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明确界定。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贯彻十七大精神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对此论断,到底如何理解?有人说,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觉得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果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这是对的。但如果说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概括,这是不准确的。
众所周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82年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正式提出的。此后,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党的十二大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而十二大之后我们召开的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
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报告名称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名称中。十三大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十三大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理论探索所形成的新观点主要概括为十二个方面,并指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91页)这次大会及其对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这可以说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的概括。
1992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四大,在总结了改革开放14年的巨大成就之后明确指出:“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14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60-161页)十四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并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大会提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第二次明确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时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同上,第417页)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也明确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开篇地位。这是我们党第三次明确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时期,我们只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同于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可以称之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简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之后,如何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成为一个新问题。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03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仍然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展开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如果说邓小平理论只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或者更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仍然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理论创新,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必须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放在一起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不能忽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割裂了这一理论发展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下,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简单对比研究;更不能用后一种理论来否定前一理论、用贬低前一种理论来抬高后一种理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放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科学界定,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科学揭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社会主义。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现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是开始于毛泽东吗?毛泽东思想中不是也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吗?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讲起。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490页)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414页)
十年间,两次代表大会的权威论述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要解决的是切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问题;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要解决的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在第一次飞跃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第二次飞跃中,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已经结束,毛泽东思想就是属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虽然已经经过了几十年,但远没有结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均属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只要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还在继续,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也不会停止。因此,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进程中,我们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理论创新成果。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的丰富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众所周知,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将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在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提出了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他明确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1957年2月,毛泽东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时期,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不够成熟,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我们认为,毛泽东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作的理论探索及其理论成果,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续,属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从理论形态上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仍然属于毛泽东思想,仍然属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因此,我们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时,“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研究时,我们不能割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联系,要准确把握它们的继承发展关系。
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含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的一个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了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之外,它还包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树立的一面光辉旗帜。这面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制度。这一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得到了全面体现。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符合中国实际,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它集中代表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既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员把为最高理想而奋斗同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制度”、“理想”五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框架,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用旗帜树立形象、用道路导引方向,用理论作为指导,用制度作为保障,用理想凝聚力量。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所有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成果。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曾有过比较权威的论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曾对其作了详细的论述。这一理论体现在《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时期党的重要文献之中。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曾对其有过权威的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也曾对其作了详细的论述。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江泽民文选》、江泽民同志其他著述和江泽民时期党的重要文献之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曾作了全面论述,《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也曾对其作了详细的论述,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论述和十六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之中。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一理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主题,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刻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标签: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