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民[1]2001年在《控释氮肥养分释放及在潮土麦田的肥效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网室筒栽试验以及大田小区试验的方法,本文针对新研制的两种麦田控释氮肥的养分释放、肥效及其与灌水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控释氮肥CRNF-1、CRNF-2的氮素的释放周期明显比尿素长,其氮素释放曲线和作物生长各时期营养需求曲线有一定的相似性。 2、尿素施入土壤后迅速溶解释放,而控释氮肥CRNF-1、CRNF-2,由于其外面包被有多层无机物膜,其氮素养分在土壤中释放缓慢,可以持续长达150d以上。 3、不论是筒栽试验还是大田试验,在不同灌水条件下,施用控释氮肥CRNF-1和CRNF-2对冬小麦产量均有显着影响。筒栽情况下,CRNF-2处理比尿素处理增产高达120.5kg/亩(灌水两次),大田试验最多可增产107.6kg/亩(灌水一次);产量结构上,大田试验中CRNF-1和CRNF-2处理比尿素处理的亩穗数分别增加1.3万和2.1万,穗粒数分别增加2.4个和3.6个,千粒重分别增加1.912和3.93g,筒栽试验中,CRNF-2处理在灌水两次情况下,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增加了3.5万、1.62个、2.73g。 4、大田试验中,在全生育期不灌水、灌越冬水(一水)、灌越冬水+拔节水(两水)的条件下,CRNF-1和CRNF-2处理的氮素利用率较尿素分别提高2.9、2.0、4.3和5.3、6.1、7.4个百分点。筒栽试验中,CRNF-2处理的氮素利用率与尿素相比最高可提高25.6%。 河南农业大学2001而硕十学位论文 5、在不同灌水条件下,施用控释氮肥CILNF刁和CRW1二 对冬小麦扎根深度和总根重也有显着影响,其扎根深度和总根 重均是尿素、C NNF八和C RNRNF上依次增加,而C RNRNF2又优’于*Inpl处理。各处理总耗水量在同一灌水情况下相差不大, 但水分生产效率却总是尿素<*lOW上<*RNF上。 6、通过对施肥前和收获后土壤含氮量的测定,得出控释 氮肥处理的氮素不但能够被作物很好地吸收,而且收获期在耕 层土壤中所保持的氮量也比尿素处理多。不同灌水条件下,在 收获期尿素、CRNFl、CRNF正处理 lin土体中残留的硝态氮 总含量依次减少。 7、从经济效益来分析,控释氮肥施用简便,减工增效, 在适宜灌水条件下,每亩小麦的纯利润比施用等量氮尿素增加 72互元。
管冠[2]2012年在《施肥模式对稻麦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化肥使用过量而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农田土壤污染及水体污染的现象屡见不鲜。化肥施用导致的环境问题在国内外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氮肥、缓释氮肥和磷肥等叁种施肥模式对稻麦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的酶活性、微生物种群和微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磷肥模式对水稻土壤磷的形态及植酸酶活性的影响;同时,通过野外调查,测定了以梁子湖、月湖及周边为代表的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和沉积物的植酸酶活性和分布。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明确当前氮磷化肥的产量效益、肥料利用效率及土壤生物学效应,建立稻麦轮作体系传统施肥模式的数据库,另一方面为提出合理减量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大田小麦-水稻轮作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模式(农民传统施肥模式,20%氮肥减施模式,20%氮肥减施加有机氮肥替代模式)下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量相比,减施20%氮肥后,作物产量与氮素养分吸收量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中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减少N肥20%条件下,采用50%有机肥替代施用不影响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但分别提高土壤蔗糖酶46%-62%,蛋白酶27%-89%,脲酶33%-46%,和中性磷酸酶活性35%-74%;提高土壤细菌数量36%-150%,放线菌数量11%-153%,真菌数量43%-56%。另外,有机肥替代处理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H))为2.18,显着高于其他各施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减施20%氮肥、同时实行有机氮肥替代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改善土壤肥力和生物学性质。(2)在稻麦轮作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缓释氮肥模式(普通尿素模式,Urea;缓释氮肥模式,SR-Urea;缓释氮肥与尿素配合模式,SR-Urea/Urea;缓释氮肥、尿素、有机氮肥配合模式,SR-Urea/Urea/Org.N)对稻麦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等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Urea、 SR-Urea、SR-Urea/Urea和SR-Urea/Urea/Org.N等四种施肥模式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其中以蔗糖酶(11%-73%,14%-85%,10%-98%,10%-136%)和细菌(28%-36%,29%-38%,31%-40%,60%-68%)表现最为明显。与施纯氮肥的Urea模式相比,叁种缓释肥模式(SR-Urea, SR-Urea/Urea, SR-Urea/Urea/Org.N)均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其中SR-Urea/Urea/Org.N配合模式的提高幅度最大。在该施肥模式下相比施纯氮肥的Urea模式,四种土壤酶活性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5%-38%,4%-15%,2%-5%,8%-76%),同时也提高了叁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9%-27%,3%-14%,13%-28%)。而在本试验中,SR-Urea/Urea/Org.N配合模式的小麦、水稻的吸氮量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标以及也分别高于其他模式(13%-26%,10%-16%,15%-103%)。结果说明,施用缓释肥并配合普通尿素和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生物学性质,提高土壤肥力。(3)在大田小麦-水稻轮作条件下,以当地农民传统施肥量为对照,设计了几种磷肥减施模式(20%磷肥减量模式,20%磷肥减量并有机磷肥替代模式)下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量相比,减施20%磷肥后,作物产量与养分吸收量没有下降,土壤酶活性没有降低,而土壤中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也没有明显减少。在减少20%磷肥施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20%有机磷肥替代施用没有造成作物减产和养分吸收的减少,但能有效地提高土壤中性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3%-41%,5%-24%,1%-20%,5%-6%),同时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增加也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另外,20%有机磷肥替代处理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为2.58,显着高于其他各施肥模式。结果表明,在磷肥施用过量的稻麦轮作地区,减施20%化学磷肥,并进行适当的有机磷肥替代可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土壤肥力和生物学性质。(4)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磷肥模式对水稻土壤磷形态及土壤植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施用过磷酸钙,施用有机磷与植酸钙均能提高水稻产量(9%-18%,15%-32%),同时,植酸钙的添加增加水稻土壤植酸酶活性(16%-20%)。在植酸钙处理的水稻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改变很大,相比于过磷酸钙处理,其土壤活性有机磷含量显着增加(73%-117%),稳定态的缓效无机磷含量也有所增加(15%-46%)。结果表明,有机磷和植酸钙能提高土壤植酸酶活性,有利于植物对土壤磷素的吸收利用。(5)在湖北梁子湖、月湖以及周边代表性农田土壤进行分层采样,研究了土壤植酸酶活性及分布。结果表明,湖底沉积物的植酸酶活性随取样深度的加深而降低,在湖底2m深处的土壤植酸酶活性与湖底表面沉积淤泥相比,分别减少了74%(梁子湖)与66%(月湖)。在梁子湖入水口,较深层的沉积物植酸酶活性比浅层的植酸酶活性增加了73%-108%,反映了入水口水流流速对植酸酶活性的影响。湖北省农科院附近农田土壤植酸酶在0.5m处最高271.4U/g,然后随取样深度的加深逐步下降,在2.0m深处达到最低127.6U/g。贺胜桥附近农田土壤植酸酶活性在0.2m处,土壤植酸酶活性最高,为373.6U/g,同时也随取样深度的加深而降低,趋势明显。武汉东西湖区附近农田土壤植酸酶活性在0-1.0m,1.0-1.9m,2-2.5m分别呈现叁个较明显的统一下降趋势。反映了表层农田土壤植酸酶活性高于深层土壤植酸酶活性的现状。
刘继培[3]2011年在《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制浆造纸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我国制浆造纸业受木材资源限制,非木纤维造纸占重要地位,但非木质纤维制浆受制浆黑液有机负荷高、污染重、处理难的限制。黑液中含有的大量木质素如能有效利用,既能减轻污染,又利于秸秆造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制浆木质素资源化利用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两种草浆工艺生产的木质素-铵法木质素(ALS)和碱法木质素(KL),以小麦秸秆(WS)为对照,通过土培、盆栽和田间试验对施用秸秆木质素对红壤和潮土的土壤碳结构、土壤性质以及木质素农用效果进行研究,以期为麦秸造纸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结论如下:1、红壤中,施秸秆的土壤中脂族碳比例增加,分子结构趋于简单;施KL土壤中脂族性减弱,芳香性增加;潮土中,施WS土壤中脂族C/芳香C比值随培养时间逐渐降低;施KL与施WS趋势相近;施ALS土壤中脂族C/芳香C比值先增后降。2、土培试验发现,在红壤和潮土中,施用有机物料显着增加土壤腐殖酸含量,施木质素的效果比WS显着。红壤中ALS的效果比KL显着,潮土中KL的效果比ALS明显。土培期间,红壤和潮土中各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先升后降,峰值出现在180 d左右。3、土培条件下,施ALS和KL均使红壤的土壤pH升高,施KL使潮土的土壤pH显着提高。盆栽和田间试验发现,施KL能显着提高土壤pH。4、在土壤培养高水分条件下,红壤各处理土壤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先升后降,潮土趋势相似,最高值出现在180 d。红壤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培养120 d后,施KL的土壤POD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而潮土中,施ALS的土壤POD活性在整个培养期均高于其他处理。盆栽第一茬收获后,红壤施ALS土壤PPO活性显着降低,施WS和KL土壤POD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潮土施ALS土壤POD活性显着提高。两茬玉米收获后,红壤施有机物料的两种酶活性均显着提高;潮土中,施WS的土壤PPO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施有机物料的土壤POD活性显着提高。5、田间试验中,2009年小麦、玉米产量均以施ALS最高,施KL和单施化肥最低;施WS的小麦产量居中,与其他处理差异显着,而玉米产量与施KL的无显着差异。2010年施ALS与WS的小麦产量相近,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综合以上结论,造纸木质素作为潜在的土壤有机改良剂应用,会对土壤化学、生物学性状,以及农作物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造纸木质素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程度与方向,与造纸工艺过程及其废弃物成分及土壤种类等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铵法木质素具有潜在的农用价值。
强久次仁[4]2016年在《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文中提出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保持作物高产,而且有助于培肥土壤。本文设置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研究小麦群体变化、产量以及氮效率的响应。试验包括7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任何肥料(CK),(2)单施无机肥氮磷钾(100%NPK),(3)25%有机肥(M)+75%NPK(25%M),(4)50%M+50%NPK(50%M)处理,(5)75%M与25%NPK(75%M),(6)单施有机肥(100%M)以及(7)秸秆还田+100%NPK(SNPK)。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群体数量和单株分蘖数变化的影响趋势相同,施肥处理显着增加了小麦茎穗数以及分蘖数,其中75%M效果最为显着,且有机无机肥配施小麦群体数量和单株分蘖数均高于单施无机肥(NPK)或者单施有机肥处理(100%M)。2)冬小麦籽粒产量为4982-7445kg/ha,不同施肥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冬小麦籽粒产量,75%M处理籽粒产量最高,显着高于除100%M之外的其它所有处理,较对照处理(4982kg/ha)增产49.4%。有机无机肥配施显着提高了冬小麦穗数,单施化肥显着提高了小麦的穗粒数,而所有施肥处理较对照对千粒重影响不显着(除100%M)。3)不同处理氮偏生产力范围为21-41 kg/kg,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均显着降低了氮偏生产力。氮生理效率为22-35 kg/kg,75%M和SNPK处理氮生理效率显着高于其它四个处理,其它四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氮素农学效率为5.7-11.3 kg/kg,其中单施化肥处理氮素农学效率最高,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25%M处理氮素农学效率最低,并显着低于其他处理。氮回收率范围为20-50%,其中单施化肥处理回收率最高为50%,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其次SNPK处理为36%,显着高于有机肥处理;在有机肥处理中25%M处理氮素回收率显着高于其他叁个有机肥处理;50%M、75%M以及100%M叁个处理氮素回收率相似。4)土壤氮素平衡显示小麦季氮素携出量为104.2-186.7 kg/ha,氮素施用量为165-345kg/ha,100%NPK以及SNPK处理氮素基本平衡,而其它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氮素盈余均?150 kg/ha。不过从无机氮残留看出盈余氮素可能主要以有机氮形式被固持。综合以上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对照显着提高了小麦产量,75%M处理小麦产量也显着高于100%NPK处理。高量有机肥配合低量化肥显着提高了氮生理效率。但是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氮偏生产力以及氮回收率显着低于单施化肥处理,这与有机肥处理在小麦季施入了小麦/玉米轮作两季作物的养分有关。因此,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采用轮作年或更长时间的氮效率评价更为合理。
井大炜[5]2013年在《不同栽培措施对欧美I-107杨的增长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的杨树人工林栽培面积已居世界首位。欧美I-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Neva’)因其具有优质、速生和丰产等特点,在山东省内大面积种植,然而在实际生产中,普遍存在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林地土壤生态环境退化、林地生产力下降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对欧美I-107杨从配施有机肥、根系修剪、节水灌溉和地膜覆盖等多项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配施鸡粪:同N100(单施化肥)相比,M30N70(鸡粪与化肥分别提供30%和70%的氮)显着提高了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着鸡粪所占比例的增加,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递增的趋势,而活性有机碳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30N70处理还显着降低了根际土壤pH,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胡敏酸碳含量和胡/富比。配施鸡粪有利于杨树苗根系的生长,并能显着提高根系活力、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此外,M30N70处理的根系总根长、表面积、体积和根尖数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且氮素利用率最高,达到了61.38%。综合来看,在鸡粪与化肥不同比例中,以3:7比例配施对杨树苗的作用效果最佳。2.根系修剪:采用不同的根剪方法对叁年生、四年生和五年生杨树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2(八倍胸径两侧)根剪处理对胸径生长率、树高生长率及材积生长率的提高幅度最大;其次是10-2(十倍胸径两侧)或10-4(十倍胸径四侧)处理;而6-2(六倍胸径两侧)和6-4(六倍胸径四侧)处理均显着低于对照,尤其是6-4处理。采用8-2根剪方法,研究了连续根剪和隔年根剪方式对杨树根际土壤特性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根剪措施均显着提高了杨树的根系活力和根系分泌物含量,并使根系中生长素、赤霉素和玉米素的含量也得到明显提高,而脱落酸含量显着降低。各根剪处理明显增加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显着提高了根际土壤的酶活性,且对杨树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各种根剪措施中,T35(对叁年生杨树在第叁年、第五年根剪)处理对杨树根际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及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3.节水灌溉:同常规漫灌相比,畦灌能明显减弱水分的深层渗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畦灌和漫灌下的根系生物量均逐层降低,大量根系集中在0~40cm土层,其中在0~20cm土层中,畦灌的根量比漫灌减少8.28%,但在20~80cm土层中根量却增加35.87%,并且在0~80cm土层中的总根重增加5.52%;畦灌使0~40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显着升高,而60~100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明显降低,其中在80~100cm土层中,灌溉后7d、14d和29d,畦灌的硝态氮含量分别比漫灌减少21.84%、20.24%和19.53%。此外,畦灌对杨树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率的促进作用与漫灌相当。4.地膜覆盖:在两种不同覆膜方式中,白膜覆盖的增温效果优于黑膜覆盖,而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在0-20cm土层中,白膜和黑膜覆盖均显着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而土壤容重明显降低;覆膜还显着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含量、微生物量碳和活跃微生物量,明显提高了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但却明显降低了pH和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以及脲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覆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学特征的影响越来越小。此外,两种覆膜方式均能明显提高杨树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率,其中,白膜覆盖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率分别比黑膜覆盖提高10.95%、9.26%和8.77%,差异均达显着水平。可见,白膜覆盖和黑膜覆盖均能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杨树生长,但白膜覆盖的作用效果明显好于黑膜覆盖。
参考文献:
[1]. 控释氮肥养分释放及在潮土麦田的肥效研究[D]. 王新民. 河南农业大学. 2001
[2]. 施肥模式对稻麦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研究[D]. 管冠. 华中农业大学. 2012
[3]. 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 刘继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4]. 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D]. 强久次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5]. 不同栽培措施对欧美I-107杨的增长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 井大炜. 山东农业大学. 2013
标签: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农艺学论文; 微生物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鸡粪有机肥论文; 土壤分层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农资论文; 木质素论文; 酶活性论文; 植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