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叶苑[1]2001年在《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CR)量表对贵州省 72 8名农村中学生和 847名城市中学生 ,共计 15 75人进行测查 ,旨在了解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城市 ;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男生 ;高一年级是问题的多发期。

叶苑[2]2000年在《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CR)量对贵州省728名农村中学生和847名城市中学生,共计1575人进行测查,旨在了解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1、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良好,心理健康有问题者与总体的3%,问题较严重者占总体的0.4%。 2、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城市,且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P<0.001)。 3、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男生,心理问题多于男生,经检验二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1)。 4、各年级间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差异较显著,高一年级总分均值居各年级之首,说明高一年级是问题的多发期。 5、中学生心理问题首先表现在自责倾向上,其次是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且农村学生在分量表的测试中八项因子的均分值高于城市,二者之间八项因子经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6、农村女生在各项因子测试中显示问题最多,与城市女生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农村男生有六项因子均值高于城市男生,且二者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总之贵州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良好的,但是在分量表的测试中发现中学生心理问题较多。据已有研究表明: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家庭、社会、学校自身等因素。本文对改善和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为贵州省的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史芙蓉[3]2014年在《贵州省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文化知识、社会阅历都在发展变化,在学习压力、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惑,如果不及时调整,很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问题意义重大。本文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贵州省不同类型的18所高中共178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从性别、民族、年级、学校类型、学生来源、心理课开展情况、心理服务这几个方面进行量表10个维度的差异检验,结果显示:1、在焦虑和抑郁两个因子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心理不平衡因子上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的得分;量表其他因子上不存在性别差异。2、人际关系紧张与敏和感适应不良两个因子上贵州省汉族高中生的得分略高于少数民族高中生,但差异不显著;在其他因子上贵州省汉族高中生的得分均略低于少数民族高中生,但差异在统计学上不显著。3、在偏执、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抑郁和心理不平衡等因子上各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强迫和焦虑两个因子的年级差异边缘显著。4、量表10个因子的学校类型差异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着水平。5、不同来源的学生在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和适应不良等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在偏执和情绪不平衡两个因子上的得分达到边缘显著。6、心理课程开展情况对强迫症状、敌对、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等因子影响较大,得分差异显著。7、所有的因子都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心理服务满意情况造成的差异。为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认为,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有体系性的对策,绝非单方面的力量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人都应该成为体系中的一员。成立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完善心理健康咨询社会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家校联合,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鼓励学生正视自身心理问题,采取不回避、积极的态度,及时通过学校心理教师、心理咨询等途径缓解自身心理问题。

邹兵[4]2006年在《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47名农村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并调查183名城市高中生进行对照研究。全部资料应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研究结果如下: 1.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城乡差异:城市高中生在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好于农村的高中生;农村高中生在学习、受惩罚和健康适应方面感受更多的心理压力。但两者在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上差异不显著。 2.农村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尤其是恐怖倾向方面,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及非独生子女之间差异不显著。普通类高中生比职业类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恐怖倾向。在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四个方面,高一比高三学生得分高;在孤独倾向方面,高一比高二和高三学生得分都高。 3.困扰农村高中生较多的生活事件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和健康适应等,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男生在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学生在受惩罚和其他两方面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在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方面,高一学生显著高于高二、高三学生。在受惩罚、丧失和其他三方面,高一和高三学生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都比高二学生大。 4.农村高中女生在主观支持、利用度和积极应对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农村高中生在受惩罚和其他两个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主观支持水平较低。和高二、高三农村高中生相比,高一学生主观支持、积极应对较少,但消极应对较多。 5.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总分与生活事件总分、消极应对正相关;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利用度和积极应对负相关。以MHT总分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进入方程的变量依次为:消极应对、学习压力、主观支持、积极应对、受惩罚、客观支持6个因素。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效应显著,但二者在农村高中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莫夏莉[5]2011年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了解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探索分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为将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辅导、教育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从河北省石家庄、定州和辛集地区抽取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最终获得有效样本2503人。问卷包括《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问卷和自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问卷。使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u检验、方差分析、SNK检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结果:1基本情况:初中学校调查了初一809人和初二347人,高中学校调查的为高二学生1347人。年龄范围11岁~23岁,平均年龄15.78±2.09岁。2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好的占73.63%,较好的占23.33%,较差的占2.12%,而心理健康状况差的,即有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者占0.92%。心理焦虑倾向最严重的是恐怖倾向,占19.74%。至少有一项内容≥8分的中学生人数占50.30%。3男生和女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优于女生。4初中生和高中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初一、初二和高二中学生总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一>高二>初二。6城市重点初中、县级市重点初中和农村普通初中的中学生总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重点初中>农村一般初中>县级市重点初中。7石家庄地区、定州地区、辛集地区的高中生总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家庄地区>定州地区>辛集地区。8家庭子女个数不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子女个数越多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差。9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经济情况越差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差。10住校和走读的中学生总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走读的优于住校的。11班干部和普通学生总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班干部优于普通同学。12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中学生总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文化程度越低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13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中学生总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14与同学相处关系不同的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同学关系越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15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和面对考试忧心情况的OR值分别是3.252和4.272,它们是增加焦虑障碍发生率的危险因素;而家庭所在地、与异性交往愿望程度、课外补习频率、父母间感情和参加集体活动的情况的OR值分别是0.440、0.239、0.366、0.488,0.419,它们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河北省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异常人数所占比例较少,但是存在单方面焦虑倾向的中学生人数很多。体重指数、面对考试忧心频率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家庭所在地、与异性交往愿望程度、课外补习频率、父母间感情和参加集体活动的情况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

薛婧[6]2009年在《贵州省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从高三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采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学生自我效能问卷对贵州省700名高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偏低,SCL-90总分和各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心理症状阳性检出率为75%,中度异常有214人,占总人数的38.7%。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敌对、抑郁、焦虑等。在性别、民族、学习成绩、文理、艺体类别、家庭居住地和所在重点班或普通班上,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差异。2、高三学生的应对方式低于常模,有88.4%的高三学生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同时也有67.7%的高三学生选择消极应对方式。不同性别、民族、学习成绩、所在重点班或普通班上的学生,在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得分上都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民族、文理科、重点班和普通班高三学生在学业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的差异。3、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学业自我效能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心理健康与积极应对、学业自我效能呈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但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与消极应对都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总分与生活事件各因子之间呈正相关。4、对心理健康总分有显著回归效应的变量依次为:消极应对、学习压力、学习能力、积极应对、人际关系和受罚6个因子。其中学习能力和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总分构成负回归效应,而消极应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受罚对心理健康总分构成正回归效应。

孙丹妹[7]2014年在《贵州省中学生心目中现实教师形象和理想教师形象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最为突出,思想、个性活跃,可塑性大,教师形象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形象是指特定历史时期内,公众包括教师自身,对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和一个职业群体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认知,以及对教师的职业价值定位,是一种较为稳定概括的期待和评价。本研究在文献资料分析、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编制了贵州省中学生教师形象问卷。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包含师生关系、管理方式、教学能力、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技巧、教师情感6个因子,共40个题项,在正式测量时为鉴别学生是否认真作答加入三道测谎题,共43个题项。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的相关要求,可作为贵州省中学生教师形象研究的有效测量工具。在贵州省贵阳市、毕节市(织金县、威宁县、郝章县)、六盘水市和兴义市的几所中学,随机抽取1500名初、高中学生作为被试,以自编贵州省中学生教师形象问卷为工具对其进行调查,问卷均采用无记名方式。采用SPSS16.0和AMOS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编制贵州省中学生教师形象问卷,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来检验其信度和效度,以克伦巴赫α系数作为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的检验指标。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64,各个维度α系数均达到0.6以上,表明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相关在0.723~0.910,相关程度较高,体现出问卷的整体同质性,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2.通过对贵州省不同性别、年级、户口所在地、学校类别、学习成绩、民族以及不同地区的中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贵州省中学生心目中现实教师形象和理想教师形象的差异受学生性别、年级、学生户口所在地、学校类别、学习成绩、民族及不同地区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1)贵州省中学生教师形象总差异量均值为2.04,即现实教师形象和理想教师形象差异较小,其他各个维度现实教师形象和理想教师形象差异均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教学技巧,管理方式,教师情感,师生关系,教学能力,教师自身素质。(2)不同性别中学生在教师形象总体差距及各个维度差距均达到显著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对教师形象的期望和要求更高。(3)不同年级学生在总体差距及各个维度差距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教师形象总体差距和各个维度差距上,初三、高三年级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学生。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总体差距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4)农村和城市中学生在总体差距和各个维度的差距上均达到显著差异,农村生源中学生对教师形象的期待更高。(5)普通和重点学校中学生在教师形象总体差距及各个维度差距上均达到显著差异。(6)不同成绩中学生教师形象在总体差距及各个维度差距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比较发现,在总体差距上和各个维度差距上,学习成绩较差和差的中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中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成绩较差、差和学习成绩优秀、良好的学生差异显著。(7)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学生在总体、师生关系、管理方式、教学能力维度上达到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的差异上不显著。(8)不同地区中学生教师形象在总体差距及各个维度差距上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通过对不同地区中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在总体差距上和各个维度差距上,省级市、地级市和县均达到显著差异。

叶苑, 丁昭福[8]2000年在《贵州省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CR)量表对389名贵州省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旨在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良好,但在各个分量表的测试中,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居于心理健康问题之首,初二年级是各种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让我们都来关心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凌小凤[9]2007年在《广西农村壮族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广西壮族农村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人口学特征、特定的风俗习惯、生活行为等因素对壮族人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进一步更好地维护壮族人民的身心健康打下基础,对促进广西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亦对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系统抽样的方法,使用自编一般状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广西武鸣县、来宾市兴宾区、都安县和马山县农村壮族人口1000人及来宾市兴宾区和马山县农村汉族人口250人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使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并根据资料类型选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结果】1、SCL-90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972和0.930,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715~0.904和0.643~0.930,各项目与其所属因子的相关系数均大于与其它因子的相关系数。SSRS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716和0.589,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471~0.716和在0.285~0.824,各项目与其所属因子的相关系数均大于与其它因子的相关系数。2、广西农村壮族人群心理症状阳性率为43.6%,广西农村壮族人群SCL-90因子得分与1986年全国常模比较,除敌对、偏执因子外其余7个因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人际敏感因子小于全国常模,其余6个因子大于全国常模。与全国2006年三省区(河北、浙江、广西)数据相比较,广西农村壮族各因子均大于2006年三省区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兴宾区壮族与汉族比较,SCL-90总分、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因子等5个因子得分及总症状阳性率、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阳性率均为壮族高于汉族(P<0.05)。马山县壮族与汉族比较,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抑郁、恐怖因子得分及SCL-90总症状阳性率、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均为汉族大于壮族(P<0.05)4.广西农村壮族人群心理状况受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居住区域的影响,各个人群各有特征。5、SSRS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均与SCL-90因子得分成负相关(P<0.01),支持利用度与SCL-90因子得分没有相关性(P>0.05)。6、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患慢性病、入睡时间、参与赌博、对生活的满意度、主观支持等8个因素可以影响心理症状阳性的发生,除主观支持OR值为0.632外,其余因素OR值均大于1。【结论】1、SCL-90及SSRS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农村壮族人群调查。2、广西农村壮族人群心理各因子均在正常范围,但有其特点,与常模比较总体上因子分较高,但人际敏感因子得分较低。壮族人群心理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环境因素及性别、年龄、职业等人口学因素的影响。3、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支持的影响,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健康状况越好。4、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患慢性病、入睡时间、参与赌博等6个因素是心理症状阳性的危险因素,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支持是保护因素。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 叶苑.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 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D]. 叶苑. 贵州师范大学. 2000

[3]. 贵州省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D]. 史芙蓉.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4]. 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D]. 邹兵. 郑州大学. 2006

[5].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D]. 莫夏莉. 河北医科大学. 2011

[6]. 贵州省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薛婧. 贵州师范大学. 2009

[7]. 贵州省中学生心目中现实教师形象和理想教师形象对比研究[D]. 孙丹妹.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贵州省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叶苑, 丁昭福.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9]. 广西农村壮族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 凌小凤. 广西医科大学. 2007

标签:;  ;  ;  ;  ;  

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