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0433
摘要:城市的建设中,景观河道的建设极其重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重点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对现代城市进行建设的行径中,不仅考虑对景观河道功能性、美观性的需求,更需要对河道中水生物的栖息与生长进行考虑,对河道中的水质进行保护和提升优化。本文以深圳大沙河为例,浅谈城市景观河道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
关键词:景观河道;改造整治;生态修复
1.分析城市景观河道建设现状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脚步日渐加快,所导致的污染对河道景观环境及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使城市景观河道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秉持科学合理的方式,采用可持续手段对城市景观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已迫在眉睫。
1.1滨水空间内容单调
大沙河腹地中心较为杂乱,没有活动空间。河道水位较低,石笼驳岸及挡墙大面积裸露。挡墙裸露过多,景观效果较差,亲水步道偏窄,栏杆效果不理想。整个现状滨水空间较密闭,视线通透性不佳,缺乏与城市及河流的联系。形式及活动内容较单调,缺乏对市民的吸引力。道路与水岸连接较为生硬,亲水性差。
1.2现状植物密集且杂乱
周边植物没有延续,常绿树为主,缺少开花色叶树种,植物树种偏杂乱,整体缺乏功能性和美观性,且地被养护不佳,露土现象严重。场地内原生植物长势杂乱,无明显的群落特征,种植空间缺少层次且浓密杂乱。沿岸缺少遮荫大树,夏季日晒严重。
1.3桥梁维护状况不佳
现状人行跨桥虽然状态良好,但外观效果差。跨河天桥交通未能实现与跨街天桥、河道公园步道、大沙河公园内部园道的良好连接;桥下局部空间较窄,仅可作为通行;桥下局部空间净高过低,腹地深度较大,桥下光线较暗。
1.4生态基底稳定性差
大沙河周边虽有自然生态斑块,但却缺乏与周边生态斑块的有效连接。河道内湿地植被受行洪影响,稳定性差。基地位于高密度的城市,面源污染源多,地面堆积的污染物有机会被雨水径流冲入大沙河,影响河道生态和水质。
2.城市景观河道生态规划原则
应就河道自然环境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位置以及作用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对其人文环境和人文资源进行挖掘分析。将分布在整个区域内的各种与水体相关的设计以及正在进行的与之相关的规划方案重新进行整体评估。依据各种相关的法律法令,确定开发建设的目标范围,根据城市河道规划设计的原则完成景观设计创造性思维。
2.1系统性原则
将区域内的绿地整合成一完整连贯的城市林带系统,打造城市中心的森林地标,提供一个绿色森林的基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连续完整的城市林带系统提供市民在城市森林中自由穿行游玩的无限机会。完善区域配套服务,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形成城市更新的引擎及城市新名片。
2.2多功能原则
充分利用景观河道绿地,形成为周边居民及商业提供服务的重要休闲节点。沿新增人行天桥增加进入河道的入口,打开入口视线,将城市商业引入公园绿地,布置特色商业配套,成为主题性区域特色。缝合两岸开放空间,强化城市与自然的连结。
2.3生态优先原则
净化城市的水质、空气,提供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以此提升生物多样性,形成具有独特体验的集生态有机、观赏游憩、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公共城市水廊。达到生态治水,修复和保护市内生态系统;增加亲水活动的机遇,维护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和控制雨水径流。
(图2 改造后的大沙河)
2.4自然原则
连接深圳湾与大沙河的绿色纽带,强调人与自然的交融。打造城市森林,连贯现有林地、绿地版块,为居民及游客提供优美和文化并重的绿化空间。
3.城市景观河道综合整治方案分析
3.1生态整治
利用大沙河生态廊道缝合周边破碎生态斑块,联通北部山林生态系统与南部的海湾生态系统,提升基地的动物多样性。营造当地自然群落,创造生物栖息地创造适宜周边物种的生境,营造多样性的植被群落,提升场地动植物多样性。
3.2动线系统
(1)人行动线系统:两岸保证人行动线系统连贯。(2)自行车专用道: 保证东岸自行车专用道连贯。西岸由于腹地有限,自行车专用道仅做沙河西路市政道路的补充。
3.3配套服务设施
(1)布置原则为距离不大于1km,保证500m的服务半径。(2)每个洗手间均设置单独的亲子厕所及无障碍厕所。(3)结合洗手间公共中庭区
域设置便民服务设施(自动贩卖机,直饮水装置,移动充电桩,园区信息地图)。
3.4驳岸系统
(1)现状驳岸较复杂区域,保留现状驳岸及排污管结构不动,于上方整合步道等设施。(2)现状驳岸为排污管紧邻河道,箱函结构垂直入水。
3.5灯光设计
(1)自行车专用道侧,基于行车安全考量,设置高灯每15-20m一盏。(2)人行步道系统,选用步道矮灯,每5-8m一盏。保持安全照明即可。
3.6植物设计
(1)保留原有大树,梳理植物空间。(2)四季花树滨水步道,强化花树景观节点。增加水生植物造景亲水性。(3)丰富热带湿生植物多样性,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或疏或密形成层次丰富的鸟类栖息地
3.7桥梁设计
(1)上游段桥底空间不足,以通过性为主。(2)快速路跨桥桥下空间较大,除提供基本休憩及厕所等服务设施,部分空间足以提供运动等使用。
3.8海绵城市规划
(1)在河道与陆地交界的一定区域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带以控制水土流失。(2)生态滞留和生态草沟的结合,在径流调控、补给地下水及水质改善方面具有显著功效,并兼具景观功能。(3)透水铺装有效增加更长径流的排放时间,蒸发和表面水溅显著减少。大大降低地面径流量,削减洪峰,避免由大暴雨或连续降雨造成的城市洪涝。
3.9栖息地复育
(1)树和灌木再搭配花卉和果实,吸引原生野生动物,包括蝴蝶及食果的鸟。(2)海岸及咸水种植保育潮间带的无脊椎动物和湿地鸟类。
4.结束语
景观河道成为人们逃避现代城市喧嚣,放松身心的地方。活化灰色空间,注重周边开放和空间与河岸腹地的联系,打造水岸活动空间,构建城市休闲空间,对提升其周围地段的商业和地产业、旅游业等价值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同时,完善生态廊道,在城市河道景观的开发整治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起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阳,城市内河景观生态规划治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2]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张之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河道论文; 城市论文; 生态论文; 景观论文; 驳岸论文; 空间论文; 径流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