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两会记者会之现场记
记者会现场
3月11日8时45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当天的第一场记者会,邀请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副部长李萌等与中外记者见面。
记者会一开始,王志刚介绍了我国去年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过去一年,我国科技事业又迈出了坚实步伐,涌现出一批以体细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重大原创成果,港珠澳大桥、高铁、5G等重大科技攻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雾霾防治、肿瘤重大诊疗设备、原创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等先进技术应用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同时,改进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破除‘四唯’,扩大科技人员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等一批务实改革举措落地生效。”王志刚说。
紧接着,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等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以下为记者会文字实录摘要(小标为记者标注):
根据本款的规定,评估专业人员对从事业务所需的文件、证明和资料,可以依法向有关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查阅。同时,根据本法第十三条的规定,评估专业人员应当对评估活动中使用的有关文件、证明和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为进行核查和验证,也可以依法向有关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查阅相关文件证明和资料。
谈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往往不是研究的终点
我们对基础研究应该要给予足够重视,否则科技创新就没有源头了。对中国科技界来讲,基础研究的能力和产出是我们的一个短板。
第二,包干制本身来讲还是个手段。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一些包干制试点,这还是一种手段。我自己也搞过科研,我看到这个包干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一种责任,信任越大,实际上责任越大,授权越多,责任也是越大,压力越大。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理解的时候,不是有钱就撒开了用,自己要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被信任?
我们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要有统筹,因为基础研究往往不是研究的终点,论文本身也不是这个成果的句号。
游客感知价值研究通常将感知价值维度置于一个层次,缺乏对各维度间关系的分析。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阶梯访谈法绘制游客“属性-结果-目的”3个层次的感知结构价值图,提出相应假设。第二部分,运用SPSS20.0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对“属性-结果层”“结果-目的层”的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假设并且构建乡村游客中心的游客感知价值层次模型。
怎么让科研人员有更好的科研环境,比如说帽子、牌子、报销、填表等方面有很多困扰。所以科技部和相关部门一起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使得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能够落地。
这说明在新时代,在中国到了高质量发展,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把科技摆在核心位置的阶段,基础研究的地位就显得更加突出。
谈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要跟“放管服”结合起来
首先,是信任为前提。我们对广大科技人员给予充分信任。另外,在政策制定上,激励是导向。现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有些要求不太合理,带来了一些让科研人员无所适从的事情。所以,我们改革的重点就是怎么样以激励、信任为出发点改进管理。
2.1 不同组别的血清Cys-C、Cr和BUN的水平 随着窒息程度的加重,对照组、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新生儿的血清Cys-C、Cr和BUN水平均依次增高,见表1。对Cys-C、Cr和BUN分别研究,每一项的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以Kruskal-Wallis H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1976年着陆火星表面的“海盗1号”和“海盗2号”是火星生命探索的先驱,其主要目标是探索火星上有无生物,希望通过生物科学实验直接确定火星红色土壤中是否存在生命,但结果并没有获得火星生命的证据。
谈科技改革:简除烦苛,使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落地
在科技体制改革这一块,主要是围绕人来开展。去年我们推动了“三评”改革。科技人才怎么评?科研机构、企业、研究院所怎么评?科研项目怎么评?科技部持续做了很多年,跟相关部门一起,使得评价更科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去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加强基础研究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国务院文件形式第一次就加强基础研究作出全面部署。
作为政府来讲,实际上是要把包干制跟“放管服”结合起来。“放”不等于不管,只是管的方式、管的理念会发生变化。所以,在这一点上,政府也要研究,科技部当然要优先研究这件事情。
另外,还有政策的协同。有的政策和政策之间可能有点打架,或者有的改了有的还没改。这件事我们正在和相关部门一起梳理,有些可能要改动一些既定的政策,使它们能够一致起来。同时,我们也会把加强指导和检查督促结合起来,哪些方面可能对政策的理解需要进一步阐述,哪些在执行方面需要加以指导,需要部门担责任的,我们要担起来。
但同时,也要推动政策的落实,这样才使得我们科技人员能够真正享受到政策,不唯身份、不唯编制,这些又涉及事业单位改革的事情,因为很多研究院所、高校都是事业单位。
第二,科研伦理和学风作风问题非常重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应用领域发挥科技的扩散性、渗透性,还是有一些不确定性的,这就需要我们科研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科学精神、道德操守和科研伦理,当然还有遵守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的要求。要告诉和引导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应当遵守什么样的规范,转化成果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定,使我们科技人员更加理性、尊重规律、敬畏法律,对于那些为了个人名利罔顾法律的行为要加以约束。
第一,科技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项新技术、新成果带来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需要关注和避免出现坏的一面。
谈青年科学家发展:希望能给青年人更多成长空间
从科技部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年轻科技人员,为他们创造条件,发现其中那些安安静静的、把科研创新作为自己毕生事业、职业选择的,以及通过科研体现自己一生价值所在、接受社会认可的年轻同志。对于这些人,我们要研究怎么样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我不太赞同年轻人太着急,人才流动很正常,而且必须流动,但是三天两头流动可能就有问题。
在校园生活中,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精神关怀者,是引导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生导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背景了解,对学生行为举止的了解,远胜于任课老师。任课教师负责上好每堂课,布置作业,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映给班主任。而班主任从旁协助,从生活上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排解。同时,在班级里营造“积极向上,你追我赶,争当优秀”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与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化被动为主动。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结对子,多方面关怀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对外教材在“走出去”的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供需不平衡,海外习练者对武术教学出版物的需求强烈,而中国则没有办法满足这一需求,成为阻碍中国武术“走出去”的主要障碍,影响了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问题的根源,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谈科研伦理建设:科研人员要有责任感和道德操守
王志刚部长在记者会上
在国家科技计划方面也对青年人给予了积极的倾斜支持。比如,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优青、杰青方面也都做了安排,就是为青年人提供专门通道,就好像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没有长成要搞个孵化器似的。
另外,在科技人才计划方面,也有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专门的支持。导师和学生的关系,课题组长和科技人员之间的关系,总师和成员的关系,实际上也类似一个师父带徒弟的关系。作为总师、作为导师、作为组长,怎么能够积极帮助年轻人,给年轻人提供成长机会、工作舞台?
为什么过去很多年轻人很早就可以担任一些课题组长,担任一些主管设计师、主任设计师,而这种机会现在是不是可能少了一些?在这一点上,还需要科技界的前辈们做更多的工作。不要一喊老板就真是老板了,科技界的“老板”的说法,我总是觉得不好听,师生之间还是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关系,共同保持良好的氛围。
标签:科学技术部论文; 中外记者论文; 副部长论文; 王志刚论文; 创新型国家论文; 科技发展论文; 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论文; 现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