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网络心理辅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辅导论文,青少年学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教育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网上信息
我们应当正视和关注青少年学生热衷互联网的现实,凡是宽带接入并建成校园网的学校,都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物质技术上的优势,通过优秀站点导航的链接,引导青少年学生接触有益的网站。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多元文化对校园的巨大冲击,面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摇荡,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要发挥学校对文化的选择和整合功能,使外在信息传播结构在校园内得到优化,既提倡多元化,更要唱响主旋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精神和全球意识,自觉地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不断健康成长。
我们不仅要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还应善于激发和爱护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好奇与热衷,将他们对网络的这份热情,通过各种有益的活动显示出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许多中小学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确定研究课题,鼓励他们多渠道,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查询资料的方式进行探索性学习,让他们抱着明确的目的有选择地搜集网上信息。再通过网页公开展示、交流和评价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使学生充分体验自身作为主体的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创造作用。在学生之间互相的的交流中、在师生之间互动的对话中,教育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审视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各种信息。这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是符合好奇好胜又锐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的。这既可以避免盲目禁止无效的尴尬,又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在驾驭网络的同时获得自身“信息素养”的真正提高。
2.教育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上网
中小学应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在传统的德育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传统的学生行为规范中增添网上文明行为的公约。要通过生动多样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都需要一整套规范才能正常运转。不能因为上网主体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起码的做人准备,在网上有恶作剧、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在网上聊天时,语言要文明,自重自律。教育学生在网络上学会做人、学会交往,理应符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前面谈到的那所重点中学每个班级团支部都制订了“网络公德公约”,每位同学都在公约上签名以示自己的态度与决心。笔者之一作为班主任,还在“学会做人”的主题班会中,组织学生开展“‘校友录’惊人话语”大讨论,请同学们对照中学生形象作出自己的评判,收效甚佳。
针对青少年学生网络交流中的问题,要教育他们懂得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同,不能以虚拟世界作为逃避现实挫折及社会责任感的“乐园”。鼓励他们勇敢地直面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丢掉幻想,树立信心,落实行动,通过持续的努力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要使青少年学生知道可以在网上进行有益的交流,但是千万不能忽视现实的人际交往。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课外活动,密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亲人和社会之间的现实交往与接触,建立信息时代新型的充满人性的人伦关系。当学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避免他们为此到网络上去寻找慰藉。有位逃学泡吧的男生,事实上在老师、同学中的口碑是极好的,他热情帮助同学,热心为班级出力。由于他初中就读的是一所普通中学,因而进入重点中学实验班后,丧失了原先的优势,出于男孩的自尊,他又不愿将这份失落告之他人。在他逃学后,班主任将老师对他的欣赏、同学对他的信任真诚相告,希望他拿出男子汉的勇气和责任心迎头赶上。由于及早发现了这种行为倾向又及时进行了沟通,目前这位同学的情绪稳定、信心十足,期末考试进步显著。
3.进行网上心理辅导
中国传统教育多年以来,确立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地位。这种高高在上的“权威者”、“主宰者”身份,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最大障碍。互联网作为第四种媒体,它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便是平等性和交互性。在报纸和电视上,很少有人能及时发表对某一重大事件的看法,青少年更是无缘为之。再加上家庭中家长的约束,教室里又几乎是教师决定一切,学生主要是受授的对象,事实上,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交往,归属和尊重是个体的基本需要,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在互联网上,青少年学生可以随意控制自己的网上活动,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站,可以根据个人的审美情趣与习惯改变自己的用户界面,也可以通过BBS对重大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校友录”上,每个人还可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班级,并行使管理员的权利,于是青少年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主宰一切”的感觉。这样,许多青少年学生不再轻易接受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灌输,而是要求“对话”。“对话”,一方面可以展示青少年学生自主地关心社会现实的热情和勇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他们学会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有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交互性和平等性的网络环境不仅不应该是学校教育失效的场所,反而可以成为一个崭新而独特的德育和心育阵地。笔者通过借助网络进行的一些心理辅导尝试发现,借助网聊或E-mail的师生交流与联系,不再是单纯的教师对学生的谈心或教育,因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对老师的一种畏惧心理,学生可能愿意将心灵深处的真实想法与教师交流,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深刻更可信。教师也可以借助这种方式同时与多个学生进行联络,在这种网络化的交流中,教师更容易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的学生思想问题,并尽快找到解决方法。从教师与学生的E-mail联系中可以看到,学生通过邮件倾诉着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思想上产生的困惑、个人的喜好愿望,甚至是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学的建议。教师可以真正从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建立平等交互的关系。有位女中学生,因家庭暴力导致父母离异,她的心情影响了她的成绩,她自卑、她孤独,她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但她需要一位值得信赖的对象倾诉不幸与不快。她受到的伤害令人痛心。笔者以朋友的身份用接受与理解化解她难言的自卑,用支持与鼓励激发她学习的动力,终于她打来这样的回信:“我会证明给你看!请你鞭策我!”实践证明,网络心理辅导这种方式完全可以成为网络时代教师对学生进行心育和德育的新的重要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并不可怕,学生热衷网络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引导。只要处理得当,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是国家民族振兴繁荣、学校教育深化发展、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一个极好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