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概念在中国传统投资经济学中的演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论文,学中论文,概念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从投资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看,投资既是单个经济主体全部经济活动的起点,也是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启动器和动力源。从经济学研究的目的看,经济学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经济体系运行,并为其运行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对策。因此,投资在经济运行中居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投资经济学理论在整个经济学理论中也应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投资经济学范式结构上看,投资概念又是投资经济学理论概念体系和原理系统的核心。因此,投资概念必然成为投资经济学理论研究乃至整个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中国传统投资经济学理论与西方投资经济学理论存在着重大分歧,我们的研究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投资经济学理论与西方投资经济学理论的比较与综合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和体系。本文是这一理论框架体系的第二部分。全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对中国传统投资经济学理论对投资概念界定的历史沿革与演化的论述,以及对中国传统投资经济理论对投资概念研究的理论成果作出的总结和评价;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主要结论。
二、投资概念在中国传统投资经济学理论中的演化
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轨迹包含着中国经济学家们对投资概念认识的逐步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五十年代前苏联计划经济学派理论的大规模引进。前苏联计划经济学派在投资经济学理论上的最早发端是“基本建设”(斯大林,1922)一词(简称“基建”)的提出,“基本建设经济学(Capital Construction Economics)”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以“基本建设”概念为基石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是指进行土建工程、设备及工器具、办公用具的购置、建造和安装的行为以及在这一行为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其范围包括了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恢复(重建)和迁建。这一概念的重大缺陷在于:(一)基本建设的字面含义与其实质含义不符,即不符合理论概念的命名原则。(二)基本建设的含义及其内容一直未能得到投资理论界和投资实践的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在整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Technological Innovation)这两个概念的混乱一直未能在理论界上和实践上得以澄清:理论上,基本建设经济学既研究基本建设,也研究技术改造;而且,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基本建设是包括技术改造在内的;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是两相独立的,它们共同组成固定资产(Fixedassets),并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学(Fixed assets Investment Economics)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两种投资行为之间也存在着难以区分和使用混乱现象。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混淆二者之间的概念区别的现象十分普遍。其根源既是技术性的,同时也是制度性的:(一)理论上未能明确地加以界定,即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都包括土建工程、设备购置和安装及其他相关工作的投资活动,而两个概念之间究竟如何区分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并且,所能供的方法也缺乏坚实的理论依据。(二)在投资政策上,中国一直都鼓励技术改造投资而限制基本建设投资,以控制投资规模膨胀(Investment Scale Inflation)。投资者正是在此种混乱中巧妙地将其与投资体制(Investment System)结合起来借以实现其利用中央财政扩张地方投资需求进而实现其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的。(三)在投资实践上,一方面,由于基本建设由计委主管,而技术改造由经委主管,从而形成所谓“两委之争”;另一方面,由于基本建设资金由建设银行(“老”建行)管理,而技术改造资金由工商银行管理,因而形成了所谓“两行之争”。“两委之争”和“两行之争”都是一个关于哪些项目应纳入基本建设,哪些项目应纳入技术改造的问题。由于在计划体制下,投资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或贷款),因此,“两委之争”的实质是两委向财政争项目和投资;而“两行之争”的实质则是建行和工行之间争存款(由财政拨款或贷款形成)。笔者认为,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之间的区别在于:(一)基本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其投资以土建工程为主;而技术改造则是以提高技术水平为特征的,即技术改造以技术方面的投资为主。关于这一区分方式,原国家计委、建总行和建设部(1985)曾作过明确划分:土建工程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超过70%的划定为基本建设,而设备及技术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超过30%的划定为技术改造,这一划分方式虽然简便易行,但却未能得到理论界的广泛认同,而且实践上也未得到普遍遵从。(二)基本建设以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为中介目标,而技术改造则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中介目标。(三)基本建设是从无到有的全新或重新建造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而技术改造则是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的投资活动。
80年代中期以后,投资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始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基本建设概念有了突破,形成了更为宽泛的固定资产投资概念。所谓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投资者为实现其预期的投资目标而将其资金运用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安装、建造的行为或其所运用的资金。这里所指的固定资产并非会计意义上的固定资产,而是指具有“建设性”特征的固定资产,即需要进行土建工程及设备的购置、建造和安装的固定资产。但是,这一结论在过去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学理论中并未作出过明确的论述。并且,固定资产投资的名称也与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不符:固定资产投资所包含的内容是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一个资产体系,这个体系的内容包括:(一)固定资产;(二)流动资产;(三)无形资产;(四)递延资产。因此,从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总量看,应当形成“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递延资产投资”这一平衡公式。而非80年代以前所认识的“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也不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黄汉江,1990)。而从投资概念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上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和递延资产投资的全部内容。由于上述各项资产投资是同一个投资活动过程中的整体行为。并且,整个投资过程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体的建设过程。加之这一概念在字面上极易与会计学中对固定资产的定义相混淆。因此,以固定资产投资来表述这种投资行为是不够恰当的。笔者认为,以建设项目投资或实业投资概念取代固定资产投资概念则是较为恰当的。虽然,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学存在着如此重大的缺陷,此后的基本建设经济学还是逐步被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改称为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学。并且,这一时期的投资经济学理论研究取得了鼓舞人心的进展。不幸的是,投资经济学理论发展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随着理论学科地位和教学地位的丧失而停滞了。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中国证券业的形成和迅猛发展,苏联模式在中国经济学理论重构过程中的土崩瓦解,西方证券投资理论得以规模化引进,加之中国传统投资经济学理论过份狭小的影响面,导致中国经济学理论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在计划经济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投资经济理论应当随着计划经济一起全盘抛弃。其结果是,在90年代后期的短暂时间中,中国传统投资经济学理论完全失去了经济学研究的学科地位并退出了大学讲坛,整个投资经济学理论让位于证券投资经济学,投资概念锁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含义也被证券投资含义所取而代之。这样,中国投资经济学研究从过去50年的计划模型的狭小空间转移到了证券投资模型的另一个狭小空间。投资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失去了它的世袭领地。
三、结论
从中国投资经济学理论关于投资概念的认识来看,投资概念基本上经历了由基本建设投资到固定资产投资、再到证券投资的历史沿革或演变过程。事实上,从投资理论到投资实践,投资概念在中国的现存事实是:(一)证券投资已经成为投资概念的核心,人们通常将投资概念解释为在证券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行为或其所运用的资金。(二)投资概念具有广泛含义,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等概念在各自不同的范围内被人们所使用。(三)投资概念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界,都存在着使用上的混乱现象。人们在投资、生产、消费和储蓄等概念之间无法正确区分。笔者始终坚持认为,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投资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澄清人们对投资概念的混淆和误解,对于发展投资经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传统投资经济学理论和西方投资经济学理论的现有研究成果出发,综合中西方投资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将是投资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正确方向。这正是正确认识重构投资经济学理论框架和恢复投资经济学的学科地位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