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芳
广西桂林市中医医院 广西 桂林 541002 科研项目:桂林市科技局科技攻关课题(合同编号20140120-6-2)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轴骨(腰椎与骨盆)的整脊疗法对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侧下肢肌肉痉挛的疗效.方法 将首次发病的160例脑卒中后患侧下肢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内科常规用药治疗相同,观察组应用中轴骨(腰椎和骨盆)的整脊疗法,对照组应用常规运动疗法.根据治疗前后第7、15、30天脑卒中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及肌电F波、腰椎与骨盆的X线检查的变化进行疗效判断.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4%,对照组总有效率6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轴骨的整脊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患侧下肢肌痉挛状态,疗效优于常规运动疗法. 【关键词】 脑卒中;整脊疗法;肌肉痉挛;偏瘫【中图分类号】Q98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29-01
脑中风病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成为三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中风后肌肉痉挛是中风后偏瘫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达80%[1].肌肉痉挛可影响约65%的中风患者,多出现在中风后数天到数周[2].脑卒中后肌肉痉挛是当前临床治疗难题之一,亦是国际医学研究热点.但国内外目前却尚无明确而有效的治疗方法,除非大剂量应用口服药物,但疗效多不理想,且有较大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发现整脊疗法以其操作程序化、定量化,疗效甚佳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脊柱疾病或脊源性疾病的治疗[3].我们通过对中轴系统(腰椎与骨盆)的整脊调节来改善中风后患侧下肢肌痉挛状态,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我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的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侧下肢肌肉痉挛患者160例,男82例,女78 例,年龄46~82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均首次发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均经CT或MRI确诊,患者均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精神和意识障碍.纳入标准:(1)经临床证实为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患侧下肢肌肉痉挛患者,年龄在30~80岁男性或女性,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2)经肌电F 波、骨盆及腰椎X 线检查符合诊断标准;(3)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在2~4级;排除标准:既往有运动功能障及严重骨关节病变,合并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及高血压、冠心病、肺内感染、肾功能障碍、重症糖尿病者及精神病史者,伴有失认症、失用症、失语症、视野缺损和智能障碍者,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服用免疫抑制剂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规范内科治疗:急性期患者给予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等脑保护常规治疗,如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者,两组均采用规范的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措施.两组均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两组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性).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轴骨(腰椎与骨盆)的整脊疗法,对照组则给予常规的运动疗法.治疗组的整脊疗法及对照组的运动疗法均各由同一治疗师操作.整脊疗法与运动疗法均每天1次,每次40分钟.30天为一疗程. 1.3 评价标准 采用评定表格,按统一格式进行填写,在同一治疗室,同样的室温状态下,治疗前后均由同一治疗师进行评定,治疗前后的肌电F波由同一操作人员进行检测.
1.3.1 痉挛程度 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进行评定,以患侧膝关节为观测对象,显效:降低2级肌张力;有效:降低1级肌张力;好转:降低半级肌张力;无效:无改善.1.3.2 肌电F波 显效:F波的潜伏期及F波的出现率下降50%以上;有效:F 波的潜伏期及F波的出现率下降30-40%;好转:F波的潜伏期及F波的出现率下降10-20%;无效:无改善.1.3.3 腰椎与骨盆X线 以纠正治疗前后骨盆髂后上棘的健、患两侧相差的高度(单位:cm)及腰椎侧弯减轻程度为评定标准:治愈:骨盆两侧对称,腰椎生理曲度正常;显效:治疗后健、患两侧纠正度在1.0cm以上,腰椎Cobb角减少30__________度以上;有效:治疗后健、患两侧纠正度在0.5cm以上,腰椎Cobb角减少20~30度;好转:治疗后健、患两侧纠正度在0~0.5cm,腰椎Cobb角减少10~20度;无效:无任何纠正.1.3.4 关节活动度 取仰卧位患侧屈膝活动,观察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治愈:能达到正常的屈膝150度或与健侧一致;显效:与治疗前相比有50度以上的改善;有效:与治疗前相比有30-50度的改善;好转:与治疗前相比有10-30 度的改善;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有10度以下的改善.
1.3.5 总体疗效 显效:痉挛程度显效,肌电F波显效,腰椎与骨盆X线显效,关节活动度显效;有效:痉挛程度有效或好转,肌电F波有效或好转,腰椎与骨盆X 线有效或好转,关节活动度有效或好转;无效:痉挛程度无效,肌电F波无效,腰椎与骨盆X线无效,关节活动度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的中风病给患者本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提高中风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预防中风病复发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脑卒中后出现肌肉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性增高引起以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4],人体的运动功能受脊髓及脊神经所支配和调控的,肌肉韧带的动态结构是脊柱运动功能的功力来源,一旦脊柱或脊神经受到损伤,肌肉韧带失去指挥,其动力则随神经传导的改变而产生瘫痪[5].而中风后由于患者本人运动不当或护理及治疗处理不当导致中轴骨系统生理曲度的异常改变(这里指脊柱、骨盆的异常改变)是脊柱或脊神经受到损伤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肌肉痉挛的主要原因之一[5,6],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异常增高或畸形,严重影响着中风病患者的康复.
肌肉痉挛属中医学“痉证”范畴,认为本病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血不养筋、筋脉拘急而致,近年来中医学者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对该病的研究主要以针刺方法为主,结合中药推拿等治疗,但尚未总结出一种临床上可以广泛推广的治疗方法,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故而无创伤性、少副作用的中医治疗研究势在必行.近年来发现整脊疗法以其操作程序化、定量化,疗效甚佳(总有效率常在90%以上)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脊柱疾病或脊源性疾病的治疗[3].整脊疗法源于中医推拿,是医师以手法为主的各种术式作用脊柱及周围筋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中对其即有记载,19世纪在日本及美国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7].1926年,国际推拿协会结合脊柱推拿下了这样的定义:推拿的哲理是基于疾病、功能失常情况下,由于受压、劳损、牵拉了脊髓和脊神经,影响了神经传导和反应,脊柱从某个正常的解剖位置上偏离,整脊乃分析神经的传导和反应后,用双手矫正偏离的骨关节突,从而恢复了健康,而不用药物及外科手术.冯天有认为,手法可以恢复其正常的生理解剖位置,同时调节神经反射,缓解肌肉痉挛[8,9].研究发现通过肌电图、脑电图来阐明推拿手法的疗效机制来说明推拿可使痉挛的肌肉松弛,使突出的椎间盘缩回,减轻疼痛与腰腿痛区域的传人刺激,使受压挤的神经根得到松解,传导功能随之改善.表1 两组总疗效比较
腰椎与骨盆的整脊调节治疗中风后患侧下肢肌肉痉挛优于西医运动疗法,该疗法在治疗中风后肌肉痉挛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进一步发掘与丰富了中医疗法对中风病的治疗与研究能力,论证祖国医学“内病外治”的医学理论,说明中医疗法在中风病疑难杂症的治疗中有较大的挖掘潜能,在解除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缩短患者住院日、节约医疗资源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临床与社会意义.同时为各种脑病及其它原因所导致的肌肉痉挛状态的治疗提供科研依据,有利于科学评价及规范中医药临床诊疗,形成最佳的中西医结合规范诊疗方案.祖国医学博大精深,随着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以中医中药的特色治疗的临床研究大量出现,对本病的防治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1]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9.[2] BrownP.PathophysiologyofSpasticity[J].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1994,57:773-777.[4] McGuireJR,HarveyRL.ThePreventionandmanagementofcomplicationsafterstroke[J].PhysMedRehabilClinNAm,1999,10:857-874.[5] MayerN.Clinicophysiologicconceptsofspasticityand motordysfunctioninadultswithanuppermotoneuronlesion[J].MuscleNerve,1997,6(suppl):S1-S13.[6] 韦以宗.脊柱机能解剖学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11(1),1-9.[3] 刘远辉,邹小虎,郭佳铨,等.整脊疗法的临床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693-694.[7] 王和鸣.整脊疗法的源流与发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5):37-38.[8] 冯天有.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与治疗的探讨[J].空军总医院学报,1909,6(3):127-131.[9] 冯天有.有关腰突症诊断与治疗商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4):237-238.
论文作者:闫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1
标签:腰椎论文; 骨盆论文; 肌肉论文; 疗法论文; 患者论文; 脊柱论文; 疗效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