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坛十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剧坛论文,十大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上海戏剧》提出“中国剧坛十大问题”其内容为:
(1)中国剧坛的三大基石——编、导、演呈现明显的倾斜和断层。
编剧老化、导演乏人、演员青黄不接。活跃于80年代的演剧界主创人员而今安在?郭、老、曹、洪、焦、黄,等等,遍数天下孰与论?
(2)批评的缺度和理论的贫困。
剧坛缺乏理性思考。戏剧理论日益书斋化而成为脱离创作实际的经院八股。演剧界不能承受批评的脆弱心理和批评自身缺乏美学兴味的启迪价值,形成了奇特的“批评难现象”。难怪媒体“炒”风劲吹,真正的批评难觅。
(3)戏剧创作沦为缺乏“人学”的“文学”。
脱离实际,远离生活,不少剧作者沉溺于对个人的自恋,热衷于红尘艳情和奇闻异传的杜撰。他们不乏才情和技巧,所缺的是责任心、使命感,以及现代价值意义上的“人道热情”和“终极关怀”。
(4)戏曲振而未兴。一种“整旧如新”的伪古典主义替代了“推陈出新”的审美原则。
戏曲不景气,症结何在?为何不少革新流为媚俗?
(5)戏票价格恶性上涨,演剧院所门可罗雀。由此导致演剧艺术活动远离大众,日益萎缩。
高达100—200元人民币的票价已层出不穷。演出再精彩,艺术再高雅,望票生畏的普通观众只能却步不前。(沪上近期推出“高雅艺术低票价”,可喜可贺!)
(6)戏剧多层面的实验和探索锐减,舞台艺术观念和技巧趋向陈旧、匮乏。
缺少实验和探索的戏剧,就缺少生存和发展的活力。世纪末的中国戏剧,无论是现代演剧学派,还是民族演剧学派,都尚未出现真正的代表作。
(7)不同剧种所具有的不同地理文化风韵明显削弱,歌舞声色的外在“包装”促使地方剧种风格走向模糊、雷同。
不伦不类戏曲剧目的出现,多为不谙戏曲特色和剧种特色的话剧导演介入创造的结果。
(8)脱离一度创作(文学剧本)的坚实基础,而在二度创作上搞大投入、大制作,由此造成剧院(团)的超负荷负担并危及其生存。
文学剧本对戏剧的发展有着决定意义。轻一度,重二度,不仅难以取得艺术上的成功,还往往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
(9)艺术节日过多,会演评奖过滥。
人为制定的会演战术,取代了消费市场自身的演出时季,经常出现节日过,戏停演;奖到手,人匿迹。
(10)戏演文化,演为大众,演剧者文化修养、道德素质急待提高。
面对演剧界中一些人道德失范、拜金主义流行、极端个人主义猖獗,应该张扬一种洁净、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