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下的零售商业进销管理和核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算机应用论文,进销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消费市场的逐步成熟,零售商店不得不变大量销售为多品种、小量销售、以满足顾客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许多商店进销一体的经营管理、核算模式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商店管理人员迫切要求实现单品管理,但是实现的过程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有对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的认知上存在问题,也有缺乏手段的问题。目前国内大部分零售商店基本上是依照进销一体模式的金额盘存制核算的。
进销一体模式的特点和缺陷
商店通过一套人工规定的单据流转程序来实现信息流对商品的跟踪,通过财务库存资金帐(以售价核算)来监控进销过程,通过仓库明细帐来记录实物流转过程,由于库存帐只记录数量,不记录金额,因此,必须通过库存定期盘点对帐来调整帐、物溢缺,以保证信息流、商品流的一致性。在管理组织方式上,多采用多级管理,即商场级、部门级、柜组级,相应地,财务库存资金帐也核算到柜组,以此来细化核算,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管理,并且有利于业绩考核。
在这种经营管理和核算模式下,应用计算机后,往往只能提供前台POS机销售的扫入条码的那部分商品的单品信息,另外,由于库存不计单品,因此,要了解商品单品情况,必须依赖物流的商品进销存明细记录,对于金额销售的商品,由于没有单品管理,更是无法提供。加上零售企业一直实行售价核算的金额盘存制,虽然财政部自1994年推行进价核算,但大部分零售企业仍沿用售价核算,因其符合零售企业库存额和柜台盘点额一致这一特点,但是销售价格的频繁变动也大大增加了库存管理和财务的工作量:每笔变价单均需盘点调价商品的总数量,统计调价差值,然后调整库存金额。
在这种模式下,信息流和单据流往往不能保持一致,即使实现单品管理的那部分商品也无法解决货到单未到引起的信息处理矛盾,这种矛盾在财务上就表现为月末暂估、月初冲回,又增加了零售业本来就相当繁琐的财务核算的工作量。
应用了计算机尚且如此,人工统计的实效性更差,准确度更低,随意性更大。因此,易出差错和管理的精确度差在所难免,加上可能的人为因素,使得一个良性的供、销平衡的循环都很难建立,单品管理更是难以实现。
进销分离模式的特点评价
国外零售商业单品管理的实现,是由于采用了进销分离的模式,国内有些企业能产生向单品管理的飞跃,也在于引入这种思想。在进销分离的经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组织机构按商品的流转划分成采购、配送、销售这几个部分,相互独立,各自只负责本部门这一环节的工作。进销存的分离,计算机网络的联接,进销一体下的物流和信息流不一致的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方式要求商品入库时按采购单验收,按实际验收数开入库单并且制定有完备、严格的采购和入库制度。由于时滞引起的单到货未到、货到单未到的现象才能被消除。当然,这种方式实现的前提是网络通讯的畅通和有效。
从进销一体的经营模式到进销分离的经营模式,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组织机构变革的过程,它更多的是涉及到业务流程重组的问题。业务流程重组(BPR)至今未有一个确定的方式,但它有一个定义被广泛接受:从本质上反思业务流程,对之进行彻底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和服务等绩效标准上取得重大改善。业务流程重组,是对原有管理模式的一种否定,计算机采用与否不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但它确实是业务流程的一个制约因素和保证因素,信息技术的采用,为业务流程重组的成功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可以说,它是业务流程重组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所以,对进销模式的重构始终都不脱离计算机的采用这个技术前提。但是,业务流程的重组,关键还在于企业参与人员上到经理下至营业员对重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及对管理思想如何转变的看法。
采用进销分离模式后,财务上一些无益于管理却不得不做的工作相应被取消,由于新的管理模式强调商品对于供应商的从属关系,在销售环节中尽管也看重商品对于柜组的从属关系,但最终还是要将商品销售信息还原到供应商——商品索引,以取得对供应商的应付款信息。这一点,从国外财务软件的模块划分上可见一斑,国外的财务软件一般按总帐、应收、应付等来划分,与国外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模式是相适应的,正如国内财务软件的模块划分方式(帐务、工资、固定资产等)与国内的模式和管理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一样。
在进销分离模式实现的基础上,按进价核算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不会给财务增加巨大的工作量,此时,单品的进价、售价被记录在系统内,售价库存额和进销差价才能被精确核算。在销售核算上,以个人或柜组作为索引,有利于销售量的分摊和业绩的考核、评价。
但是,国内百货商店基本采用代销方式,应付供应商的初始额是很难设置的,这对于商店对计算机系统的使用不能不说是一项较难完成的任务。另外,财务上要想共享物流明细,也较困难,这也是开发系统时必须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