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新时期论文,农村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02)03-034-0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无论在农产品供求关系、生产目标和生产组织,还是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生产关系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市场竞争将由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竞争,农业资源配置也将由国内配置转向国内国际双重配置。在这种新的形势和发展阶段,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农村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科技支持,并在今后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将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点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在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具有许多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时代特征,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一系列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社会大背景下,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集约型转向更加依赖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由总量供给不足制约变为局部结构过剩的需求制约,这足以说明我国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逐步向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方向发展。总的来说,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农业增长方式上看,我国农业的发展由依靠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转变。据有关部门对1963-1978年和1978-1998年两个阶段的分析表明,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弹性值由改革前的0.48下降到改革后的0.001;从土地方面看,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土地对农业增长的弹性一直是负数。进入90年代以来,农产品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也在不断的增长,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后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迅速增长,近五年科技的投入增长已大大超过了资本投入的增长。
二是从农业发展目标上看,我国农业的发展由追求数量的最大化,转变为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基本满足,城乡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那种以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再也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出现了严重市场约束。近年来,我国开始积极转变农业发展目标,优化农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大力选用推广优质良种,淘汰市场不适销对路的劣质农产品,把农业的发展目标由过去的以追求数量最大化转变到追求效益最大化上来。在效益最大化的刺激下,我国的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各种各样适应当地农业发展特色的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区域化农业生产布局已具雏形。
三是从农业和农民增收途径上看:农业发展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增产和提价为主转向非农产业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开始转向二、三产业。1996年以来,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1996-1999年各年收入环比增长量分别是73元、-28元和-53元,1998年和1999年是负增长,拉了当期农民收入增长的后腿。这说明,尽管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民收入增长的新特征。
四是从与国民经济的关联上看:农业与其他产业关系日趋紧密,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正向城乡一体化结构转变。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日益紧密,经济结构正逐步由二元化转向一体化。突出的表现在:(1)在农村劳动力结构上,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者绝对数正逐年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制约城乡长期分离的户籍壁垒已经松动,农村人口较改革开放前正逐步减少,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已减少20%以上。(2)农业与非农产业关联度越来越大,产业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原始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和消费者直接见面的情况日益减少,产品加工进一步深化,一产产业中寄寓着大量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农业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对二、三产业的需求依赖越来越强烈,在全国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化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旅游等服务的都市农业也已初具规模。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率先在农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大了对农业的倾斜和投入,农业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在这一大好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也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产业面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于起步较晚,原本就不被人们看好的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上面临生存危机。
(一)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不明确。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不明确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开办初期,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观念上,在办学指导思想的定位上,基本上是照搬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和方法,而未充分考虑到我国农村教育对象的实际以及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实际,从一开始就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具体反映在:一是重视学历教育,忽视农业技术、技能的培训。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农村职业学校大多由过去的普通中学改造而成,受传统普通学历教育影响深远,在办学初期甚至沿用了普通中学的教材、教学计划等等。一直重视学历教育,重视对口升学率,忽视各种农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二是对“农”字的理解太狭窄,往往局限于传统农业。认为为农村经济服务必须一色的“农”专业,否则就走偏了方向。所以,虽然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二三产业类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农村职业教育却在这方面犹犹豫豫,迟迟不敢迈出步子。三是培养目标的定位太落后。仍然局限于培养“不离土、不离乡”的“扎根派”。特别是加入WTO后,这种定位显然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样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材培养缺乏个性,特点不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与农业产业改革发展脱节,适应性不强。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严重滑坡就是这一结症的真实写照。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不明确,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一是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上基本上是移置照搬,办学特色不明显。二是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体现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三是没有把职业技能、职业技术培训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的推广应用摆在突出的位置,片面的强调学历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的需求背离,学的无用,用的没学。
(三)办学条件简陋,办学水平不高。教育经费的缺乏一直是制约我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同时由于人们对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要求起点不高,一般都是由农村中学改制而成,普遍规模小、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设施、实验实习场地不足,专业师资队伍缺乏,使农村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加之农村职业学校一般都远离城市,工作条件艰苦,人才流失严重,恶化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环境。此外,农村职业学校之间专业重复,缺少骨干专业,办学没有特色,专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皆有不足。有的在急剧变化的社会形势面前又随意增设专业,有的不切实际地在“应用”上下功夫,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传授知识的职责,不能依据知识发展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及内容,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关于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瞄准农业改革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立足市场经济,着眼于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未来趋势,紧跟国际国内农业产业改革和发展的变化趋势,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加入WTO后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切实转变观念,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首先要以制度和体制创新为契机,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互动共长,深化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把“农”字的文章做足,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紧紧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办职教,围绕农村青年的发展需求办职教,围绕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需求办职教。要从升学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指导思想。其次要跳出狭隘的农业意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束缚。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办职教,主动适应城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办职教。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业的市场竞争将由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竞争,农业资源配置也将由国内配置转向国内国际双重配置。但狭义的农业意识并没有随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改变,讲到农村,人们联想到的依然是“面向黄土背天”的种植业。以致专业结构单一,适应性不强,无法满足农村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二)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坚持以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行业结构变动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同一行业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变动之中,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实行的几年、十几年一贯制的专业定向教育模式,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劳动力数量、质量、类型、层次、结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此,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方面,要立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农村第一、二、三产业所需的各种职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剩余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和各劳动力稀缺地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情况,适当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另外,“入世”将带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迁移,这也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调整办学方向。这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调整其办学方向和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区域布局结构、课程结构等。
(三)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突出农业特色,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农为本,为三农服务,强调适用、够用,突出实用性,以此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尽快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地方化,并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要根据产业结构高速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围绕社会所需职业岗位能力,并充分考虑未来职业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体系;注意及时补充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并根据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国际规范、国际标准来修订现行的教学内容;加强外语教学,增设国际文化、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内容。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滑坡,除各种客观因素外,还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这种主观因素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在入世的大背景下,必须以现代农业的观点,拓宽学科、专业领域,将传统农业学科置于食品生产、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国土安全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和组织教学。
(四)坚持为“三农”服务,把农村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有专家对我国大农业空间格局战略性调整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口的大规模动迁迟早要来临。从现在算起,在30年内将有4亿以上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即平均每年至少1300万人。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将是本世纪前3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最大的课题。而目前调查资料表明,外出打工或在城市就业的农村青年80%以上未经职业学校的教育培训,由于缺少一技之长,大多是盲目进城打工。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尤其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和机遇,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农民继续教育,以此作农村职业教育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在办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就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需定教,因材施教,加强对劳动力就业状况的调查,积极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以适应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初等职业教育和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农村未能升学的,或者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好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农民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五)完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我国职业教育投入一直不足,特别是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拉动了新一轮的普高热,也造成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减少,使得本来学条件较差的农村职业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为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各种实验实习基地,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与此同时,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使农村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心,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中心、农民的继续教育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