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阶级意识研究_工人阶级论文

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阶级意识研究_工人阶级论文

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阶级意识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工人论文,阶级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240(2006)01—0004—06

人们普遍认为,在转制过程中,产业工人是权利利益受损的阶层,但为什么产业工人没有爆发剧烈的集体行动呢?一种解答是中国产业工人还没有形成阶级意识,还不成熟。这就引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产业工人应该具有怎样的阶级意识?难道仍然是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为基础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意识吗?

一、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理论概述

第一,阶级意识是否形成是判断阶级是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准。比如,汤普森就是以阶级意识为重要标准来判断英国工人阶级是否形成。“在1790至1830年之间这段时期内最明显的事实仍然是‘工人阶级’(单数)的形成。它首先表现为阶级意识的成长,即各个不同群体的劳动人民之间的利益认同以及它与其他阶级利益对立的意识。其次,它表现为相应形式的政治和工业组织的成长”①。

第二,简单地说,阶级意识是指对本阶级的认同感、对相关阶级之间关系的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基础上本阶级集体行为的意识与行动倾向。② 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工业性劳资关系中的劳动者。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工人阶级具有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合作互利、互相帮助等等基本阶级特征。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就是指对工人阶级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自身的认同感;对与其他阶级,特别是对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进而对整个社会关系的认识。

第三,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可以有多种表现形态,有马克思主义的,也有工联主义的。如美国吉尔伯特认为,“在极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阶级意识能导致革命意识,但更有可能导致和平变迁或历史停滞。”③ 如美国工人阶级阶级意识就是典型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美国的劳工历史始终以暴力斗争与有限的阶级意识的讽刺性结合而著称……美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局限于他们及他们的领导者典型地寻求有限目标这一意义上……这些有限目标基本上是承认工会组织、经济保障及像样的工作条件。……但工会很少从根本上去寻求重新建立旨在为工人阶级谋利益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也就是说,它们没有形成一种社会主义的阶级意识。”④

非马克思意识或工联主义意识也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之一种,桑巴特在《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中以美国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具有以下特点为证说明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第一,人们感到美国工人在总体上对目前事务的条件并无不满。相反,他会觉得自己是良好的、高兴的以及精神饱满的。第二,美国工人像所有的美国人民一样,有着无限的乐观主义,它来自关于自己国家的使命和伟大的信念。……美国工人把自己与自己国家的伟大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美国工人把自己与目前的美国视为一体。它为星条旗起立。第三,美国工人无论在理智上还是在感情上都不反对这样的资本主义体系。‘工会主义过去的历史似乎表明,通过国家的帮助和工人们的一致努力,他们的条件能够在目前的工资体制下得到巨大和广泛的改善。’……美国工会领导人对资产阶级社会改革家的态度表明,他们的确想要领导一场‘改善工资收入者’的艰苦斗争,但并不准备抛弃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⑤

而且,欧洲许多国家的工人运动史也证明存在多种工人阶级阶级意识。如法国雷蒙·阿隆认为,“这名句名言(无产阶级要么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可能具有描述性的意义:每当产业工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确定的社会集团的时候,他们不可能不是革命的。这是一个未被证实的判断,它引人注目,可惜是错误的;……英国工人组织成工会,绝大多数投工党的票,他们通常意识到自己属于工人阶级,但是他们没有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革命意愿,即一种彻底革命的,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意愿。”如果可以合适地把工会和政党旨在进行即时的改革(列宁依据英国的范例称之工联主义)称为实用主义的活动,而把共产党反对现存制度和以革命为目标称作意识形态活动的话,……在实用主义争论和意识形态冲突之间,人们发现了第三种形式的论战或斗争,其最终目的可能是加强劳动者参与企业生活,或者加强管理人员或劳动者代表参与某方面的领导。”⑥

当然,许多学者并不承认有多种工人阶级阶级意识,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只有当无产阶级拥有了马克思主义,才从“自在”的阶级转化为“自为”的阶级,这一转化,无产阶级不可能自己完成,必须通过革命领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给无产阶级。

如卢卡奇认为只有马克思的理论才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真实理论。⑦ 列宁就持“灌输论”。列宁在《怎么办》中认为“阶级政治觉悟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范围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只有从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方面,只有从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方面,才能汲取到这种知识。”“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必须结成工会,必须与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工人所需要的某些法令等等的信念。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由有产阶级中学识丰富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⑧ 同样,斯大林也持“灌输论”观点。⑨

但是我们认为,整个的工人运动史已经证明产业工人阶级意识是有多种形态的,它与历史、人文环境等客观社会条件密切相关。而且,“灌输论”在实质上是否定了工人阶级,否定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它往往走上专制、独裁的道路,工人阶级在实质上被“奴役”⑩。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本人也没有认为,只有拥有无产阶级革命意识才是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工人。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说来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在斗争(我们仅仅谈到它的某些阶段)中,这批人逐渐团结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大工业把大批互不相识的人们聚集起来。竞争把他们的利害关系分裂开。但是维护工资这一对付老板的共同利益,使他们在一个共同的思想(反抗、组织同盟)下联合起来。……反抗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维护工资,后来,随着资本家为了压制工人而逐渐联合起来,原来孤立的同盟就组成集团,工人们为抵制经常联合的资本而维护自己的联盟,就比维护工资更为必要。……工人们献出相当大一部分工资支援经济学家认为是单只为了工资而建立的联盟。……达到这一点,同盟就具有政治性质”(11)。显然,马克思并没有认为只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才是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意识。

第四,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表现形态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是产生于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对抗性基本矛盾基础之上的,建立在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因而通过阶级斗争,剥夺剥夺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本质所在和表现形态。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表现为与固定工制度相结合的当家作主、主人翁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实行铁饭碗、大锅饭,统包统配、一配定终身的固定工制度,劳动者不是一个自由、独立、自主的经济主体,没有形成自我个人利益的所有制基础,没有自我个人利益,没有追求自我个人利益的权利,没有寻找职业权、选择职业权、流动权,没有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的权利。计划经济中,“通过统包统配制度、集体福利待遇制度和限制人员流动的单位所有制度,社会成员被纳入各种组织之中,并依附于所在组织。在就业以及流动方面,个人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没有自己的意志,只能被动地听从安排,个人完全失去独立性,这种依附性如此强烈,以至于属于个人自由活动的空间极为有限。”所以“从主体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将改革前的社会结构概括为主体一元化的社会结构。虽然中国有着几亿人口,……他们不具有主体资格。因为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使其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是依附于国家存在的物件。……失去了人最宝贵的权利。”这就使得与工人主人翁意识相关的是缺乏主体性,缺乏个人权利,强烈的依附性。而劳动制度改革的结果则是,“职工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从而摆脱了人身依附”。(12)

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人阶级阶级意识既不是阶级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式的阶级意识,也不是计划经济中,那种缺乏主体性,缺乏权利的主人翁阶级意识。而是权利、法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互利合作意识。是以承认劳资双方各自产权为基础,承认各自的所有权及由此而来的各种权利和利益,承认劳动者必处于“弱者”地位,这种劳资关系是不平等的,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的活动,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利来限制这种不平等,通过合作、协调来改善自己的地位、状况。

合作、互利、建设意识,它区别于资本主义时期的革命意识;主体、自主、权利意识,它区别于计划经济时期固定工制度上的阶级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在权利基础上的合作意识。现实中的工人群体已经逐步形成这种新型的市场经济工人阶级意识。

二、新时期产业工人阶级意识的基础:主体意识

我们用调查数据对产业工人的主体意识作一实证分析。

第一,农民工已经有强烈的工人身份的认同感。据广东省总工会调查,被调查的进城务工人员中,81.5%的人对自己的工人身份表示认同。对“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才完全是一个工人”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工资收入是进城务工人员衡量自己职业身份的首要条件(占70.0%)。“获得非农业户口”被最少的人所选择(仅占5.5%)。说明在进城务工人员看来,户口与他们的职业身份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收入越高,对自己工作越满意,越倾向于把自己的社会身份定位为“工人”。谈及今后打算,有超过一半的人是继续在外面打工,只有17.4%的人选择回家乡。进城务工人员作为个人存在着重新回到农村,恢复农民职业身份的可能性,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已经不可能再回归农村,成为农民了。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进城务工经历,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自身角色认同的转换”。据上海市总工会2004年调查,“已经有39.9%的进城务工人员明确表示自己属于工人,在身份认同各选项中占首位,高出1998年同类调查27个百分点”。(13)

当然,进城务工人员进入工业化大生产的历史还不长,而且相当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长期所处的劳动环境是工场、作坊式小企业,并不是社会化大生产,工人阶级在大生产基础上形成的本质性特征: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等意识还不成熟、不完善(14)。

第二,工人群体(按调查对象看,主要是原公有制企业中的工人和城镇工人)对自己的经济地位,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有相当一致的认同感,对改革后的劳动关系中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关系以及劳动关系的具体运行有相当明确的差别意识。我们以对收入状态和改革政策的群体意识为指标进行分析。

工人对自我群体有高度认同感。据冯同庆等的调查,工人中认为“对企业贡献最大的是工人”的占到53.2%,认为“对企业贡献最大的是技术人员”的8.0%,认为“对企业贡献最大的是管理人员”的27.7%。工人中认为“与您利益最一致的是工人”的64.2%,“与您利益最一致的是技术人员”的6.8%,“与您利益最一致的是管理人员”的23.3%;“您最好的个人朋友是工人”占72.1%,“您最好的个人朋友是技术人员”占7.3%,“您最好的个人朋友是管理人员”占16.8%。(15)

工人对工人群体的收入水平具有高度认同性。1992年全总的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本人的收入水平在本地区属于哪个层次”回答“低收入”,工人中占31.84%和“中等偏下”的34.45%。(16) 1997年全总的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本人的收入水平在本地区属于哪个层次”,回答“低收入”工人中占25.06%和“中等偏下”的占36.49%。(17) 显然,有61.55%的工人认同自己是收入较低的群体。

工人对改革的一些政策具有相当一致的否定性认同判断。1986年全总的职工队伍调查:“您对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看法”认为“可能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工人中占20.79%;认为“为非法牟利者开了绿灯”的,工人中占19.33%。总体上持否定态度的,工人群体中占了40.12%,(18) 可见工人群体对这一政策有相当一致否定性评判。1986年全总的职工队伍调查:“您对改革企业招工制度,实行合同制的看法”,持“企业有权退合同工,和资本主义差不多”的工人中占7.01%。认为“职业没保证,不利于培养主人翁精神”的,工人中占17.13%。两项都远远高于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9)。1997年全总的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是否赞成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人增效的政策”,“不赞成”的工人中占10.18%。“不太赞成”的工人中占7.20%,高于技术人员、一般干部、中层及以上干部。(20)

工人群体对在改革中,与相关阶层的关系及其变化也有相当一致性。认为“工人与干部的关系不如以前”的占38.56%(21)。可见相当高的比例意识到劳动关系中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1997年全总的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对1992年以来单位职工主人翁地位变化的评价”,工人中认为“下降很多”占9.62%、“有所下降”占14.99%、“说不清楚”占19.46%,显然,较消极的占了44.07%。(22) 2002年,全总第五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工人认为地位下降的占29.6%,18.4%认为地位提高。

第三,工人群体有了较强烈的自我意识、个人权利利益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有了与计划经济中不同的社会、政治意识。

工人群体对政治性最敏感的“入党”问题有着与其他阶层相当不同的判断。1986年全总的职工队伍调查:“您对入党的愿望是”工人中回答“有愿望,但看到党风不正,有些党员不如群众,暂时不想争取”的25.89%;回答“现在还没想过”的22.61%。也远远高于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显然,对这一政治性最敏感的指标,工人与其他阶层有了非常大的群体区别。(23) 1992年全总的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最近两年是否有入党愿望”,工人中回答“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高达41.35%,均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的比例。“对政治的关心参与程度”工人中回答“是领导的事,与我无关”的占5.24%,“随大流”的占30.02%,均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的比例。(24)

工人群体有了非常强烈的个人利益意识。“您认为个人同国家、社会集体的关系应该是”持“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同时兼顾”的为49.81%;持“以个人利益为重”占2.98%,远远高于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持“以国家、社会、他人利益为重”占31.14%低于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25) 1992年全总的职工队伍状况调查:“从事劳动的主要目的”回答“干活挣钱”的,企业直接生产工人中占43.96%,为其他群体最高的选项。(26)

工人群体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如1992年全总的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当前,职工中赞成和比较赞成‘自已命运应该由自己作主’这一提法的,已经分别达到68.6%和21%,两项相加接近职工总数的90%。……‘依靠社会、依赖组织,一切听从领导安排’的传统习惯,……将被自主自立和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观念所取代。”(27) “职工的平等竞争意识初步形成。问卷调查中,92.7%的职工对‘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观点表示了赞成或基本赞成的态度。(28)

工人群体法律意识大大增强。1992年全总的职工队伍状况调查:“个人利益受侵害时怎么办”,工人中持“通过正常渠道批评检举”的占54.46%。(29) 近年来,劳动争议数量和涉及劳动者人数不断大幅度增加,据统计,1994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91万件,涉及劳动者7.8万人,而2003年劳动争议案件上升为2.26万件,涉及劳动者80万人,(30) 劳动争议案件和涉及劳动者人数增长达10多倍,这一方面说明劳动关系存在问题,另一方面说明劳动者法律意识大大增强。

劳动者集体行动意识及其集体行为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集体行为可分为三大类型。其一,体制内的工会组织领导的集体行为,如集体协商、工资集体协商、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等等;其二,体制内的集体劳动争议;其三,体制外的“劳工群体事件”。据统计,1994年,集体劳动争议为1482件,涉及劳动者5.26万人;2003年集体劳动争议为1.1万件,涉及劳动者51.5万人(31)。人数增长近10倍。劳工群体事件,一般是指劳动者采取罢工、上访、游行、示威等集体行动。“2002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百人以上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群体性事件280起,同比增长53%;涉及16.2万人,是上年同期的2.6倍,2003年,全国在岗职工、下岗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参与群体性事件为144万人次,占全国各类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的46.9%,位居第一。”(32)

三、新时期产业工人阶级意识的核心:劳资合作

中共十六大报告、“和谐社会”等都为劳资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以被人们认为最缺乏阶级意识的农民工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第一,农民工普遍认同与企业主进行合作的观念。从对广州、温州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看,总体上,广大私营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普遍认同与私营企业主进行合作的观点,而抛弃了进行阶级斗争的理论观点。其一,认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提高效率对职工有好处,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如“私营企业的发展对工人是否有好处”,回答有好处的占92.1%,“要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首先要干什么?”认为首先要与老板进行阶级斗争的仅占2.4%,与老板进行谈判的占17.0%,应该提高效率的高达80.6%。其二,广大职工认为劳资关系的理想状态是协调、合作而不是对立、斗争。如“工人与私营企业主应该处于什么状态”,认为应该处于协调、合作状态的占96.6%。其三,对剩余价值问题,大部分职工似乎并不认同“为工人阶级说话”的理论。如是否受到剥削,认为未受到剥削的占72.1%、受到剥削仅仅占27.9%。这一比例,可能并不具有典型意义,但也透露两个信息:一是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脱离工人,需要对工人进行理论教育,二是处于两个转轨(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之中的工人,特别是成长于、受教育于这一转轨时期的青年工人不论感性还是理性上,认为自己并未受到剥削,这样可能就对剩余价值理论本身提出了问题。其四,广大职工选择“劳资合作、劳资两利”作为劳资关系活动的原则。如对“劳资关系活动原则是通过劳资合作、达到劳资两利”,认为正确的占87.5%。“劳资关系活动的首要内容应该是什么?”认为应该是争取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的占63.7%,而认为应该进行阶级斗争的仅仅为2.7%。有相当部分认为,工会应为劳资双方工作,“你认为工会应该为谁干事?”认为为工人的占38.0%,既为工人也为老板的占56.0%。”其五,合作并不意味着屈从,合作是以工人自己的权利为前提。如“工人是否应该有罢工的权利”?认为应该有的占69.7%,不应该有的占18.0%,无所谓的占12.3%。“当工会组织罢工时,你是否参加?”在与自己利益有关时参加的占84.2%,与自己利益无关时参加的占44.0%,不参加的占56.0%。这又是非常现实的利益驱动。“职工是否应该参与企业管理?”认为应当的79.2%,不应当的4.6%,无所谓的16.2%”。可见,工人已具有强烈的权利、利益意识,此基础上的劳资关系将是真正平等权利主体的劳资关系。其六,在自己权益受到侵害,出现劳资纠纷时,绝大多数认为要通过合法渠道,在现行制度框架中通过政府、工会解决问题。

第二,农民工自己阶级集体、自己的阶级组织、自己组织的集体行为等集体权利意识还不清晰,还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基础的阶级性集体组织意识。如对工会的认识。广东省总工会第四课题组《广东省进城务工人员劳动经济权益和工会组建相关问题的研究》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此次调查中,有80.9%的人听说过工会组织,有43.9%的人知道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51.4%的人知道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60.3%的人知道自己有参加工会的权利。对于单位成立工会的原因,只有4.0%的进城务工人员认同“职工强烈要求”,更多的是认同“企业负责人自愿”和“上级工会要求”,“不知道”的比例竟达15.4%,说明进城务工人员并不认为成立工会是自己的迫切需要,缺乏成立工会的自觉意识和内在动力。在已经成立工会的企业,还有19%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参加工会的权利;在已经是工会会员的被调查者中,也有11.1%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参加工会的权利。温洲的调查也存在相同认识。对工会主席人选,也存在模糊认识。如温州调查中,“企业工会主席最适当的人选是谁?”认为“工人自己的”占61.0%,而认为可以是老板娘、小老板、企业主亲属等的则占39.0%。

当然,对工会的种种模糊认识与工会组织的建立,工会工作的开展等存在着相关性。如温州调查中显示,“现任工会主席是否胜任?”认为胜任的只占54.3%,不胜任的占8.8%,不知道的占36.9%。

最能体现工人不满意的是工会经费问题,“你是否愿意拿出已经发到手的收入总额的1%作为工会经费上交?”如果是真正为工人干活的工会,表示愿意的高达70.1%,不愿意的只有9.1%,而对现在的工会,愿意的只有36.7%,不愿意的占26.2%。

“你对本企业工会总体评价如何”,认为很好的占21.2%,一般的占55.7%,不好的占10.5%,不知道的占12.6%。如果将持“一般”评价的也算为肯定性态度,也只有76.9%。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调查,确认对工会缺乏了解,是进城务工人员建会愿望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从发展趋势上看,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的,独立、自主的,成为经济、政治、法律、社会主体的产业工人阶层正在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工人阶级意识,即以权利为基础的合作意识,正在形成。拥有以权利为基础的合作意识的产业工人阶级将是中国走向繁荣、强盛、和谐的根本基础。

收稿日期:2005—11—12

注释:

①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第211页。

②③④ 美国吉尔伯特《美国阶级结构》第289页(还可参见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第951—955页)、290.330页。

⑤ 桑巴特《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第29—42页。

⑥ 法国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第4、23页,译林出版社,2003年。还可参见英国理查德.斯凯思《阶级》一书。

⑦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⑧ 杜娜叶夫斯卡娅认为“灌输论”是考茨基的理论。杜娜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第168页。

⑨ 斯大林《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当前任务》。

⑩ 古尔德纳《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62、82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96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

(12) 张树义《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15、36、153页。还可参见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13) 上海市总工会《上海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内部文稿。

(14) 如按汤普森的观点,英国工人阶级花了50年时间(1780至1832年间)才形成。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第4页。

(15) 冯同庆《中国职工状况—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69页。

(16)(24)(26)(27)(28)(29) 中华全国总工会《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工人阶级》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第1249、1390、1280、66、67、1353页。

(17)(20)(22) 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1997年中国职工状况调查》西苑出版社1999年第1385、1585、1702页。

(18)(19)(21)(23)(25)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1986》第504、508、516、530、544页。

(30)(31) 资料来源:1995年—2003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

(32) 乔健《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争议和劳工群体性事件分析》,《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阶级意识研究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