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笔者将对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展开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48例,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确保其满意度的提升。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多发于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心排血量不足等,若不及时治疗便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其生命健康威胁较大[1]。本文将对护理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分析2016年5月~2018年5月间我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资料,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法,患者平均年龄为35.5岁。两组患者资料信息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用药加强干预,提高患者护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行针对性护理方法:
当患者入院后应做好相关临床检查,使患者的陌生感充分消除,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病况对护理方案合理制定。此外医院部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对抢救设备用法向护理人员详细介绍,同时还应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相关知识进行科普,确保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2]。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反复,且病程较长,患者难免会出现焦虑等心理,据此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用温和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谈,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通过这一手段构建和谐护患关系[3]。
当患者准备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出院后各类生活注意事项,叮嘱患者保持清淡饮食,尽量食用低胆固醇、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易消化的半流质或全流质食物,禁止食用油腻食物。还要保持平和情绪,鼓励患者参与室外运动,保持适当锻炼。另外告知患者复诊的时间以及出院后服药的方法[4]。
1.3数据统计学分析
经过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后,应用()来表示计量资料,并通过t进行检验;应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卡方x2检验,比较所得数据,若存在显著差异,即有统计学方面意义,采取P<0.05表示。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比较,观察组中显效患者为35例、有效患者10例、无效患者3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中显效患者20例、有效患者13例、无效患者15例,总有效率为68.7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详情见下表: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48例患者中非常满意为30例,满意为16例,不满意为2例,总满意率为95.83%;常规组患者中非常满意22例,满意为15例,不满意为11例,总满意率77.08%,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形成(x2=4.9091,P=0.0267)。
2.3两组患者焦虑情绪比较
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下降,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见表1。
2.4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生活质量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经相关数据调查,65岁以上老年患者心力衰竭患病率普遍较高,约为1%,一旦患上该疾病便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5]。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比较,观察组中显效患者为35例、有效患者10例、无效患者3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中显效患者20例、有效患者13例、无效患者15例,总有效率为68.7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兴燕.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0):89.
[2]张哲.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9,34(09):1443-1446.
[3]吴丹.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3):198.
[4]黄意琳,黄琼意,张利萍.家庭护理干预对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9,9(08):143-145.
[5]王燕.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1):282-283.
论文作者:张庆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方法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