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境信息流现象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信息流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越境信息流含义及研究的意义
在信息社会中,凡是跨越国家政治疆界而流动的数据、知识、信息等,包括国际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等国际传播与电信业务内容以及涉及到法律、金融、会计、咨询、广告等跨国的专业信息服务领域中的信息和数据均属于越境信息流的范畴。简单地说,就是点对点的跨越国家政治疆界的数字化电子数据传递。越境信息流现象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运行机制的一种内在动力流,它的流动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日常生活都直接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借助新技术、新手段、进行信息流通问题,而是有着深刻内涵的文化发展问题,与之相关的意识形态、人文因素、人的价值观等问题,是越境信息流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分析其流动现象,将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推动作用。
2 越境信息流的不平衡性现象
越境信息流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间(指美国与西欧、日本)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导致全球信息差距异常突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估计,北美欧洲日本和前苏联等国的总人口不到世界总人口的30%,却有全球电话机总量的90%,收音机总数的83%,电视机总量的80%,报纸发行量的78%,书刊发行量的83%,邮件总量的95%,电视发射台的95%,80%以上的数据处理设备在美、日、西欧。西方四大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和路透社的每日发稿总量高达3500万字,相当于其它国家新闻通讯社提供的信息总量的1000倍,从西方国家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流量,超过从发展中国家流向西方的100倍。
3 越境信息流非控制性现象
严重失衡的跨国信息流量对信息优势国家来说,具有控制性作用,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控制性的。西方各国都成立了庞大的体系制订了周密的计划,以进行全球性的控制。就80年代统计,美国新闻署已在128个国家设立了211个新闻处和2000处宣传活动点,并在83个国家设图书馆。家喻户晓的“美国之音”1983年政府拨出10亿美元巨款,用作电台广播的专项经费。1984年“美国之音”开办了世界电视网,采用全球卫星技术。除官方外,还有跨国公司的直接参与。早在80年代,美国的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和电影的绝大多数就已被美国的50家大公司所垄断。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这50家公司的海外投资。仅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在从阿根廷到南非的34个国家设有子公司,其节目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读者文摘》在101个国家出版,国外总发行量达1150万册;1989年底,美国黄色杂志《花花公子》仅在匈牙利就发行6.6万份;《夏威夷5-0》用6种语言制作,覆盖47个国家,其“发财”节目则多至60多个国家收看,每周约有3.5亿观众。据新闻问题专家瓦利斯对1970-1971年电视节目的调查,在电视节目总量中,进口电视节目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危地马拉84%,乌拉圭62%,马来西亚71%,赞比亚64%,埃及41%,而美国电视播收进口节目的比例只有1-2%。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世界总量6-7%,却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这些无空间障碍的信息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控制性的。
4 越境信息流的经济掠夺性现象
现代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环节是信息的传递和流通。经济活动信息主要包括广告、商情、企业情况等。随着优势信息流的不断扩大、流速的不断加快,弱势国家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威胁。其根源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各个部门都是建筑在有效经营以及最大限度地谋求利润基础之上。越境信息流的加速与扩大表现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是受利益的驱动而所为,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掠夺性的内在要求。这种掠夺性,表现在信息流动中主要有虚假、伪善两种形态。虚假性是一种有型的直接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和数据。如:过时、偏颇、老化、数据失真、模糊不清、内容曲解、时效性低、夸大数据效果等信息,这些在商品广告中表现尤为突出。伪善的一面主要是指信息商品的外包装,目的是为经济掠夺蒙上一层温柔的面纱。将昔日血腥味伴冤魂的“枪炮武器”变为彬彬有礼和颜悦色的“交流”、“对话”,标出“援助”、“国际先进技术”、“最惠国待遇”等华丽的信息流词藻,并在平等互利的旗帜下,出售的却是三流技术、淘汰设备,还以“慈善”的面孔将工业废料、病菌旧衣物、生活垃圾以“扶贫救助”的方式出口,直到进行掠夺性的商业投资。另外还以“人权”、“知识产权”为要挟,打着“联合国”的招牌,以维护世界社会秩序为借口,实行经济制裁。美国操纵的“伊拉克核查危机”、“中国人权问题报告”,就是以歪曲事实、数据失真、糊编乱造、制造谎言等伎俩,去干涉别国内政,以实行政治上的霸权与经济上的控制。
5 越境信息流对思想文化影响现象
当代国际社会具有控制性的表现已由“资本密集”向“信息密集”转移。每日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各类信息呈爆炸式流动。西方利己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资本私欲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借助现代高科技技术,以空中袭击的方式,传输到发展中国家。在拉丁美洲,从1980年到1990年人均电视机台数增长40%,而实际收入则下降了40%,这就是思想被奴化、财富被掠夺的两个40%!另一种是以地面围攻的方式,以跨国公司的经济形态,借助国际垄断资本的力量,进行思想奴役。《伸向全球:跨国公司的力量》一书的作者巴尼特和马勒指出:“外国公司,对墨西哥处于底层的一半人民的思想的影响,毫无疑问,比墨西哥政府和墨西哥教育制度的影响更为持久”!这种有别于枪炮武器软势力入侵所产生的“殖民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是“润物细无声”式的,人们往往处于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对中国的影响也异常突出。如:从商标招牌的“东方威尼斯”、“中国的皮尔·卡丹”、“圣堡罗精品屋”,到汽车、家电、口红、内衣,乃之一种流行色、一个新感觉,都浸透着一股“殖民文化”现象,从本质上分析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足和爱国主义意识薄弱的反映。提高国民信息意识,增强人们对信息价值和作用的正确认识,确立中华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观的作用,对解决越境信息流现象有着比较现实的意义。
6 提高国民信息意识 正确认识信息价值
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信息价值等社会存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针对越境信息流现象,提高国民信息意识的目的在于人们对信息价值和作用的正确认识。提高信息意识的重要方面,一是培养国民的自觉信息意识,二是培养国民正确认识和分析越境信息流价值和作用的能力。不仅要认识信息对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而且要认识到这种影响的必然性和深刻性。这两大方面的工作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迫切任务。这是因为: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市场经济很不完善,经济势力处于全球弱势地位,在大量的对外经济活动中,更要求国人要掌握有关的多方面的信息,而不是片面的、残缺不全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而且还要有理解、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头脑中是否有自觉的信息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以及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也不一样,在经济交往中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提高信息意识,对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经济交往中避免上挡受骗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②针对思想文化影响现象,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应突出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创新和文化自觉意识。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孕育了自己特有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如:克己为人、团结友爱的风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自强不息、抗击外敌入侵的民族独立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传统美德与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生活观、价值观呈鲜明对比。不可否认,越境信息流现象远非是传统文化能解决的问题,但传统文化价值的创新和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这种创新和意识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赋于新的内涵。如: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生活作风的传统,就必须从历史的范畴来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今天我们要提倡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物质层面来看是要求人们的消费要节制在合理的限度中,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勤俭节约是要求人们要珍惜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从精神层面来看是指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行为品质。这种品质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树立这种价值观才能激发起民族自尊自强的信心以及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有了这种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观的认识,并表现为一种自觉意识,将会提高人们对越境信息流价值和作用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