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
巴彦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1800
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5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行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显著优于对照组7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卒中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卒中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再出血2.67%(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再出血12.00%(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基底节区脑出血多由于高血压引起,该病起病急,病情危重,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该病的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通过对该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并将治疗效果与同期采用常规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比较,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5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发病至就诊时间<5h,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7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44例,女性31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7.9±4.1)岁;高血压史2-16年,平均(8.9±2.1)年;入院前GCS评分7-16分,平均(10.42±1.52)分;对照组男性44例,女性31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8.1±3.9)岁;高血压史3-18年,平均(9.1±1.9)年;入院前GCS评分6-17分,平均(10.83±1.63)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给予降血压、止血剂、脱水剂及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根据CT影像学结果确定血肿穿刺层面,计算穿血肿中心至穿刺点的距离,确定穿刺方向,穿刺点应开颅内大血管区域以及重要功能区,常规消毒,2%盐酸利多卡因5mL局麻,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垂直顺着穿刺点在电钻动力的驱动作用下,钻透颅骨及硬模之后,拔出针芯,插入塑料针芯,缓缓推入血肿腔,将塑料针芯拔出,少许暗红色液性血肿液会自然流出,拧上无孔帽盖,连接侧管,取5mL注射器对液化的血肿液缓缓抽吸,注入尿激酶2万U+生理盐水3mL的混合液,盖紧帽盖,引流管关闭,待4h后引流开放,2-3次/d,患者术后给予抗感染、脱水、止血及营养神经细胞等常规治疗,CT复查1次/d,带血肿清除率达90%左右引流管可以拔出。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
1.4疗效标准(1)显效: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能够自理;(2)有效:患者中度病残,但生
活能够自理;(3)无效:治疗后患者重度病残,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1.5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并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显著优于对照组7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 例数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75 38(50.67)37(49.33)0(0) 75(100)
对照组75 23(30.67)35(46.66)17(22.67)58(77.33)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再出血2.67%(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再出血12.00%(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后脑卒中评分比较 如表2所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脑卒中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卒中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脑卒中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第1周 治疗第3周
观察组75 24.21±4.2263.02±12.4392.21±13.57
对照组75 23.98±4.3144.81±11.3170.37±12.53
3讨论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随之升高的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脑出血可发生在多个部位,但基底节区约占70%-80%。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0.5h内可送达医院就诊,为患者的早期治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患者半小时之内多于出血后后停止,形成脑血肿,高血压较高或经过降压治疗后而出现较血压大波动的患者,往往发病后3-5h内发生持续性出血,病后6h再次出血的患者则相对较少。高血压脑出血对大脑造成的损伤主要表现在[2]:一方面是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另一方面是血肿的分解产物对脑组织周围产生毒性作用,往往于病后6-7h时出现,病后8h-24h病情加重,发病3d后患者的脑组织周围会产生海绵状的坏死、变性及出血等,此后会继续加重。目前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具体治疗方法有:开颅去除血肿术;定向立体排空血肿术;微创血肿引流术。开颅去除血肿术通常适合于血肿体积较大者,但手术创伤较大,患者预后差,术后的存活率也非常低。本研究通过对该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并将治疗效果与同期采用常规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显著优于对照组7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卒中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卒中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再出血2.67%(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再出血12.00%(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余波,崔建忠,史楠,等.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754-2757.
[2]黄靓,梁战华.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10):1076-1077.
论文作者:李向东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6
标签:患者论文; 血肿论文; 脑出血论文; 统计学论文; 基底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