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合作的范例——欧盟对华援助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范例论文,欧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与欧共体(欧盟前身)于1975年建交,援助合作则始于1983年。15年的援助可分为两个阶段:1983年至1995年为第一阶段,1995年以来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的合作主要是在农业领域。其中奶类项目规模最大,成效卓著。已经和正在实施的4个奶业开发的项目共投资19.3亿人民币,其中欧盟援款8亿元,我国投入配套资金11.3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我国奶业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十多年来,欧盟多次派专家来华,指导奶牛的育种、饲养,牛奶的收集、加工和销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牛奶产量达到13.2%年递增率,该项援助自有一份功劳。奶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走上了农、渔、谷、牧的良性循环,并在城乡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欧盟国家的许多企业得以向我国出售相关设备,也从中受益。国际舆论称赞这项合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开发性项目成功的典范”。
1995年和1996年,欧盟相继发表《欧中长期关系政策》、《欧盟对华新战略》,欧中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援华合作获得强大的推动力。1995年以来,欧盟援华合作的指导思想是:长期支持中国的改革进程,强化欧盟在中国的存在,项目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合作范围从农业扩大到环保、医疗、教育等众多领域,合作项目扩大到30多个。据欧盟驻华大使魏根深介绍,1995年以前十几年内,欧盟援华总额约为1亿埃居,而1995年以来,已经签署的项目援款超过这个数字。
环境保护是欧盟援华的优先项目。其中,云南省元江沿岸3个县解决特困和环境恶化的项目及辽宁省治理城乡污染项目是重点。在这个领域欧盟投入资金最多,达3700万埃居。元江项目确定在元江沿岸元阳、金平、红河3个县进行。3县均为少数民族居住的贫困山区,该项目把环保与扶贫结合起来,是个创新。自去年11月项目启动以来,中欧双方派出农业、林业、环保及地理等专家,进行了土地改良、农作物品种改良、造林建苗圃以及对农户发放小额信贷、资助学校等整体措施,力图使这些地区的面貌有较大改变。据云南省经贸厅项目负责人介绍,广大群众参与了具体项目的决策和执行,积极性很高。目前,饮水工程、农田灌溉工程、公路和学校的建设等已初见成效。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需要各国携手迎战。1994-1997年首期“中国—欧盟性病、艾滋病预防合作培训项目”就顺应了这种需要。这是我国政府在防治性病和艾滋病领域接受的第一个政府援助项目。项目启动后,在北京、上海建立了国家级培训中心,有300多名专业人员接受培训,此外,还建立了25个省级培训基地。一批专业人员获得赴欧研修的机会,他们吸取欧洲经验,又结合我国国情,写出一批高质量的预防艾滋病的培训教材。在第一期合作成功的基础上,二期培训计划已于今年10月启动。
欧盟与中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全新的合作尝试。为适应市场机制、顺应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潮流,1995年我国政府与欧盟正式签约建立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该校引进国际著名高等学院师资、教育方法,组织学生到国内外著名企业实习,培养兼具东西方两种商业文化背景的高级经理。学院副院长张国华告诉记者,学院现已跻身亚洲最好的5所MBA院校,得到48家中国及世界著名企业的财务资助。欧盟副主席布里坦在视察学院时说,这是欧中之间一个“高质量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旗舰项目”。
这两年,中国的学者有了较为便捷的赴欧研究机会,主要得益于《中国—欧洲高等教育合作项目》(1997-2001)。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高教系统在人文社科领域所接受的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欧盟投入975万埃居,中方则配合以相应的实物与人力投入。该项目的重点是促进中国的欧洲研究,传播欧洲在经济决策与管理、法律、城市和地区政策、环境规划、社会机制等方面的经验与实践。据该项目中方负责人张小劲介绍,项目执行以来,每年支持127名学者到欧洲作短期研究,支持13名欧洲学者到中国开设短期课程。两年来,由该项目支持的全国性欧洲问题研讨会举行过十几次,学术研究空前繁荣。
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使中欧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援华项目因而扩展到政治与法律领域。今年2月,欧盟与我国民政部签署了“支持中国村级选举和村务管理项目”,欧盟将提供1472万埃居用于培训,将村级管理和选举的国际惯例展示给基层干部和群众。
本文所述,为援助合作项目的荦荦大端。政府间的援助合作、经贸合作、政治合作,使中欧合作呈现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政治集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们又分别是当今世界的稳定的一极,中欧之间平等互利的合作为南北合作提供了范例,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中欧合作的成功,无疑将有利于一个多极世界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