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扬中医,继承传统医学,开展师带徒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是很好的方案,陈老以五十载临床经验传授于笔者,对湿热证有自己系统的学术思想,余将前辈之经验,自己所得文以示人,指导后世之医学。
【关键词】:湿热证;辨证论治;陈树真;名医经验。
陈树真 河北省首届名中医,邢台市人民医院原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为邢台市第一批、河北省第三批、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老师出生于中医世家,精通医理,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尤其在湿热证辨治方面颇有心得。笔者有幸跟随陈老师学习3年,受益匪浅,见证了陈老师从湿热角度辨证论治某些疑难杂病的显著疗效。现浅谈陈老湿热证辨证论治学术经验如下:
陈树真老师认为湿热证常见疾病有不明原因发热、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胆石症、尿路感染、痛风等西医病症。此类病症西医多比较棘手无策,但通过中医的舌、脉、证的不同,辩证施治,多有效验。
湿热证是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诸多病证的总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湿性重浊、粘腻,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可从热化,亦可寒化。陈老认为湿热为病有内外之分:外感湿热病邪导致的疾病,四季皆可发病。常见于夏秋季节,尤其为夏末秋初,气候炎热潮湿,为湿热病的高发时期。与地理环境、季节气候、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因素密切相关。内生湿热多因脾胃失健自内而生,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湿热病的主要内因,同时与肺、肾、肝亦有相关。临床上常以身热缠绵,胸脘痞闷,身重体倦,渴不喜饮,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主证。发热多为身热不扬,或午后潮热,或不发热,口渴多为口渴不欲饮,或渴不多饮,胃肠道症状多为脘闷腹胀,纳呆不饥,或恶心呕吐,全身症状多四肢乏力、头身困重,可见小便不利、涩痛,或短少,尿色黄赤或混浊,大便溏滞不爽,湿热苔常见为腻苔,其中湿热尚在卫分为白腻苔,深入气分则为黄腻苔,白厚如积粉者为邪伏膜原。因湿性重浊、粘腻,缠绵难愈,故湿热病以起病缓、病程长、缠绵难愈为特点。现代医学对于此类疾病往往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而疗效欠佳。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进行辨证论治,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
陈老师在辨证上,首辨病性,次辨病位,再辨舌、辨湿热轻重。湿热病邪侵入人体,由于人的体质各异,有热化及寒化的不同,阳气旺者邪多从热化,表现为热重于湿;阴气盛者则多从寒化,表现为湿重于热。在治则治法上,分解湿热,调畅气机,当分表里上下。下面以实例说明陈老的辨证论治经验:
案例1, 溃疡性结肠炎,李某某,男性,32岁。主因间断腹痛、腹泻5年余,加重3天而于2014-07-19就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曾查结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多年西药治疗疗效欠佳,今来中医科就诊。症见腹痛、腹泻,时有便下脓血,大便每日6-7次,常伴有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泄泻。辨证属湿热蕴结。治以清热利湿,理气止痛为法,方用芍药汤加减。处方:白芍10g,黄芩10g,黄连6g,秦皮10g,木香10g,槟榔10g,马齿苋30g,薏苡仁30g,陈皮10g,甘草6g。服药5服,腹痛、里急后重已除,大便每日2-3次,偶有脓血,舌淡红苔薄黄,脉滑。上方加焦山楂10g,继服10余剂,诸症皆除。嘱其戒烟酒,注意休息,清淡饮食,以防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多于免疫、感染、精神神经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粘液脓血便,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次数轻者每日2-4次,重者可达10-20次。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发作的诱因有精神刺激、饮食失调、继发感染、过度疲劳等。陈师认为,其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脾胃肝肾密切相关。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木郁克土,致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肠道传化失司,热迫血溢,肉腐成脓,故见泄下粘液脓血便,肠道气机不畅故见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病久可损及于肾,致脾肾阳虚,而成寒热错杂,虚实并存之证。本病急性发作期以肠道湿热证最为多见,其症可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脓血,便次较多,口干口苦,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热利湿理气止痛为主,可用芍药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方药加减治之。本病易反复发作,平素应注重饮食调护,预防为主。
案例2, 慢性肾功能衰竭。崔某某,男性,63岁。主因乏力、纳少、双下肢浮肿2年而余于2013-10-22就诊。患者2年前因乏力、纳少、下肢浮肿等不适曾就诊于邢台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经西医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今来中医科就诊。现患者自觉乏力、纳少,略干,舌暗淡苔薄黄腻,脉沉细滑。近来查血肌酐145μmol/L,尿素氮12.1mmol/L,尿常规示蛋白(3+)。中医诊断:虚劳,辨证属脾肾不足,湿热内蕴。治以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处方:黄柏10g,知母10g,生地黄10g,山药10g,山萸肉10g,丹皮10g,土茯苓10g,泽泻10g,覆盆子10g,益母草30g,萆薢10g,车前子10g,芡实10g,巴戟天10g,玉米须30g,大黄6g。上方加减治疗月余,症状缓解,无明显自觉不适。复查血肌酐100μmol/L,尿素氮8.8mmol/L,尿蛋白(1+)。继以补脾益肾,祛湿化浊之剂调理,随访半年,病情平稳。
陈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程长,病机错综复杂,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中湿、热、虚、浊、瘀为其主要病理基础。本病正虚而邪实,正虚以气虚为主,或有阳虚、血虚;邪实主要为湿浊,湿浊久郁,易化为热毒,并造成脉络淤滞,故热毒、血瘀亦很常见。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治法应以祛浊为主,还可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以扶正为辅,扶正以益气为主,阳虚者兼以温通。
综上所述,临床上遵循陈老的辨证论治经验,针对湿热病症的诊疗,多能得心应手,疗效颇佳。
论文作者:刘立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湿热论文; 溃疡性论文; 脓血论文; 经验论文; 邢台市论文; 中医论文; 脾胃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