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纬》各篇形成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易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易纬》,前人多认为其属于孟、京之学,成书于西汉哀、平之际。这一论断基本上得到学界的承认。然而这一看法尚嫌笼统,因为《易纬》本身并非形成一时,其各篇的思想倾向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易纬》的成书有必要重新认识。《易纬》是汉代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必然与汉代易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易学至孟喜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其原因是一部所谓的“《易》家候阴阳灾变书”。那么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由于书缺有间、史料不详,其内容也不易断定。但孟喜之父孟卿是当时著名的春秋学家和礼学家,孟喜必然要受到其父的影响。因此,孟喜易学革命与春秋学和礼学有着密切关系。其以《月令》的十二月时令为基本构架,融合了春秋学的阴阳灾异思想,以六十四卦来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卦气说。《易纬》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形成的。下面我们对《易纬》各篇的形成做一具体分析。
一、《乾凿度》
对于《乾凿度》,前人或以为其是伪书。明胡应麟说:
《周易·乾凿度》二卷,又《乾坤凿度》二卷,今合为一,实二书也。《乾坤凿度》称黄帝撰,而《乾凿度》皆假孔子为言,其伪固无容辩说,然亦匪《凿度》本书也。……《乾凿度》曰:“求卦主岁术,常以太岁为岁纪,岁七十六为一纪,二十纪为一蔀首,即至积蔀首岁数,加所入纪岁数,以三千二除之,不足除者,以乾坤始数二卦而得一岁,末算即主岁之卦也。”案此条见《后汉书·黄琬传》注中,盖非宋人伪撰者,要之亦魏晋之文也。又《乾凿度》云:“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右俱《凿度》中孔子所云,实全写《列子·天瑞》一节,稍增损数字,遂不成语言。又《列子》“重浊者下为地”之后,有“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三语,意乃完足。今划去后三语,而以“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成乾“接之,文义顿断缺可笑。①
可以看出,在明以前《乾凿度》与《乾坤凿度》合为一书,同时流传。此点胡应麟已经指出。胡氏还根据《后汉书·黄琬传》注和《列子·天瑞》推断《乾凿度》为伪书。胡氏所论,证据显然不足。其一,“求卦主岁术”现存于《乾凿度》卷下,《黄琬传》注引之,并不能断定其为魏晋人所撰。其二,《乾凿度》“有太易,有太始,有太初,有太素”一节,与《列子·天瑞》相同,胡氏认为《列子》此节下有“冲和气者为人”等语,断定《乾凿度》为伪。然《列子》真伪,至今未有定论。且《乾凿度》此节意在说明乾坤二卦形成,《列子》下接“冲和气者为人”等语,显得不类,适证其伪。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易纬》八种都作了考证和说明。对于《乾凿度》,其说:
案《周易·乾凿度》,郑康成注,与《乾坤凿度》本二书。晁公武并指为仓颉修古籀文,误併为一。《永乐大典》遂合加标目。今考《宋志》有郑康成注《易·乾凿度》三卷,而不及《乾坤凿度》,则知宋时固自单行也。说者称其书出于先秦,自《后汉书》、南北朝诸史及唐人撰《五经正义》,李鼎祚作《周易集解》,征引最多,皆于易旨有所发明,较他纬独为醇正。至于太乙九宫四正四维,皆本于十五之说,乃宋儒戴九履一之图所由出。朱子取之,列于《本义》图说,故程大昌谓汉魏以降言易学者皆宗而用之,非后世所讬为,诚稽古者所不可废矣。原本文字断阙,多有讹舛。谨依经史所引各文及旁采明钱叔宝旧本互相校正,增损若干字,其定为上下二卷,则从郑樵《通志》之目也。
《提要》作者认为,《乾凿度》在《易纬》中最为醇正,《后汉书》、南北朝史、《五经正义》及《周易集解》等书中引用最多,显非后世伪作。其思想对后世影响也最大,如太乙九宫之说为宋儒所取。
现存的《乾凿度》分为上下二卷。从内容来看,卷下的形成显然晚于卷上,因为卷下开始几节基本上抄自卷上。李学勤指出,《乾凿度》上下两卷并非出自一源,且在郑玄时已经合并为一。就体裁而言,两卷都冠以“孔子曰”,似乎通为一体。但卷上各段各自论一问题,无多少内在联系,形式上类似于帛书《易传》的《二三子问》;卷下除去重复,则是一篇有有机结构的象数论文。《乾凿度》卷上的年代应上推至先秦,为孟喜易学的部分来源,卷下的时代则约当京房一系易学。②李氏认为《乾凿度》上下二卷并非同源,时代和体裁也不相同。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其把卷上推至先秦,与帛书《易传》大概同时,则证据不足。我们还可以看到《乾凿度》卷上受到《说卦》第四章的影响。从现有材料来看,第四章在《说卦》中的形成是比较晚的。据学者研究,其形成大概与河内女子发现逸《易》有密切的关系。③河内女子发现逸《易》在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据此,我们可以断定《乾凿度》卷上形成必在此后。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先来看《乾凿度》卷下的形成时代。我们在卷下中能看到《易纬》受春秋学影响的痕迹。《乾凿度》卷下说:
孔子曰:丘按録谶,论国定符,以春秋西狩,题釗表命,予亦握嬉,帝之十二,当兴平嗣,出妃妾,妾得乱。不勤竭承,维表循符,当至者塞。
我们知道,西汉易学至孟喜而篡改师法,从而改变了易学的性质。其动因在于一部“《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这部书具体内容已难以断定,但孟喜之父孟卿兼通春秋学和礼学,因此,最先把春秋学融入到易学思想之中应是孟喜的创举。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易纬》在这里融入《春秋》“西狩获麟”的思想应该受到孟喜的影响。在焦延寿思想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影响。《焦氏易林》说:
采薪得麟,大命陨颠。豪雄争名,天下四分。(《屯之坤》)
子鉏执麟,春秋作经。元圣将终,尼父悲心。(《需之同人》)
焦延寿曾自称向孟喜学易,他的这种将春秋学融入易学的思想应当受到孟喜的影响。此外,焦延寿的这种思想还可能直接受到《易纬》的影响。东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小黄门谯敏碑》说:
君讳敏,字汉达,邺郡之中子,章君之弟,郎中君之昆也。其先故国师谯赣,深明典奥、谶録、图纬,能精微天意,传道与京君明。(《隶释》卷十一)
焦赣即焦延寿,京君明即京房。焦敏为焦延寿的后代,其记必有所据。从焦延寿“深明典奥、谶録、图纬”来看,其上面思想无疑受谶纬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乾凿度》卷下形成于焦延寿之前。
西汉易学至孟喜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则《乾凿度》卷上应形成于孟喜之后。在《乾凿度》卷上中,可以看出其受到孟喜卦气说的影响:
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皆易之所包也。
可以看出,这与孟喜的六十卦卦气说不同,是一种八卦卦气说。具体来说,震卦二月,巽卦四月,离卦五月,坤卦六月,兑卦八月,乾卦于月,坎卦十一月,艮卦十二月。但在道理上,二者是相同的。我们在《乾凿度》卷上中还可以看到与孟喜相似的卦气说,如“升者,十二月之卦也”、“随者,二月之卦”、“泰者,正月之卦也”、“归妹,八月卦也”等。清代学者吴翊寅说:“《乾凿度》以泰为正月,益亦为正月,随为二月,夬为三月,归妹为八月,剥为九月,既济为十月,升为十二月,与孟氏卦气说合。”(《易汉学考·易纬考上》)这些都证明《乾凿度》卷上受到孟喜卦气说的影响。此外,《乾凿度上》在“君人五号”等方面也受到孟喜思想的影响,对此前人多有论述,此不赘述。④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乾凿度》上下二卷大概形成于孟喜之后,焦延寿之前。
二、《乾坤凿度》
在现存《易纬》八种中,《乾坤凿度》的成书备受人们怀疑。自宋以来,多数学者认为其为伪书,几乎已成定论。宋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
《易·乾凿度》二卷。右旧题苍颉修古籀文,郑氏注。按唐《四库书目》有郑玄注《书》、《诗纬》及有宋均注《易纬》而无此书,其中多有不可晓者,独九宫之法颇明。
《坤凿度》二卷。右题曰,包羲氏先文,轩辕氏演古籀文,苍颉修。按隋唐《志》及《崇文总目》皆无之,至元祐《田氏书目》始载焉,当是国朝人依讬为之。
不难看出,晁氏在此所说的《乾凿度》和《坤凿度》即是现存的《乾坤凿度》上下卷,而非上面所说的《乾凿度》上下卷。不过在当时《乾坤凿度》和《乾凿度》是合在一起流传的,因此,晁氏所说的“九宫之法”不见于现在的《乾坤凿度》,而见于《乾凿度》。晁氏以为唐《四库书目》及隋唐《经籍志》、《崇文总目》中皆无此书,至宋元祐《田氏书目》始载,因此,其推断此书是宋人伪作。按《田氏书目》,《四库阙书目》作“《荆南田氏书目》二卷”,《宋史·艺文志》作“《荆州田氏书总目》三卷。田镐编”。晁氏此说对后世影响甚大,后来马端临《文献通考》、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皆沿袭此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案《乾坤凿度》,隋唐《志》、《崇文总目》皆未著录,至宋元祐间始出。《绍兴续书目》有仓颉注《凿度》二卷,后以郑氏所注《乾凿度》有别本单行,故亦称此本为《凿度》。程龙谓隋焚谶纬,无复全书,今行于世,惟乾坤二《凿度》者是也。其书分上下二篇:上篇论四门、四正、取象取物、以至卦爻蓍策之数;下篇谓坤有十性,而推及于荡配陵配,又杂引《万形经》、《地形经》、《制灵经》、《蓍成经》、《含灵孕》诸纬文,词多聱牙不易晓。故晁公式疑为宋人依讬,胡应麟亦以为《元包》、《洞极》之流,而胡一桂则谓汉去古未远,尚有祖述,有裨易教,评骘纷然,真伪莫辨。伏读御制题《乾坤凿度诗》,定作者为后于庄子,而举《应帝王》篇所云倏忽混沌分配乾坤太始,以推求“凿”字所以命名之义。援据审核,折中至当。臣等因考《列子》、《白虎通》博雅诸书,皆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为气形质之始,与《凿度》所言相合。独《庄子》于外篇《天地》略及“泰初有无”之语,而其它名目概未之见,则倏忽混沌,实即南华氏之变文,作《凿度》者,复本其义而缘饰之耳。仰蒙圣明剖示,精确不刊,洵永为是书定论矣。案七经纬皆佚于唐,存者独《易》。逮宋末而尽失其传。今《永乐大典》所载《易纬》具存,多宋以后诸儒所未见,而此书实为其一。谨校定讹阙,厘勘审正,冠诸《易纬》之首,而恭疏其大旨于简端。
《提要》作者受乾隆的影响,认为《乾坤凿度》成书于《庄子》之后。乾隆曾作《御制题乾坤凿度》五言诗,其文曰:“乾、坤两凿度,撰不知谁氏。矫称黄帝言,苍颉为修饰。以余观作者,盖后于庄子。《南华》第七篇,率已揭其旨。儵、忽凿七窍,窍通混沌死。乾坤即儵、忽,混沌实太始。乾坤既凿开,混沌斯沦矣。”⑤乾隆所言,颇显牵强,不足为信。《提要》作者出于君臣等级关系,同意乾隆之说,实有奉承之意。
清代学者胡渭认为《乾坤凿度》出于宋代刘牧之徒伪造。他说:
图纬兴于哀、平之际,《乾凿度》(按指《乾坤凿度》中的“乾凿度”)纵出其先,亦当在汉世,而题曰苍颉修,将谁欺乎?“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章怀所引郑注尽之矣,无七八九六、进退消息、彖易彖变之说也,是必苍颉二卷中语。盖其时《洞极经》出,十图九书早已萌芽,故刘牧之徒伪造《乾凿度》二卷,以《参同契》七八九六之文窜入于其中,以见此《河图》之象出自西汉,远有端绪,使人不敢动摇。陈氏所云残阙不完,于伪之中又有伪焉者也,而昧者更题云苍颉修。若此书为黄帝继伏羲而作,适以自献其伪,可不谓大愚乎!⑥
胡氏认为《乾坤凿度》乃刘牧之徒参照《洞极经》、《参同契》等书伪造而成,以证明其所说“河图”远有端绪。
李学勤也认为《乾坤凿度》是伪书,其说:“《乾坤凿度》讬称‘包牺氏先文,公孙轩辕氏演古籀文,仓颉修为上下二篇’,荒诞谬妄,内涵和风格都有别于汉世纬书,无疑是后人伪造。”⑦李氏所论,实不公允。因为纬书并非成于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内涵和风格不同亦属必然。至于内容“荒诞谬妄”,则纯属臆断。
从上可以看出,断定《乾坤凿度》为伪书,证据颇显不足。实际上《乾坤凿度》并非宋人伪作,而在宋以前就已经存在。理由有三:
其一,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已经引用《乾坤凿度》。《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孔氏疏曰:
施于王事言之,元则仁也,亨则礼也,利则义也,贞则信也。不论智者,行此四事,并须资于知。且《乾凿度》云:“水土二行,兼信与知也。”故略而不言也。(《周易正义》卷一)
这是对元、亨、利、贞与仁、礼、义、信相配的解释。在此孔颖达引用《乾凿度》来解释四德中为什么不论智的理由。其所引“水土二行,兼信与知也。”并不见于现存的《乾凿度》上下二卷,而见于《乾坤凿度》中的《乾凿度》。其说:“木仁,火礼,土信,水智,金义。又《万形经》曰:‘水土兼智信,木火兼仁惠’,五事天性,训成人伦。”不难看出,孔颖达所引并非原文,而是据意引用。这说明《乾坤凿度》在当时已经存在了。
其二,郑玄在注《乾凿度》卷上时也受到《乾坤凿度》思想的影响。《乾凿度》卷上曰:
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变,阳爻者制于天也,阴爻者系于地也。天动而施曰仁,地静而理曰义,仁成而上,义成而下,上者专制,下者顺从,正形于人则道德立而尊卑定矣。
郑玄注曰:
震主施生,卯为日出,象人道之阳也。兑主入悦,酉为月门,象人道之柔也。夫人者,通之也,德之经也,故曰“道德立”者也。
郑注中“震主施生,卯为日出”、“兑主入悦,酉为月门”受到《乾坤凿度》“四正”思想的影响。《乾坤凿度》把八卦分为乾、坤、巽、艮四门和坎、离、震、兑四正。在四正中,震为日月出入门,兑为日月往来门。《乾坤凿度》卷上说:
雷木震,日月出入门。日出震,月入于震,震为四正德,形鼓万物不息。圣人画之,二阴一阳,不见其体,假自然之气,顺风而行,成势作烈,尽时而息。天气不和,震能飜息,万物不长,震能鼓养。……
泽金水兑,日月往来门,月出泽,日入于泽。四正之体,气正元体,圣人画之,二阳一阴,重上虚下实,万物燥。泽可及天地怒,泽能悦万形恶,泽能美应天顺人。……
郑玄注显然受到上面思想的影响。震有鼓养万物的作用,故“主施生”;震为日月出入门,日出震,月入震,故“卯为日出”;震卦卦象为二阴一阳,故“象人道之阳也”。兑能“悦万形恶”,故“主入悦”;兑为日月往来门,月出泽,日入泽,故“酉为月门”;兑卦卦象为二阳一阴,故“象人道之柔也”。
其三,许慎《说文解字》对《乾坤凿度》也有引用。《说文·易部》说:
祕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许慎生活在纬书盛行的时代,他不但精通经学,而且深明纬学。《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仪,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因此许慎在作《说文》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纬书的影响。上面所引“祕书”即纬书,其所引“日月为易”不见于其它《易纬》,仅见于《乾坤凿度》。其卷上说:“易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这说明许慎所引出于《乾坤凿度》是无疑问的。上面两点说明《乾坤凿度》在郑玄、许慎时已经存在了。
以上三点足证《乾坤凿度》非宋人伪作,而是原本就存在的《易纬》之一。可以看出,历代书目志并不能作为我们判定伪书的唯一标准。此外,我们从内容上也能看到《乾坤凿度》与其它《易纬》的关联性,从而证明其并非伪书。《乾坤凿度》对《乾凿度》有明显的继承性,如其卷上说:“太易变,教民不倦,太初而后有太始,太始而后有太素,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弗法。”此显然受《乾凿度》“四太”之说影响。又说:“易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又易者,又易,易定。”此显然取自《乾凿度》“易之三义”而增“日月相衔”义。《乾坤凿度》对《通卦验》也有引用,其卷上说:“苍牙灵,昌有成,孔演明经。”《通卦验》亦有此言,其说:“遂皇始出,握机矩,表计宜,其刻曰: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通卦验》文义完整,而在《乾坤凿度》中则显突兀,故《乾坤凿度》受到《通卦验》的影响。
《乾坤凿度》既然并非伪书,那么它形成于何时呢?从其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断定其成书于刘歆之后,哀、平之前。因为《乾坤凿度》提到炎帝神农氏。其卷上说:
太易变,教民不倦,太初而后有太始,太始而后有太素,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弗法。极先元见,軏辙像,章流立文,以诂息孙,而后传授天老氏,而后传授于混沌氏,而后授天英氏,而后传无怀氏,而后传授中孙炎帝神农氏。中圣古法淳物,元造不足,益之器用,农谷衣。高以饰乘,卑以饰足。而后传烈山氏,而后授三孙帝厘氏,次授老孙氏,公孙轩辕氏益之法,神器车符,文左武右,三器备御。
这俨然是一个“太易”的传承谱系。其中提到中孙炎帝神农氏,然炎帝与神农开始并没发生关系,二者时代也不相同。自西汉刘歆始把二者合成一人,称为“炎帝神农氏”。这一点前人早已指出。清代学者崔述说:
《史记·五帝本纪》曰:“轩辕氏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又曰:“炎帝欲侵陵诸侯;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夫神农氏既不能征诸侯矣,又安能侵陵诸侯?既云世衰矣,又何待三战然后得志乎?且前文言衰弱,凡两称神农氏,皆不言炎帝。后文言征战,凡两称炎帝,皆不言神农氏。然则与黄帝战者自炎帝,与神农氏无涉也。其后又云“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又不言炎帝。然则帝于黄帝之前者自神农氏,与炎帝无涉也。
《封禅书》云:“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夫十有二家之中既有神农,复有炎帝,其为二人明甚,乌得以炎帝为神农氏也哉!……
要之,自司马迁以前未有言炎帝之为神农者,而自刘歆以后始有之。⑧
崔氏所言证据确凿,炎帝神农氏出于刘歆无疑。也就是说,刘歆之前绝无炎帝神农氏之称。《乾坤凿度》出现“炎帝神农氏”,说明其形成于刘歆之后。因为王莽曾对谶纬做过一次编订,因此,这是《乾坤凿度》形成的下限。
三、《稽览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案《后汉书·樊英传》注,举七纬之名,以《稽览图》冠《易纬》之首。《隋志》郑康成注《易纬》八卷,《唐志》宋均注《易纬》九卷,皆不详其篇目,《宋志》有《郑康》成注《稽览图》一卷,《通志》七卷,而马氏《经籍考》载《易纬》七种,亦首列郑注《稽览图》二卷。独陈振孙《书录解题》别出《稽览图》三卷,称与上《易纬》相出入,而详略不同,似后人掇拾纬文,依讬为之者,非即康成原注之本。自宋以后,其书亦久佚弗传。今《永乐大典》载有《稽览图》一卷,谨以《后汉书·郎顗、杨赐传》、《隋书·王劭传》所见纬文及注参校,无不符合,其为郑注原书无疑。惟陆德明《释文》引“无以教之曰蒙”,《太平御览》引“五纬各在其方”之文,此本皆阙如,则意者书亡仅存,已不免于脱佚矣。其书首言卦气起中孚,而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又以自复至坤十二卦为消息,余杂卦主公卿侯大夫,候风雨寒温以为征应,盖即孟喜、京房之学所自出。汉世大儒言《易》者悉本于此,最为近古。至所称轨之数,以及世应游归,乃兼通于日家推步之法。考唐一行推大衍之策,以算术本于《易》,故其本议言代轨德运,及六卦议言一月之策九六七八,发敛术言中节候卦,皆与《稽览图》相同。独所云“天元甲寅以来至周宣帝宣政元年”则似甄鸾所推甲寅元历之术,而又有云“太初癸巳“,则古无以此为元者,其它杂引宋永初、元嘉,魏始光,唐上元、先天、贞元、元和年号,纷错不伦。盖皆六朝迄唐术士先后所附益,非《稽览图》本文。今审核词义,退文附书以为区别,并援经注史文,是正讹舛。依马氏旧录,析为上下二卷,庶言易学者或有所考见焉。
《提要》作者认为,以《后汉书·郎顗、杨赐传》、《隋书·王劭传》等所见纬文及注参校现存《稽览图》,内容无不符合,证明其为原书无疑。因此,《稽览图》最为近古,汉儒言《易》者皆本于此,孟喜、京房之学亦从此出。《提要》作者还指出,现存《稽览图》有所脱佚,并有后人附益的地方。这些看法基本正确,但其说孟、京之学本于《稽览图》则似乎弄错了二者的关系。我们在前面曾指出,西汉易学至孟喜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应是《稽览图》受到孟喜、京房易学的影响,而不是相反。
清代吴翊寅则认为《稽览图》为京房所述。其说:
至《稽览图》则论消息四正,立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杂卦之名,及风雨寒温之候,消息胜杂卦为吉,杂卦乘消息为凶,有貌无实为佞人,有实无貌为道人,与《京房传》及所上封事说合。又言“阳感天不旋日,诸侯不旋时,大夫不过期”,又言“凡灾异所生,各以其政,变之则除,消之亦除”,又言“当雷不雷,太阳弱”,皆与朗顗所引《易内传》合。顗治京易,此盖称其师说与《孟氏京房灾异》六十六篇相表里者也。顗引《易·天人应》、《雌雄秘历》及《诗·泛历枢》、《孝经·钩命决》皆著篇名,而此独言易传,则《稽览图》为京所述,当时本无纬名。其上篇推卦气法及风雨寒温,即京所述之中孚传;下篇推轨册法及六日七分,即京所述之积算传。京易师法,略具此篇,后世以谶纬目之。(《易汉学考·易纬考上》)
吴氏从《京房传》、《朗顗传》的内容推断《稽览图》为京房所述,并指出此篇本无纬名,后世以谶纬目之。我们现在尚无证据断定《稽览图》为京房所述,但《稽览图》与京房有关却是无疑问的。
从内容上看,《稽览图》上下二卷的思想倾向并不相同,因此,上下二卷并非成于一时,也非一人所作。《稽览图下》与《乾凿度下》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极相似,因此,二者似出于同一作者。《稽览图上》的思想则与京房相近,可能出于京房之后。
《稽览图下》与《乾凿度下》都讲到世轨、爻辰、推厄法等思想,而且文风也极相似,故可以断定二者大概出于同时。《乾凿度下》成书于孟喜之后,焦延寿之前,《稽览图下》也应形成于此时。
此外,我们还有两条证据证明《稽览图下》出于孟喜之后。其一,在卦气说上,《稽览图下》完全同于孟喜。其说:
小过、蒙、益、渐、泰寅;需、随、晋、解、大壮卯;豫、讼、蛊、革、夬辰;旅、师、比、小畜、乾巳;大有、家人、井、咸、姤午;鼎、丰、涣、履、遁未;恒、节、同人、损、否申;巽、萃、大畜、贲、观酉;归妹、无妄、明夷、困、剥戌;艮、既济、噬嗑、大过、坤亥;未济、蹇、颐、中孚、复子;屯、谦、睽、升、临丑。坎六、震八、离七、兑九。已上四卦者,四正卦为四象,每岁十二月,每月五月[卦],卦六日七分,每期三百六十六[五]日每四分[日之一]。
此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主四时。其余六十卦,每卦主六日七分。这与孟喜的卦气说是一致的。
其二,《稽览图下》在“候六甲子日中寒暑风雨”中提到益州、凉州。而此二州是在汉武帝时才设立的。《汉书·地理志》说:“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址,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由此可以证明《稽览图下》成书于汉武帝之后。令人疑惑的是,《稽览图下》同时提到凉州和雍州,不知出于何因,或出于作者误记。
《稽览图上》的卦气说则与京房相近。其说:
甲子卦气起中孚。……六日八十分之七而从,四时卦十一辰余而从,坎常以冬至日始效,复生坎七日。消息及杂卦传相去,各如中孚。
“四时卦十一辰余而从”,郑玄注曰:“‘四时卦’者,谓四正卦,坎、离、震、兑四时方伯之卦也。‘十一辰余’者,七十三分。‘而从’者,得一之卦也。”“消息及杂卦传相去,各如中孚。”郑注曰:“消息六日七分,四时卦七十三分。”这是说坎、离、震、兑四卦各主七十三分,消息卦各主六日七分。这种卦气说源于京房。唐一行在其《卦议》中说:“京氏又以卦爻配期之日,坎、离、震、兑,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颐、晋、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余皆六日七分。”(《新唐书》卷二十七上)朱伯崑先生说:“孟喜以六十卦三百六十爻配一年之日数。而京房则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一年之日数。其日数的分配是,四正卦的初爻,即主二至和二分之爻,各为一日八十分之七十三;颐、晋、升、大畜,此四卦各居四正卦之前,各为五日十四分;其余卦,皆当六日七分。”⑨孟喜卦气说四正卦主四时,未主日数。而京房四正卦各主七十三分,从而把六十四卦和一年的日数相配。《稽览图上》的卦气说与此相同,说明其出于京房之后。
此外,吴翊寅还指出,《稽览图上》中的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杂卦之名、风雨寒温之候及灾异等思想,与《京房传》及所上封事说合。这些都说明《稽览图上》出于京房之后。
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我们可以知道,《稽览图》的分卷是根据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而来的,其原来如何,不得而知。因此,《稽览图》的上下分卷并不能断定其成书的先后。而且从《后汉书·郎顗传》中所引来看,其篇名亦是后人所加。因此,《稽览图》上下二卷亦出于后人编订。
四、《通卦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案《易纬·通卦验》,马端临《经籍考》及《宋史·艺文志》俱载其名,黄震《日抄》谓其书大率为卦气发。朱彝尊《经义考》则以为久佚。今载于《说郛》者,皆从类书中凑合而成,不逮十之二三。盖是书之失传久矣。《经籍考》、《艺文志》旧分二卷,此本卷帙不分。核其文义,似于“人主动而得天地之道则万物之蕴尽矣”以上为上卷,“曰凡易八卦之气,验应各如其法度”以下为下卷。上明稽应之理,下言卦气之征验也。至其中讹脱颇多,注与正文,往往相混。其字句与诸经注疏、《续汉书》刘昭补注、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宋白《太平御览》、孙瑴《古微书》等书所征引,亦互有异同。第此书久已失传,当世并无善本可校。类书所载,亦辗转讹舛,不尽可据。仅于各条下拟列案语,其文与注相混者,悉为厘正。脱漏异同者,则详加参校,与本文两存之。盖通其所可知,阙其所不可知,亦阙疑仍旧之义也。
据此,则知现存《通卦验》并非全本,乃后人从类书中凑合而成。且其中讹脱颇多,注与正文相混之处亦复不少。
吴翊寅则认为《通卦验》为京房所述。其说:
《通卦验》上篇言二至晷度赢缩由于主德,人主动而天地之应随之,其言二至之日度晷景调钟律,京房律术即本乎此;下篇言八卦变象皆在人君,与晷度之说同,又言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皆四正卦为之主,其以卦气之当至不至、未当至而至占岁丰歉,验人疾病,则皆孟氏候灾变遗法,京得焦赣之传,而用之尤精者也。(《易汉学考·易纬考上》)
吴氏言《通卦验》为京房所述,证据固然不足。但从内容来看,《通卦验》却应受到京房的影响。《通卦验》主要以八卦为主,讲卦气灾异之法,此当受到京房八宫卦思想的影响。我们说过,《乾坤凿度》对《通卦验》的内容有所引用,故其成书应在《乾坤凿度》之前。
《通卦验》中还讲到汉火德说,其说:
坎其表执纪,其精信,其行道,权合宝。坎失命,乱在土地之长。兴月感,亡则地裂山沦,鬼夜哭,将顾,一角期偶,水精得括考备,据谁授赤戴胜。
郑注曰:
一角,谓麟也。……偶,赤鸟也。水精者,孔子也。得获括考备者,易道也。赤为汉也,汉火精,高帝之表戴胜。……
据郑注,文中“赤”指汉火德,“戴胜”指汉高帝刘邦。根据现有材料,汉火德说是刘向父子明确提出来的。《汉书·天文志》说:“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后来刘歆作《世经》即取此说。因此,《通卦验》当在此后。从上面分析来看,《通卦验》形成于刘向父子火德说之后,《乾坤凿度》之前。
五、《辨终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案《辨终备》,一作《辨中备》,《后汉书·樊英传》注《易纬》凡六,为《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而终以此篇。马氏《经籍考》皆称为郑康成注,而《辨终备》著录一卷。今《永乐大典》所载仅寥寥数十言,已非完本。且其文颇近《是类谋》,而《史记正义》所引《辨中备》孔子与子贡言世应之说,与此反不类,或其书先佚而后人杂取它纬以成之者,亦未可定也。然别无可证,姑仍旧题云。
《辨终备》亦仅存少量遗说,难以断定其形成。从内容和文风来看,其与《通卦验》相近。如其说:
孔子表《河图·皇参持》曰:天以斗视,日发明皇,以戏招始,掛八卦谈,煌煌之耀,乾为之冈,合凝之类,坤握其方。雄雌呿吟,六节摇通,万物孳甲,曰营始东,三五环复,七十六载,闰反常。
这种多四言的文风与《通卦验上》所说:“孔子曰:太皇之先,与耀合元。精五帝期,以序七神。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五期,辅三名,以建德,通万灵”极为相似。《辨终备》又说:“按録视天比象由,神灵悉存,八八通时”,此当与《通卦验上》“虑羲作易仲,仲命德维纪衡,周文增通八八之节,转序三百八十四爻,以系王命之瑞,谋三十五君,常其一也,兴亡殊方,各有其祥”有关。因此,《辨终备》与《通卦验》可能出于同一作者。
六、《是类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案《是类谋》,一作《筮类谋》,马氏《经籍考》一卷,郑康成注。其书通以韵语,缀辑成文,古质错综,别为一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引其文颇多,与此本参校并合,盖视诸纬略称完备,其间多言禨祥推验,并及于姓辅名号,与《乾凿度》所引易历者,义相发明。而《隋书·律历志》载周太史上士马显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鸡之语,则此书固隋以前言术数者所必及也。
《提要》作者认为,此篇通以韵语,古质错综,别为一体。从内容来看,其说到“卯金刀用治”,当出于刘歆之后。又说到八卦卦气的“征王亡“术,其形成大概与《通卦验》同时。
七、《坤灵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案《坤灵图》,孙瑴谓配《乾凿度》名篇,马氏《经籍考》著录一卷。今仅存论乾、无妄、大畜卦辞及史注所引“日月连璧”数语,则其阙佚者盖已夥矣。考《后汉书》注《易纬·坤灵图》第三,在《辨终备》、《是类谋》之上,而王应麟《玉海》谓三馆所藏有郑注《易纬》七卷,《稽览图》一、《辨终备》四、《是类谋》五、《乾元序制记》六、《坤灵图》七,二卷三卷无标目。《永乐大典》篇次亦然,今略依原第编著,盖从宋时馆阁本也。
此篇现仅存少量遗文,难以断定其形成。安居香山认为,从隋《玉烛宝典》和唐《开元占经》引用的佚文来看,其是自古以来就存有的篇目。⑩从内容来看,其形成不会早于《通卦验》。
八、《乾元序制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案《乾元序制记》,《后汉书》注七纬名,并无其目。马氏《经籍考》始见一卷,陈振孙疑为后世术士附益之书。今考此篇首简“文王比隆兴始霸”云云,孔颖达《诗》疏引之,作《是类谋》。疏又引《坤灵图》“法地之瑞”云云,今《坤灵图》亦无其文,而与此篇文义相合。又《隋书·王劭传》引《坤灵图》泰姓商名宫之文,亦在此篇,至其所言风雨寒温消息之术,乃与《稽览图》相近。疑本古纬所无,而后人于各纬中分析以成此书者,晁公武谓其本出于李淑,当亦唐宋间人所妄题耳。
按《乾元序制记》不见于《后汉书》李贤注七纬名,如《提要》作者所说,当为唐宋时人撮合《是类谋》、《坤灵图》、《稽览图》等文而成。孙诒让也说:“此纬晚出,唐以前未有著录者。以古书援引之文推校之,前半当为《是类谋》,后半当为《坤灵图》。盖宋人得两纬残本合编之,而妄题《乾元序制记》之名也。”(11)安居香山根据纬书篇名多三字推断此篇为宋人伪作。(12)然亦有不同意见,李学勤认为纬书篇名不乏四字乃至六字之例,因此,不能根据《乾元序制记》篇名五字而断定其为伪书。李氏还认为此篇首尾具备,前后贯通,并非拼凑之书。其根据卦气说断定此篇成书较早,体现了孟喜学说,未加进京房新增的内容。(13)从内容上看,此篇虽非伪作,但不能排除后人添加篇题的可能。
从内容上看,《乾元序制记》提到“六十四卦,各括精受节,以历纪道”,与《稽览图上》的六十四卦占测部分有关,似乎出于京房之后。后面又讲到卦气说,把一年分为十二月,每月各居辟(消息)、公、候、卿、大夫五卦,共六十卦。每卦主六日七分,十二卦共主七十三日八十分之四。每月余三十五分,十二月共余四百二十分,即五日四分之一。这与孟喜卦气说相似,可能出于孟喜之后。中间还有《坤灵图》、《是类谋》等中的内容。这说明《乾元序制记》乃后人拼凑之书。
九、其它《易纬》
除了上面所说的《四库全书》八篇之外,安居香山还列举了《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天文要錄》等书中的《中孚传》、《天人应》、《通统图》、《运期》、《内传》、《萌气枢》、《太初篇》、《九厄谶》、《礼观书》、《易纬记》、《纪表》、《决象》等篇目,以及朱彝尊《经义考》和陈槃《古谶纬书录解题》中的《垂皇策》、《万形经》、《乾文纬》、《考灵纬》、《制灵图》、《含文嘉》、《稽命图》、《含灵孕》、《八坟文》、《卦气图》、《元命包》、《易历》、《内戒》、《状图》、《元皇介》、《天潢篇》、《地灵母经》、《雌雄袐历》等众多篇名。安居香山认为,这些篇目只有部分佚文和篇名,无论哪篇都无法判明其性质。(14)按上面所列篇目,除《乾坤凿度》中的篇目外,大多属于汉以后的作品。这些篇目是否全都属于《易纬》,尚在两说之间,如《礼观书》、《易纬记》、《纪表》、《决象》、《天潢篇》、《内戒》、《状图》、《雌雄袐历》等,绝非《易纬》之篇。《乾坤凿度》中所列的《元皇介》、《垂皇策》、《含文嘉》、《希夷名》、《地母灵经》等,亦非《易纬》篇名,此点《乾坤凿度》本身已经指出。
注释:
①胡应麟:《四部正讹》,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2—33页。
②李学勤:《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01—422页。
③李学勤:《周易溯源》,第314页。
④关于《乾凿度》与孟喜、京房易学的关系,可参考吴翊寅《易汉学考》、钟肇鹏《谶纬论略》等书。
⑤《纬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⑥胡渭:《易图明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7页。
⑦李学勤:《周易溯源》,第423页。
⑧崔述:《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8—40页。
⑨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⑩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11)《纬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205页。
(12)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第21页。
(13)李学勤:《周易溯源》,第422—429页。
(14)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