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中受欺凌者的特征与保护论文_黄晓锋

校园欺凌中受欺凌者的特征与保护论文_黄晓锋

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 浙江 丽水 323000

摘 要:随着扫黑除恶工作的开展,学校欺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大家更多的是从欺凌者的角度去研究校园欺凌的因素、影响、预防和保护措施。很少有人关注到受欺凌者在防治校园欺凌中的作用。美国著名犯罪学家斯蒂芬谢弗指出:“无受害人即无犯罪。”因此,有必要从受欺凌者的角度,研究受欺凌者的特征,从保护受欺凌者的角度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现象。

关键词:校园欺凌 受欺凌者 特征与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9月25日校园欺凌为题材的电影《少年的你》上映后,校园欺凌备受关注,这几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发生,随着新闻媒体的迅速传播,校园欺凌成为公众十分关注的话题。校园欺凌是指在幼儿园、中小学及其合理辐射区域内发生的教师或者学生针对学生的心理性或者物理性攻击行为。这些行为会使受害者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关于校园欺凌,全国各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现有的防治文件和通知,但法律效力层级较低,多为指导性意见,在可操作性上有一定局限,例如:欺凌者对于受欺凌者实施欺凌行为到哪种程度该承担法律责任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人们在研究的时候也是从欺凌者的角度去研究校园欺凌的因素、影响、预防及保护措施,鲜有人关注到受欺凌者这个群体。在校园欺凌发生的时候,学校老师主要给以欺凌者批评教育或者一定的处分以此作为事件的终止。往往忽视了受欺凌者内心的心灵创伤或者重复被害的危险,使受欺凌者不仅心理上受折磨,生理上也持续不断地受到折磨。因此,非常有必要从受欺凌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受欺凌者的特征,从保护受欺凌者的这个角度逐步防治校园欺凌现象。

二、受欺凌者的特征

1.个体异于他人的属性特征。与周围学生不同,受欺负的学生往往具有他自己的属性特征。学生圈中常常存在着某些让我们忽略的契约,比如:大家都是戴眼镜的,那么这些人就存在有共同属性,如果谁没有这一属性,最后将面临被排挤的危险。这也就是社会极化现象和“羊群效应”的表现。因此,拥有差异、不合群、特点的这一类人,容易成为受欺凌者。

2.个体懦弱自卑的个性特点。被欺负的学生大部分性格软弱、自卑,被欺负的时候倾向于忍耐。不是他们不想反抗,而是他们不敢反抗,所以往往只能逆来顺受。这种自卑的心理,导致他们在受欺凌的时候不敢给予欺凌者有力的防抗,在欺凌者的威胁恐吓下,他们更加不敢向朋友、家长和老师诉说自己被欺负的事实。因为自卑,他们本能地畏惧比他们强势的同龄人,甚至产生“我不如他们厉害,自己就是本应该被欺负”的心理。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自卑感如此强大呢?这跟他们原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3.父母长期暴力的教养方式。Ahmed和Steelos以为,对父母的不合理培养将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和不可逆转的后果。如果父母长期采取暴力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在与父母交流中不愿说、不敢说,进而形成内向、缄默、懦弱、退缩等性格特点。在人际交往当中,被父母暴力教养的人受到欺凌的时候,只会采取缄默不语、忍耐不反抗的处理方式。首先,个体的性格特征导致他们不敢反抗;其次,如果告诉他们的父母,还要面临来自家庭的暴力。长此以往,受欺凌者被欺凌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保护,渐渐衍生出许多心理问题。不仅如此,很多案例证实,受欺凌者很容易成为欺凌者,以此来宣泄自己心底的不满情绪。笔者所带班级就有一个常受欺负的学生,经常受班里学生忽悠着买零食、拿快递、帮忙打饭、请客吃东西,寝室同学也经常对其进行语言攻击、恐吓,其程度有轻微的欺凌性质。该同学父母对其教育常采取暴力的方式,每次被家长知道自己在学校中表现不好了,家长就谩骂、让他下跪反省,有时甚至用棍子打。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该学生不敢对父母讲实话,怕我告诉他父母,也不敢与我讲实话,班里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他愈发孤僻、胆小,欺负他的人越来越多。

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要采取具体的措施,预防潜在受欺凌者受害,疏导和保护已受欺凌学生尤为重要。

三、受欺凌者的保护

1.化解属性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受欺凌学生个人而言,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找到和自己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如果本班找不到也可以不局限于本班,加入篮球队、吉他社等,竭尽所能找到和身边群体共同的属性和归属感。就学校而言,在这方面还应提供更多机会,比如:多开设一些社团,多组织一些活动,从管理者的角度帮助潜在受欺凌者化解属性差异。就家庭而言,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2.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是一个人早期性格养成和价值观树立最重要的地方,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父母要及时更改权威育儿的传统模式,采取以民主的教养方式来教育孩子。什么是民主的教养方式?即父母跟孩子是平等的,父母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时自己也能够做到。教育孩子不是简单的指责打骂,而是耐心的引导。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能只知道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而是要多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善于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在沟通中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慢慢引导,帮助他改正错误和坏习惯,让孩子们敢在学校里向老师诉说自己的遭遇,敢告诉父母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孩子被欺负的现象。

但要注意的是,当知道孩子在受到校园欺凌时,家长要及时地引导孩子揭露欺凌者的欺凌行为,将自己所遭遇的欺凌告诉给教师或者学校相关人员,家校联系,共同做好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惩治工作。此外,平时要多与孩子交流,能及时地发现孩子身上不寻常的地方,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并给予帮助和保护。

3.学校采取具体保护措。首先,开设心理健康课并在课程上可以设置一些识别防范校园欺凌,应对校园欺凌以及自我保护的技巧,防患于未然。其次,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在校学生提供倾诉心声、梳理情绪的平台。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和信箱,将基础的心理健康工作真正落实。只有这样,在校园欺凌发生后,伤害程度比较小的情况下,让受欺凌学生能够通过这些途径进行求救、自助。心理健康教师也能及时地对受欺凌者展开心理疏导,努力将受欺凌者的心灵创伤降到最低。最后,学校应做好德育管理工作,主要是落实好班主任对于学生的监控、管理工作。班主任是最了解本班学生的老师。班主任可以通过让学生每周书写周记、经常性与学生一对一聊天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如果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与家长联系,并向学校心理咨询师请教相关的疏导技巧。

校园欺凌形成的原因太复杂,缺失错位的教育、对未成年人恶的纵容、不够完善的法律与程序等。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不仅要加强对欺凌者的教育和惩罚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更要关注受欺凌者的疏导与保护。站在受欺凌者的角度上,研究受欺凌者的性格特点,并据此探讨出相对应关于被欺凌者的保护措施。受欺凌个体要积极勇敢地寻求帮助,改变自身自卑的想法;受欺凌者父母要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要联合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地承担起防治校园欺凌的使命。只有各大力量齐心协力,才能减少我国校园的欺凌现象,做好事后补救工作以及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裂缝,因为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将爱汇聚成一束光,给在命运中苦苦挣扎的受欺凌孩子们以蔚藉,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习(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 许章润 等 译 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利,1992。

[2]任海涛 “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43-50.

[3]Ahmed E & Braithwaite V.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cause for concern for both families and schools[J].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04,(7):35-54。

[4]Georgiou S N & Stavrinides P.Parenting at home and bullying at school[J].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13,(16):165-179。

[5]杨春磊 刘吉林 校园欺凌中受害者的疏导与保护[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论文作者:黄晓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  ;  ;  ;  ;  ;  ;  ;  

校园欺凌中受欺凌者的特征与保护论文_黄晓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