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的超声诊断论文_段学英 邰云燕*(通讯作者)

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的超声诊断论文_段学英 邰云燕*(通讯作者)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目的: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的超声诊断。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0例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对其采用超声诊断方式,进一步对超声诊断结果以及相关的治疗信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10例患者中,其中3例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出院,4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出院,剩下的3例患者治疗4个疗程出院。在对其每一次疗程结束后包块直径测定过程中,发现从第二个疗程开始患者的包块直径开始变小,等到包块完全消失后,继续住院观察2周以上确定没有任何不适后,可以允许患者出院。结论: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采用超声诊断方式后可以明确包块型诊断结果,在治疗过程对于治疗监测,提升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绒毛植入;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19.8;R445.1 文献标识码:A

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0例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对其采用超声诊断方式,进一步对超声诊断结果以及相关的治疗信息进行总结分析,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例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年龄25岁到35岁之间,平均年龄(29.92±1.34)岁。流产后出现了不规则出血情况,患者的出血时间过长,大约在状况出现后半个月到一个月进行就诊[1]。采用腹部彩超方式诊断后,其中有8例患者在首次诊断中确诊,剩下的2例患者误诊为滋养细胞肿瘤疾病,患者在住院后进一步诊断确诊为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

1.2治疗方法

10例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在住院确诊后开始进行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用药治疗方式实施治疗过程。口服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肌肉注射,其中米米非司酮药物用量为每天50毫克,用药治疗三天,甲氨蝶呤每次肌肉注射用量为75毫克,持续治疗一个周[2]。等到患者治疗一周后采用超声诊断方式进行进一步检查,对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以及血HCG含量大小进行准确的测定和记录[3],在患者每一个治疗疗程结束后都需要对其进行相关功能及其各项指标的检查和诊断。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后需要停止用药,并且对其异常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记录,采用相应的救治对策来加以改善和消除。在治疗结束时患者的血HCG含量必须要降低到25.0U/L[4],这样才可以认为是治疗有效。

对其采用超声诊断过程中,需要对其超声诊断相关的参数,比如腹部探测探头频率、阴超探头频率等进行准确的调整和核对,进一步对超声诊断结果以及相关的治疗信息进行总结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彩超检查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子宫大小、内膜厚薄情况、宫腔内是否出现了密集光点、子宫切口处的包块大小、内部回声情况等各项指标结果进行准确的记录[5]。

2.结果

10例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经过有效超声诊断后,发现在患者子宫下段原先剖宫产前壁切口处都有包块,且包块大小为1.75厘米到4.4.5厘米,其中有5例患者的包块出现了不均匀稍高的回声,内部包含有一些微小的暗区,剩下的5例患者呈现等高回声情况或者是出现了一些不规则的光斑或者是微小的暗区,同时患者的包块和肌肉层分界不清楚,包块前壁的肌肉层较薄,其中最薄患者达到了0.2厘米。

有8例患者的包块周围血流信号较丰富,而且其内部可以看到一些短簇状的血流信号。剩下的2例患者在包块周围有短条状血流信号,内部也会出现一些斑点状的血流信号。所有患者的子宫上段宫腔内都没有发现一些残存的光点密集区域,患者超声诊断确诊后,都经过了有效的治疗,在每一个疗程结束后患者的包块直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10例患者中,其中3例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出院,4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出院,剩下的3例患者治疗4个疗程出院。在对其每一次疗程结束后包块直径测定过程中,发现从第二个疗程开始患者的包块直径开始变小,等到包块完全消失后,继续住院观察2周以上确定没有任何不适后,可以允许患者出院。

3.讨论

剖宫产手术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在早期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早期妊娠绒毛植入是非常罕见的一种妊娠类型。因为其手术位置的特殊性,因此经常被误诊是宫内孕实施人流手术,从而在手术过程中引发大出血情况,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状况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选取的10例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对其采用超声诊断方式,进一步对超声诊断结果以及相关的治疗信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10例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经过有效超声诊断后,发现在患者子宫下段原先剖宫产前壁切口处都有包块,且包块大小为1.75厘米到4.4.5厘米,患者超声诊断确诊后,都经过了有效的治疗,在每一个疗程结束后患者的包块直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对其每一次疗程结束后包块直径测定过程中,发现从第二个疗程开始患者的包块直径开始变小,等到包块完全消失后,继续住院观察2周以上确定没有任何不适后,可以允许患者出院。这说明了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采用超声诊断方式后可以明确包块型诊断结果,在治疗过程对于治疗监测,提升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华,杨健,李星云,陈兴美. 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的超声诊断[J]. 实用医学杂志,2012,05:794-795.

[2]王华,杨健,李星云,陈兴美. 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在保守治疗中的超声应用[A]. 浙江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2011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2011:1.

[3]罗红缨,肖雅丽,颜林淋,张松涛,李红平,李景. 经腹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早期妊娠绒毛植入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05:374-376.

[4]范俊萍,袁志红,李金萍.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下段切口处早期妊娠的价值[J]. 中国妇幼保健,2009,20:2887-2888.

[5]张丽娟,向华,丁依玲,朱付凡. 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绒毛植入11例临床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07:440-441.

*通讯作者:邰云燕

论文作者:段学英 邰云燕*(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  ;  ;  ;  ;  ;  ;  ;  

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的超声诊断论文_段学英 邰云燕*(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