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酸枣仁汤;失眠;艾司唑仑;临床疗效
在中医学领域,失眠被称为“不寐”,即患者无法获得正常睡眠。数据显示,全球失眠人群占比高达33%,其中,17%存在重度失眠,这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产生了严重危害。酸枣仁具备镇静、安神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其已被广泛用于临床,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本研究选取病例探讨酸枣仁汤联合常规西药在失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时间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研究对象79例失眠患者。通过随机综合平衡法,将研究对象划分A组39例和B组40例。A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22-74岁,平均年龄(48.32±3.41)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2±0.43)年。B组男、女比例23:17,年龄最小者24岁,年龄最大者72岁,年龄均值(48.17±3.53)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34±1.2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病历信息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1)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与《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符合;②夜不能寐、睡眠不稳、清晨易醒;③患病时间在5个月以上;④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失眠;②合并心、脑血管疾病;③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2方法
A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叮嘱患者于睡前口服艾司唑仑(生产企业:广东台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098)治疗,每天1次,单次1mg,1个疗程1周,共计治疗2周。B组在该基础上,应用酸枣仁汤治疗,方剂如下:炒酸枣仁15g,茯苓、知母、川芎各6g,甘草3g,用水煎服,每天1剂,服用1次,1个疗程7d,一共治疗14d。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将WHO失眠疗效标准作为参考指标,划分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醒之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状况改善,夜间入睡深,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3h以上;有效:失眠症状有所改善,睡眠时间延长;无效:失眠症状未见任何改善,甚至加剧。总有效率=(1-无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学软件SPSS23.0中录入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其中,临床疗效作为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x±s)表示,t检验。如果P值小于0.05,提示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A组患者中,痊愈24例(61.54%),显效4例(10.26%),有效2例(5.1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92%;B组患者中,痊愈33例(82.50%),显效3例(7.50%),有效2例(5.00%),无效2例(5.0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0%。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A组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X2=5.383;P=0.000)。
3讨论
失眠症即中医所说的“不寐”“目不瞑”等,该症状与饮食不节、宿食停滞有关。当机体长时间处于失眠状态,会发生血瘀情况,导致失眠症状的临床治疗难度增加。通常,人体的睡眠、觉醒与多巴胺、三碘甲腺原氨酸等有关,上述物质在睡眠机制中相互作用,能够使患者的睡眠得到有效调节,其水平变化直接决定了患者会否发生失眠症状。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艾司唑仑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虽说,该药物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其很难对患者的失眠症状进行彻底根治。在该基础上,加用酸枣仁汤治疗,效果显著。
据《本草汇言》中记载,酸枣仁可敛气安神,荣筋养髓,和胃运脾;茯苓可用于治疗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状。将酸枣仁汤和西药同时应用到失眠症治疗中,能够使患者的彻夜不眠、口渴喜饮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且无不良反应。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明显比A组的76.92%高,两组之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提示在失眠治疗中,酸枣仁汤联合西药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依据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应用酸枣仁汤和艾司唑仑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说明该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然而,本次研究中选取的病例资料有限,以至于结果普遍性有所缺失,后续将选取更多病例资料,再次开展研究,得出更加准确的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1]马丽娜,莫鹏,李辉,等.酸枣仁汤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内科,2015,10(2):181-183.
[2]吴王芳,张永华.酸枣仁汤结合电子灸治疗脑梗死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7,46(4):45-47.
[3]梁品珍.酸枣仁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失眠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 27(9):69-70.
论文作者:陈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患者论文; 酸枣仁论文; 症状论文; 西药论文; 病程论文; 常规论文; 睡眠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