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类专题展览
——“叶圣陶文献展”筹办回顾
陈伊功
摘 要: 叶圣陶是国内知名的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其撰写的《稻草人》《多收了三五斗》等童话都曾编入语文教材,影响了几代人。他长达94年的一生跨越了中国的新旧更替,亲历了从清末、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完整过程,可以说,他本身的阅历就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文献。
关键词: 展品;展览;叶圣陶
“叶圣陶文献展(第一期)”(图1、图2)由苏州市名人馆、苏州美术馆主办,于2018年7月14日在苏州美术馆开幕。至2018年,叶圣陶先生离开我们已整整30载。收集、研究一手资料,梳理这位苏州名人的生平,最终以客观生动的效果呈现给观众,是为纪念这位苏州名人,让无分地域、年龄的受众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在幼年便得濡染的大家,也是在前人建立的学术体系中探索以展促学的道路。
图1
图2
1 展品征集
1.1 亲属家藏
在本次展览最初想法的萌芽阶段,便多次与叶家后人进行沟通,得到了一致首肯与充分支持。叶圣陶先生平生都与文字打交道,写日记是他坚持了一生的习惯。虽在颠沛辗转中也有散佚,但至今其后人保存的亲笔日记(图3、图4)仍有700多万字。从前至后浏览先生的日记,会发现,其“长长的一生”所历经的震动整个社会的一系列大历史事件都被以朴实质厚的文字融入心怀天下的个体生活中。换言之,这体量宏大的日记就是一部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史书。由于叶圣陶日记存本历时久远、纸张脆弱,出于对文物本身的保护,同时也尊重叶家亲属的要求,工作人员采用了组织团队前往亲属家中采集图像信息的方式进行文献征集,后期通过专业书画高还原仿真用于现场展示。
图3
图4
先生一生经历丰富、交友广泛。他的好友中不乏文坛巨擘朱自清、茅盾、老舍、冰心……亦有各领域大家顾颉刚、俞平伯、赵朴初、陈从周……来自这些友人的书信包含大量出版编辑工作事宜和文学诗词品评。从中可见,尽管叶老生平朴讷诚笃,但与友朋书信中却言若悬河,足见情谊真挚。而八方来书也使他眼界极广、博采众长。这些名人笔墨是叶圣陶先生工作交友经历的佐证。根据多年办展经验,这些兼具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书信也会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
1.2 馆藏征集
对于有博物馆性质的场馆来说,征集、典藏与展览一样是最基本的功能。这两块工作也互为成辅,以展养藏是国内外各馆普遍采用的方法。借由本次叶圣陶文献展举办的契机,名人馆前后有针对性地征集了叶圣陶致吴湖帆信札、叶圣陶致沈金梅信札六通、叶圣陶1961年英文版《叶圣陶童话选》序文稿、叶圣陶书法镜片、桃花坞笺谱题字等多件藏品。其中,叶圣陶致吴湖帆的信札书写工整严谨,使用特制笺纸,在内容中提到了叶老始终珍藏的倩庵早年所赠《天女散花图》,以及他为《美人图》《儿童游戏图》等画作的题诗。吴湖帆是著名书画及收藏大家,但鲜有人知的是他与叶圣陶系草桥中学同窗,由两人少时结下的深厚交谊便不难理解叶老信中用语、落款等细节。另一组《叶圣陶童话选》序文稿为叶老亲笔,内容与最终出版物出入颇大,最多的一处删去七行多文字,即体现了作者手稿的珍贵之处。
2 展陈策划
2.1 展览基调
叶圣陶先生生于清末,毕生经历时代更迭、风起云涌,他亲眼见证了新旧社会的完整变革,并且在此漫长过程中初心如一。叶老是新文化的提倡者和推动者,但在书信中留下最多的却是关于古体诗词的讨论。他在战时颠沛流离或因信念不断辗转,但他对草木花卉的喜爱从各地院子中的海棠延续到晚年留在日记本中的牵牛花……可以说关于叶圣陶先生的资料愈加丰富,从人物的多面性中提取核心要素、确定本次展览(图5)的基调就更为必要。
图5
纵向对比其他展览,与叶圣陶先生相关的仅有1990年由北京图书馆举办的叶圣陶生平展览[1]。该展仅开放十天,且距今时间较为久远,如今只留有简短报道;横向对比以往近现代主题人物展览,叶圣陶先生知名度更高、资料更丰富,也离我们更近。展示这样一位在观众心目中已有一定认知的名人,我们除了从其广为人知的教育、文学成就挖掘,还应在既有资料的基础上完整呈现叶圣陶先生成就背后的足迹和他独有的人格魅力。根据多方意见,最终确定以民国苏州元素贯穿展览,同时着重突出叶圣陶先生对工作的敬业之心、对亲友的温情之心、对生活的热爱之心,将人物的形象透过多元化展陈方式在观众心中立体起来。
2.2 内容版块
首先,海西州草场面积较大,分布广泛,在短时间内了解整个区域内草地的发展动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因为工作经费短缺、人员配备不足,严重影响全州鼠害测报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当地农牧民群众对鼠害防治意识不强,对生物防治技术缺乏了解,防治工作并不能深入基层,不能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真正认识到鼠害发生的严重危害;最后,草场超载放牧、过量放牧现象屡禁不止。人为过度放牧,使草场覆盖度下降,地表裸露,为老鼠打洞提供了条件,同时近年草场病鼠害发病较为严重,老鼠没有天敌,繁殖能力极大提升,单位面积内的鼠害密度较大。
综合开发皖河流域水力资源,首先是对主要河流的水能进行梯级开发、综合开发和系统开发,优先开发能带动旅游、养殖业的资源,构建水保产业群,形成经济增长力;其次是对已建设的小水电站系统整治或二度开发,配套相应设施,保证防洪、灌溉、拦沙、养殖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第三是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利用与管理的信息系统,加强上下游水库的协调运行与管理,防止开发密度大引发的负效应。
展览(图6)最终决定以叶老为自己小说集的题名“未厌”作第一单元书斋展厅,和他最喜爱的花木“海棠”作第二单元庭院展厅,两者之间充分利用过道的动线走向,以书影为背景展示先生事迹和成就。“未厌”书斋展厅展品由叶老亲笔日记贯穿,按时间顺序分为“笃思好学”“倾心文教”“开明夙风”“西南羁绪”“涓泉归海”和展示先生桑梓情结的“忆昔吾苏”六个版块。“海棠”庭院以叶老诗句“合韵似鸣琴”“团聚惬余怀”“故交独拳拳”分别表现夫妻情深、父慈子孝、真挚友谊三部分。
叶圣陶先生在长达九十四载的岁月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字遗存,并且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保持着严谨细致的作风。除了数百万字从无间断的日记,他生前亲手整理的相册亦有二十册之多。若一味追求对人物的全方位展示,现有时间和空间条件无法满足,展览效果也未必理想。因此,必须对先生的事迹进行梳理、提炼,在展览梗概中形成逻辑线索,这是为观众阐述史实的前提。
2.3 展陈亮点
展览得到叶圣陶先生亲属和叶圣陶纪念馆等的大力支持,借予大量先生生前使用过的物品、书画真迹用于展览,集各家之精品,给本次展览增添更多可看性。除此以外,大量日记、书信通过现代高精度图像采集和喷墨技术被高度还原制作成易于展示的仿真件,大大拉近了观众与展品的距离,在肉眼可及之处的笔迹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3.3.1 爱国爱家
为契合叶老“每逢仲春,庭前海棠盛开,必略备酒肴,邀老友,借赏花之名,作半日之畅叙”,在第二单元庭院中“故交独拳拳”版块,模拟了叶圣陶的“朋友圈”,将友人的照片设置为微信头像,信札结合旧照片的呈现即为朋友圈发送的内容,配合二维码扫描的互动形式展现先生与同道挚友间的契若金兰(图7)。
2.4 引证刊究
诸如此类具有争议的问题在展览筹备中并不少见,也给筹备工作的推进造成阻碍。但作为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必须经过考据求证,最终合理解决问题,尽量客观、准确地呈现是公共文化单位原生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在筹备的最后核对阶段发现,根据资料考证,叶圣陶与胡墨林结婚日期是1916年7月14日,而在叶圣陶为一张夫妇二人合影的照片旁题写的标签(图8)上却清楚地写着“一九一五年夏结婚”,出现在同一版面的同一个事件的时间却不同,这不仅不符合展览要求,而且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误会。为此,我们首先想到查阅叶圣陶日记,但日记因战火或保存不善而缺失部分,结婚日期恰在散佚部分。于是我们向家属、专家多方求证,最终亲友回忆,并查找叶至善著作中的记录,断定叶圣陶与胡墨林的结婚日期确为1916年7月14日。叶圣陶制作该相册时已有八十左右高龄,对于六十多年前的事情偶有记忆偏差或一时笔误也在情理之中。
所有黏度测量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5-6]。而目前在合成树脂行业,实验室测量最多的是旋转法,包括旋转黏度计和旋转流变仪。具体型号有布氏旋转黏度计、NDJ79旋转黏度计、锥板高温黏度计等。用于聚合反应终点判断、中间产品过程监测、最终成品质量检验。
展览的筹备过程也是资料整理、研究、考据的过程。叶圣陶先生留下的一手文献资料丰富、详实,综合这些材料,先生的生平经前辈专家反复考证,为展览提供了叶圣陶生平时间坐标的可靠依据。在本次展览第二单元中,叶圣陶先生与妻子、儿女的情谊交融,以生动感人的文笔、影像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中家风家训的传承,我们也将此版块作为重点内容,并辅以多种展陈手段具体呈现。
3 展览意义
3.1 历史教育意义
叶圣陶先生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由混沌走向光明的时代,他一生所经历的的跌宕起伏、辗转流离无不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叶,先生与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学社团的应运而生;1937年为保存开明书店,第一次西行巴蜀,是因为抗战全面爆发后战火的蔓延;1949年初取道香港,经由水路北上,正是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前夕迎接希望的曙光……叶圣陶先生是万众国人中的一个,但他俨然在历史的洪流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真挚和沉笃。从叶老这部满载沧桑的编年史中看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近代史上挥洒的浓重笔墨。
拔出套管后,下钢管至基岩面上0.5 m处注入水泥黏土浆液,水泥比重占20%,第一次将钢管下至基岩面,注入黏土水泥浆,将孔内清水顶出,直到孔口回浆为止,停20 min,孔内浆面下降,第二次注浆,孔口溢出稠浆直至浆面不下降、孔口填满为止。
信绝对是我写的。我找一个从北京寄来的信封,用退字灵退掉信封上的字,再重新写上地址,把假信装到信封里,再学邮电所老韩一样把假信塞进你的门缝。地址也是我瞎写的。
3.2 文化教育意义
在中国近代文坛,叶圣陶先生推广白话文,普及儿童文学,是新文学、新文化的代表人物。与此同时,先生基于自身的素养,对于传统文学、艺术的欣赏也无不流露在日常生活和文字记录中。本次展览不仅有大量叶圣陶先生自己的书法、信札、诗抄、篆刻印谱,还展示有赵朴初、臧克家、张辛稼等人的书画作品。在陈从周的书信中有着我们已然陌生的文言恭敬用语;在郭绍虞的字里行间可见文人志士以古鉴今的儒学传统;在俞平伯为叶圣陶诗抄所作的评注中蕴含文言措辞的精妙……通过展览或许就不难理解叶圣陶先生既是新文化的倡导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在二化螟蛾成熟期投放性诱剂,将雄性虫吸引后导致雌性产卵不孕,减少受精卵数量,降低孵化率,减轻危害。在使用二化螟性诱剂时,每亩地投放药剂3枚并将药剂放入塑料袋中悬挂在水稻苗上10公分。
图6
图7
图8
3.3 道德教育意义
许多友人在谈及叶圣陶先生的个人风格时,都会首先想到他做事认真的态度。这一点在先生遗留下来的物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他亲自整理的近二十本相册,在每一页他所能回忆起缘由相片旁都贴有剪裁过的小纸片,上面工整地书写着这些照片的时间、人物、地点……这本身就是图文结合的叙述方式,于是展览保留了叶老的“小纸片”,用他端正的小楷原汁原味地书写说明文字。
展览的第二单元完整展示了叶圣陶先生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子女的慈爱,其亲笔书法《墨亡》“出门惟怅怅,入室故迟迟。历历良非梦,犹希梦醒时”,无不让人感同先生的哀恸,不已唏嘘。纵观叶圣陶先生的文字,会真切地感受到先生不仅爱小家更爱大家,在他心中始终充满着对国家的使命感。
20世纪初叶,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地在中华大地上拍打,年少意气的叶圣陶亲身经历过一系列社会巨大变革。在辛亥革命时他写到:“大约谓今日之势,尤当以改革人心为首要。”[2]在抗战离乱中他愤慨:“同仇敌忾非身外,莫道书生无所施。”[3]在革命即将胜利的北上旅途中他感怀:“翻身民众开新史,立国规模俟共谋。”[3]……无论何时,他身为一介文人都将国家的安危视作己任。
3.3.2 敬业诚信
在叶圣陶先生的散文《薪工》里,有一段对自己第一次领薪水时的心理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这该是我收受的吗?我收受这许多不太僭越吗?……一切的享受都货真价实,是大众给我的,而我给大众的也能货真价实,不同于肥皂泡儿吗?”[4]从此以后,给大众的要“货真价实”就成了先生的准则。在展览中通过文献资料看各个时期的叶圣陶,无论是教员、作家还是编辑,先生始终恪尽职守,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常觉得‘诚’这个字是无论什么事业的必具条件。”[5]
3.3.3 谦逊友善
对自己的严苛也造就了先生对世事的淡然和对他人谦逊,当有人提及在叶老担任《小说月报》主编的两年出现了许多新作者,赞扬先生善于发现人才时,他说:“我只是仔细阅读来稿,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或取或舍而已……”[6]正是这样的谦逊让平时不善言辞的叶圣陶先生结交了各界好友,在纷繁的来信中字迹各异的语句无不透露着对先生为人和品格的敬重。
参考文献
[1]千兵.叶圣陶生平展在京展出[J].民主,1990(7).
[2]叶圣陶,叶圣陶日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陈次园.叶圣陶诗词选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4.
[4]叶圣陶.叶圣陶作品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5]顾黄初.一代宗师叶圣陶[J].师范教育,1984(2).
[6]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七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陈伊功,女,硕士,从事文博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