关键词:生态 绿色发展 城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随着社会各界对生态问题的日益重视,绿色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绿色发展理念展开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各地从本地市情况出发,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绿色发展”概念的由来
回顾世界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到生态问题是我们人类共同面对的大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曾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亲身经历了DDT及其他化学品滥用带来的各种生态祸事之后,写下了被誉为环保第一书的《寂静的春天》。我们不禁要问:春天应该是万物苏醒、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的季节,怎么会是寂静的呢?在面对工业革命的先行国家,自然报复接踵而至时,作者发出这样的呼声:“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在“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后,高傲的工业文明不得不低下了头,反思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在对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的不断扬弃中,绿色发展理念萌芽了。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开始在奔小康的路上,这个时候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十五”计划提出了“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基地”、“绿色通道”、“建设城市绿化”和“推行绿色消费方式”,绿色开始成为治国理政中新的亮点,这也为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十一五”规划时,增加了大力发展“绿色装饰装修材料”和“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两个方面的内容,绿色开始走进建筑和工业领域;到了“十二五”规划时,明确提出“绿色建筑”、“绿色金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促进生态保护和修护”等方面,对绿色发展内容给予了详尽的阐述;“十三五”规划时,绿色发展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也表明了中国既要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还要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就是由工业经济时代的“褐色文明”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文明”转型,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在城市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城市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说,这一部分主要以我市作为一个范例。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缘煤建市、因煤立市。在近百年的开采史中,资源环境受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随着近年来煤炭资源的开采和煤炭行业发展状况,我市已经开始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市的生态发展,不仅涉及到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更是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淮南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绿色,成为点亮我们城市发展的明灯。《纲要》单篇阐述了“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淮南”,提出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淮南市的现阶段目标是,到2020年,也就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结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一个城市的绿色发展,它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通过部分调研我们得知,我市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实现城市绿色发展模式,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是采煤沉陷综合治理难。在全市采煤沉陷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时,这其中80%以上为耕地,涉及人口33万多人,采煤沉陷导致农业失地、居民失业、生态失衡。二是产业转型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依然“一煤独大”,当煤电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70%以上的时候,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却明显不足。三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西区、南部、北部区域环境差别较大,城市整体绿色发展模式依然在探索当中。
三、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径探索
绿色发展本着“资源有限,环境无价”的价值理念,从城市综合发展的角度,如何去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这不仅是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更是我们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汲取典型地区的经验,积极寻求城市绿色发展的关键点。
在生态治理方面,浙江省于21世纪初开始探索生态补偿制度,并于2005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层面的生态补偿办法,成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先行者”。他们的做法:一是从自下而上探索到自上而下推动,就是先在一个小区域实行试点,例如湖州市吴兴区引进了生态治水法,在河面上铺设浮岛,种植美人蕉、睡莲、圆币草等水生植物,既净化水质,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二是从依赖公共财政到多渠道筹集资金,例如,2001年义乌市一次性出资2亿元,向东阳市买断了每年50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使用权,成为中国水权交易的第一例。三是从省内区内补偿到省际区际补偿。浙江参加了全省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有着“天下第一秀水”之称的千岛湖,不仅是浙江省的饮用水水源,也是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备用水源。而千岛湖水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新安江的来水质量。中央财政出3亿元,用于补助上游黄山地区水环境治理投入,浙皖两省各出1亿元,以两省交界处水域为考核标准,上游安徽提供水质优于基本标准的,由下游浙江对安徽给予补偿,劣于基本标准的,由安徽对浙江给予补偿。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了生态屏障地区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保障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浙江的成功经验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以上是国内外不同时期生态治理的做法。他们的做法,引发了我们几点思考:一是要有前瞻性规划意识,本着先预防后治理,先整体谋划后局部试点的理念,从全局把握整体发展大势,例如河流的源头治理,要从源头上把好关;二是最大化循环利用自然力资源,比如水资源,像雨水是天然的自然资源,每个小区是否可以在每栋楼设立收集雨水的雨箱,地表水是否可以设置蓄水池,囤积像梅雨时节雨季天气时汇聚的大量雨水,这些水可用于小区的地面清洗和绿化;三是资金保障多元化,可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健全生态使用有偿制度;四是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最大化,不仅是政府行为、地区行为,让老百姓都参加进来,树立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五是充分发挥示范效应,选什么样的示范点非常重要,以一个点辐射到面。六是技术支撑是关键,技术含量会决定治理的速度和质量,所以需要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现在的雾霾,新的技术能不能跟上也是一个关键,比如能否培育出散发特殊气体稀释雾霾的苗木等,这和科技更新是紧密相联。
(二)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平台。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在实际生活中,尽管人人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绝,但对绿色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还有待加强。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淮南,需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做到家庭、学校、单位联动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教育抓起,充分发挥家庭这个人生第一课堂的重要作用,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通过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等节日,举行环保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和环保进社区、进学校、进集市等活动,设置咨询台,张贴宣传标语,多角度多层面地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及相关环保知识,普及民众的环保意识;通过摄影、书法诗词、散文写作等方式普及民众的生态文明知识,打造生态文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平台、公交车站台宣传片等方式拓宽宣传平台,把我们的旅游景区、生态农业打造成城市样板区,形成城独特的文化名片,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因地制宜的利用好已有的资源。
通过宣传,让企业在生产时不仅考虑自身收益,而是能综合的考虑,也就是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统一。让企业及企业投资人能更多的关注环境、社会的和谐共荣,主动加大生态环境投入,使用新技术、新能源,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通过宣传,让普通百姓明了政府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治理污染的决心和办法,主动配合政府行动,同时转变生活方式,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活方式等等,真正实现城市绿色发展。
(三)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为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此,必须完善环境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调节和规范环保行为;目前已有的规章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不断加强完善。在推动生态修复和减少碳排放的同时,生态补偿要形成相应的法律制度;引入工商企业、私人资本投入土地生态治理的,要建立土地流转、土壤检测标准等法律法规,并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形成当地可供具体操作的细则;以及森林和树木的防护制度等。这些制度必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之上,有利于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实施。同时,政府引导和调控作用要逐步由阶段性的政策过渡到形成法律制度,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保证各方在绿色发展中的长期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落实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城市绿色发展需要制度保障,而人在整个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作为地方的领导干部。为此,领导干部的生态责任意识必须增强,如何增强领导干部的生态责任意识?需要从制度层面来保障:一是通过量化节能减排及污染物排放等核心指标,明确绿色政绩考核内容。二是制定相关考核制度及实施细则,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推进生态政治的发展。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制度建设,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参考文献:
[1]《领航中国》[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2]赵若玺,赵建军.绿色发展:实践指向与价值追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2
[3]卢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和根本[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4]杨莉 刘继汉.马克思生态观对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启迪[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5]数据来源:统计材料
(作者简介:朱艳莉,女,中共淮南市委党校,讲师。)
论文作者:朱艳莉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生态论文; 城市论文; 理念论文; 制度论文; 我市论文; 环境论文; 资源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