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凯恩斯收入分配理论与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在联系———个基于跨期最优选择模型的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收入分配论文,理论论文,最优论文,内在联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收入分配理论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只引起经济学家之间重大分歧的领域之一。概言之,现有的收入分配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建立在剩余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配理论;第二,建立在边际生产力分配论上的新古典主义分配理论;第三,后凯恩斯主义的分配理论。由于不涉及本文主题,在此不讨论有关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
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和土地。每一种要素的需求均由该要素最后一单位所产生的产品数量即该要素的边际产品决定,每一种要素的服务价格即该要素所有权者得到的单位收入应该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在此我们不打算涉及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是否具有“庸俗性”的争论。我们只是指出以下事实:由于对多年以来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新古典分配理论的不满,以新剑桥学派为主的经济学家建立了属于他们的“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模型(以卡尔多和帕西内蒂所分别建立的模型为代表)。因为从直接的结论上看,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模型具有非常鲜明的反边际主义特点,所以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在收入分配理论方面对占据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理论构成挑战的主要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所建立的一个基于个体跨期最优选择模型的讨论,来研究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在关系,从而澄清导致两类收入分配理论出现结论差异的关键原因所在。根据本文结论,我们发现:尽管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只有资本家阶级的储蓄率才对资本利润率发生影响而资本的边际产出对资本利润率不发生作用,但是当放松资本家阶级储蓄率外生的限制后,资本品的利润率既与资本家阶级的储蓄率保持特定关系,同时在数值上也由资本的边际产出所确定。换言之,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和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争论的关键可以归结为资本家阶级的储蓄率到底是外生决定的还是内生决定的。
二、后凯恩斯主义分配模型的代表——帕西内蒂分配模型
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模型的起点,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尔多建立的收入分配模型。在卡尔多模型中,全体社会成员被划分为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净国民收入Y分为工资和利润两部分,在工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资本家收入全部用于储蓄的前提假设下,(注:卡尔多本人的模型中假定了总利润全部归于资本家,因此实际上隐含假定了工人收入中不拥有利润成分。)卡尔多得出了稳定状态下利润份额以及利润率只取决于资本家的储蓄倾向而与边际产出无关的结论。这一结论构成了后凯恩斯主义分配理论区别于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特点。当然,由于前提假设过于严格,卡尔多模型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为了改进卡尔多分配模型,另一位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西内蒂对卡尔多模型作了改进。他放松了卡尔多模型中工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资本家收入全部用于储蓄的前提假设,即净国民收入Y中总利润P分为归于资本家的利润和归于工人的利润。显然,有下式成立:
相应地,工人、资本家的总储蓄函数分别为:
分别为工人、资本家的储蓄率,W为工人工资。
引入均衡条件:总投资I等于总储蓄S,并且假设长期均衡时利润率与利息率相等后,帕西内蒂得出其收入分配基本公式:
公式(3)中K和I分别表示总资本存量和总投资。
从公式(3)我们可以发现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模型的基本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利润率和利润占总收入份额与资本的边际产出无关。实际上,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家阶级的总储蓄率。换言之,工人阶级的储蓄行为不会影响利润率和利润份额。
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模型因其鲜明的反边际主义特点而受到了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的广泛批评。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配理论类似,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对于收入分配的作用,都认为要素本身贡献的大小与收入分配无关。实际上,包括罗宾逊夫人在内的许多新剑桥学派的学者都不讳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好感。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为了捍卫边际生产力理论,米德(Meade,1963,1966)以及萨缪尔森和莫迪利亚尼(1966)分别发表文章,证明了以上帕西内蒂收入分配模型能够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工人的储蓄率必须满足公式(4)。
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指出,如果公式(4)得不到满足——例如工人阶级的储蓄率大于或等于全社会的总储蓄率时,在长期工人将得到全部资本的所有权,资本家阶级将从历史舞台消失,模型将退化为标准新古典模型,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也将得到满足。
对于这种批评,帕西内蒂认为:将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正确性建立在一种非常渺茫的可能性(指资本家阶级从社会中消失)之上正显示了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的严重错误。因为争论双方均无法完全说服对方,同时争论双方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离开学术舞台的中心以及新一代的、在新古典主义主流经济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年轻学者的兴起,该争论的问题逐渐远离了学术热点。
那么,问题的关键症结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帕西内蒂收入分配模型假设了一个外生的资本家储蓄率。因为帕西内蒂收入分配模型中利润率和利润份额均由该外生变量决定,所以如果资本家储蓄率取任意数值的话,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将不能成立。据此,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将资本家储蓄率内生化的新模型,是否能够得到一些新结论呢?实际上,根据我们的结论,资本家阶级储蓄率是否外生决定这一前提条件构成了导致两大类收入分配理论出现结论差异的关键原因。因为储蓄行为必然涉及“过去”和“未来”,所以内生化储蓄率的模型必然是跨期动态模型。实际上,正是沿着类似的思路,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将标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中的储蓄率内生化后建立了著名的凯斯-库普曼斯模型。
三、一个基于跨期最优选择的收入分配模型
我们仍然沿用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思想将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资本家阶级依靠利润为生,而工人阶级出卖劳动获得工资。当然,工人阶级也可能拥有储蓄从而获得资本并取得利润。使用分别是时期t的工人人数和资本家人数。故有:
假设整个社会的人口增长率、工人阶级的人口增长率、资本家阶级的人口增长率均为,因此工人阶级的数量将总是占人口总量一个固定的比例。因此我们有公式(6)。
将总量生产函数写成人均的形式,即为:
显然,代表性资本家和代表性工人在每个时期都面临一定的预算约束。为了得到代表性资本家的预算约束公式,我们首先考虑全体资本家在总量层次上面临的预算约束。考虑资本折旧,令折旧率为d,则:
和分别是两式的拉格朗日乘子。利用一阶条件可以得到:
当经济体系达到稳定条件时,个体消费数量从而个体效用和边际效用均保持不变。因此由公式(24)可以得到:
公式(25)就是经济体系达到稳定状态时的资本收益率决定方程。显然,此时的资本收益率完全由一些外生变量所决定。此外,当经济达到稳态时,资本家阶级的人均消费数量和人均资本晶占有也将保持稳定。由公式(16)可以得到:
公式(29)正是我们所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下一节我们将讨论在该式背后的含义。
四、讨论分析
由公式(29)可知:。
显然,该式所表达的经济含义为:当经济体系达到稳定状态后,资本的边际产出由外生变量n、d、β所共同决定,且资本利润率r在数值上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这一点非常符合新古典主义的边际收入分配原则。实际上,。因此,当我们放宽资本家储蓄率外生的前提假设后,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结论——资本品利润率由资本家阶级的储蓄率决定而与资本边际产出无关——不再成立了。相反,在我们的模型中,边际收入分配原则得到了保持。
与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代表性模型——帕西内蒂收入分配模型的主要结论公式(3)相比较,在公式(3)中资本家阶级的储蓄率外生决定使得资本利润率完全由资本家储蓄率所确定。而在我们的模型中,资本利润率和资本家储蓄率均为内生变量,它们之间只是在经济达到稳态后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但不能说一个变量决定另一个变量。这一点构成了我们模型与帕西内蒂收入分配模型的根本不同——尽管与公式(3)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性。换言之,资本家阶级的储蓄率一旦内生决定,新古典的边际收入分配原则将得以成立。
五、总结
在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代表帕西内蒂收入分配模型中,外生的、固定的资本家阶级储蓄率导致其决定的资本利润率无法与资本边际产出相等。而在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中,资本家阶级在进行跨期决策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改变自己在每一时期的储蓄率来使自己的一生效用最大化,这种决策的最终效果是在确定了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储蓄率的过程中也最终决定了资本的边际产出和利润率。
根据本文的结论,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和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之伺争论的关键可以归结为资本家阶级的储蓄率到底是外生决定的还是内生决定的。如果我们承认资本家阶级储蓄率外生决定的假设,则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就得以成立。反之如果我们接受资本家阶级储蓄率内生决定的假设,则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得以成立。因此,本文的讨论使得两类收入分配理论出现结论差异的关键所在得以澄清。
标签:收入分配论文; 凯恩斯经济学论文; 凯恩斯理论论文; 凯恩斯模型论文; 凯恩斯主义论文; 边际收入论文; 储蓄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