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图书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分析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现状。提出应有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运行机制,建立副修制与一本一专利。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学科群建设,实施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关键词 情报教育 人才结构 课题设置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事业历经数10年,已在全国普遍开展,至今有50多所高校建立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形成了由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到第二学士学位、学士学位及专科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的完整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体系。
在迈向21世纪的进程中,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兴盛与危机并存。近些年有关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模式的探讨,从培养目标、培养层次、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建设,到社会需求、培养规格、教育体系,无所不涉,产生了积极影响。各校都在探索新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然而,教育的现状、培养目标的实现,并非尽如人意。
1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反思
当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开始出现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时,我们还是应当从教育机制、教育手段与教学内容上来反思,是否体现了社会需求,融合了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深化,人才市场及人才信息交流机制的建立,人才的自由竞争不断加剧,一批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很好地履行社会所赋予的使用,在激烈竞争中无法真正全面地渗透到非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情报领域中,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一直面临挑战。社会需求是应当正视的一个课题,应该说,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机制中的各种偏差均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致。
1.1 社会需求的量在增长,质的要求亦在增高
研究资料表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规模与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发展速度。以高校50个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每个专业每年招收50名学生计算,每年可向社会提供250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而该资料指出,到2000年,由于学科研究队伍中图书馆学情报学人员在研究人员中的比例的增高,“八五”期间,每年需补充8000人,“九五”期间,每年至少补充12,000人[1]。
相对于社会需求量的增长,质的需求也在提高。80年代中期以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界一直在注意着这个问题,历次有教育人员与用人单位参加的学术座谈会、研讨会上,都有涉及。即便是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单位。他们宁愿接受理、工、农、医、经济、商务、外语专业毕业生,而不是首先考虑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一则是因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少,而更主要是在于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很难真正投身其中,成为专门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开发及实际工作的支持者,因为他们除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外,别无特定专业知识背景,很难胜任专业学科领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部门的工作。严怡民撰文[2]提到了一种很值得注意的现象,一些专业情报机构更看重具备本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理由是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毕业生进行一定学科专业知识与外语的再培训要比对具有一定学科专业与外语能力专业人才进行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困难很多。
1.2 图书馆学情报学职业化倾向严重
由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不能真正把握社会需求,加上新技术革命浪潮对整个社会的冲击,教育界中存在的争功近利的思潮,80年代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界探讨并继续实施的不同模式,偏重技术方法的教学,职业化倾向严重。
这些模式中强调外语、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传授,学科理论、历史方面课程则一再压缩。另有一些高校干脆将专业调整为工程、技术方向,强调图书馆情报工作的适应性,同时沿工程、技术方向如无线电技术、经济学等选课[3],还有高校则直接安排学生前两年到其它系学习,后两年才回本专业学习专业课程。
由于相当的时间(多则占在校一半左右时间)被用以学习在于丰富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的“专业背景”课程,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只有浓缩,不能完整而充分地学习专业基础理论与学科发展史,不能全面地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体系,而仅仅强调工作技术、方法等“应用”性知识的传授。这种过分强调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职业化的倾向只能阻碍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影响教育质量的变革与提高,最终导致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后继无人,学科发展停滞不前。
1.3 专业设置失控导致了整个教育体系层次下降
目前,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本科专业有50多个,而专科、中等专业(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规模相对较小,有人提出这是一种“枣核型”教育结构。这种教育结构不仅不能适应社会实践部门的人才需求,大量的本科生参加基层实践,造成了人才知识的浪费,而这一状况,也是造成大量图书馆情报部门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的重要因素。
从客观上看,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更直接地向传统的高校按专业计划招生培养的模式提出了挑战。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应用文科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社会实践所需人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然而,它一方面是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完全按社会需求自主办学,另一方面则是由国家调控,下达招生计划。由于社会人才满足渠道的多样化,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急功近利”思潮影响,失当“枣核型”教育层次,专业设置是失衡的,也是教育体系呈不稳定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体系呈现不稳定状态,还在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机制的不完善。第二学士学位制度是一种对已获取理工农医等专业学士学位,具有在职工作经验,热心本职工作,具有发展前途的人员的培养制度。其初衷是作为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构成部分,但从出现伊始,就被纳入了正规教育体系。招生对象扩展到了在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因为招收了在校应届毕业生,在本科4年之后又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并取得了第二学士学位,就业机会反而相对少了。由于专业归口的难度增加,他们不仅要找图书馆情报单位,而且,要和其第一专业对口,这些学生也不愿意去与第一专业对口的机构的图书馆情报单位工作。在这些专业机构里,只学了第一专业的人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及与专业有关的研究开发工作,而这些除了有第一专业知识又取得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第二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却只能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服务性工作,这就有了一个“心理失衡”问题。另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第二学士学位生充实专业师资的亦较少。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体系产生不稳定。
1.4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
一些重点高校,提出了“三一”办学指导思想,“三一”即是招收一流的生源,实施一流的培养,让学生具备一流的就业竞争能力。而实施一流的培养,就是创造一流的教学条件,制定一流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程序,取得一流的教学效果,这些涉及教学质量评估的课题。
教学质量是图书馆学情报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包括了课程设置质量、教学效果、教学作风。课程设置质量涉及课程目标、前修后继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周历,教学效果包括教学投入、教学水平、教学规范、教学手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响应及收获,教学作风包括教学人员素质、严谨治学、表达能力及勤业敬业精神。
目前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质量的评估,仅限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执行,课堂纪律检查及考试成绩的统计,再加上学生评估,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因素:教学规范、教学投入、教学水平及教学作风。而且,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质量评估,亦往往是由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进行,而忽略了教学委员会及教师的作用。
2 图书馆学情报学新型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近10年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从最初的“博学”教育、“通才”教育,发展到复合型应用人才教育,并揭示了复合型专业应用人才教育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所蕴含的结构形式及其内容要素。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属应用性文科,基本点在于要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复合型人才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素质与应用技能并举的高层次人才。
2.1 实行学分制
在高校教育改革中,学分制作为一种激励与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形成一个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的教育管理机制。
大陆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亦使得学分制不断完善。过去几年里,顺应高校学分制的改革,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学分制也建立起来,成为授予学位前核定学生是否达到要求的依据。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周密设计,学分制已突破了形同虚设的学年计划学分制,而真正建立起了完善的学分制实施机制。完善的学分制配套体系建立并开始运行,它规定了以基础课程学分、必修课程学分及指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分、副修学分结合,按系招生、分流培养的新型办学指导思想,建立了以学科而不是专业为基础的选课制。本科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必修课,很多是打破了专业的界限,奠定了学生的学科理论基础,与专业指定选修课配套,充分发挥了学生选修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修满学分,且达到一定的学分积,可提前免试选修硕士学位课程,或被推荐作为富有创造能力学生进行特殊的培养,或被批准副修其他专业课程。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使修满学分的学生能提前毕业获取学位,依据该校教育改革政策而确定的学分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 副修制与一本一专制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很早就认识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理论、方法与技能的同时,必须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并为此付出许多努力。如建立了第二学士学位制,招收理工医农专业学生学习,硕士生的培养也提倡其他专业的人员报考。
然而,本科学士学位的培养,尽管也作了努力,如有些重点院校实行的跨专业辅修及干脆被送到文理各系读两年基础课。这些努力,效果不大,还干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作为主体专业的教育计划与培养规格、目标的实现。
1993年开始,在实施教学改革计划时,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让学生能渗透到一些特定专业的图书馆情报工作中去,而在校期间的公共选修课既不能系统提供特定专业背景知识,又很繁杂零乱,于是实行了副修制。提出了让部分学有余力学生副修第二专业课程的设想。根据设想,结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特点,该专业制定了让部分达到一定学分积的学生在不影响本专业理论与方法学习的前提下,副修第二专业的计划。该计划的思想是很明确的,就是为学生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人才创造条件。
1994年,在实施副修计划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一本一专”的教育设想。从理论上讲不失为一种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善于决策咨询与事业管理的应用人才的有效形式。设想中,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使学生广泛涉猎理论,加强图书馆情报实践及现代化技术的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同时,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应用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在取得“一本”(图书馆学情报学学士学位)时,也取得“一专”(计算机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与信息、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这一新型教育模式还在探索与试行之中。
2.3 导师指导制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图书馆学情报学属应用性科学,教育中需要接触社会,接触实践,而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教师大多身居理论学术界,而很少深入到社会实践中,或只传授理论知识,而较少实践;有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则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教学,又因为他们长期居于实践,而对理论动态不能把握,凡此种种,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培养有广博而坚实的基础知识,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娴熟的业务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矛盾的。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应建立完善的导师指导制。我们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只有硕士学位生有导师指导,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生只有到毕业实践、做毕业论文时才有导师。对于研究生,尽管整个硕士学位攻读期间,都有导师指导,但流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过分强调导师的作用,以导师为主体;而本科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毕业实践时有来自实践部门的人员指导,毕业论文又有资深教师指导,但两者没有沟通,好似彼此断裂的两个环节。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改革导师指导的体制势在必行,对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分别有一个导师群体,共同商定培养的专业方向,培养计划、培养目标。指导硕士学位生、指导学士学位的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重要工作,责任重大。
2.4 教学评估制
我校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建立了教学评估制,教学评估体系包括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教学参考书的建设,是否符合课程培养目标,达到了课程培养的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热爱,学术水平、教学业务能力,具备丰富的社会及专业实践经验,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能力,办学形式,社会需求等。
教学评估队伍由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体现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结构的合理性。教学评估仲裁组织是教学委员会。全国各高校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都设立了教学委员会。
教学计划是指导、组织、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也呈现动态的稳定结构,以整体相对稳定,反映学科最新进展,改善素质与能力为原则。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前继后续及相关环节、课程安排等主要内容,其核心是确定教学内容、建立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一般有这样几个层次:学位课、必修课、专业指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副修课。
硕士、学士学位课程即是取得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士学位的主干课,或称核心课程,着重于学科理论与方法如图书馆学导论、信息学基础、目录学、文献学。必修课程即是骨干课程,着重于技术、技能如分类与编目、文献检索、情报检索自动化、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等。专业指定选修课是对上述两部分课程的补充,以支持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信息经济学、文献计量学、专利学、情报用户研究、经济学概论等。公共选修课则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进行选择性修课,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国部分高校实行了开放性选修制度,学生可以在全校各专业开出的供公共选修的课程中任意选修。
3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未来方向
社会对于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变化,学科发展不断地贴近社会实践,传统的图书馆情报工作内容也产生了巨大的改观,社会公众的信息意识普遍增强,对信息的生产、组织、分析、检索、利用的需求与步骤也与过去不同。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新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本身需要改革的愿望在增强,需要改善现有的内外部条件。
3.1 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培养专业人才基本规模与特定要求的规定,是制定完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也决定了计划实施的结构体系。我国50多个本科专业及第二学士学位专业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尽管各校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异,但都提及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单纯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更注重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必须面向图书馆情报工作实际的要求一面,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两重性”(专业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这一直困扰着适宜的培养目标的确定。一些培养目标中确定的“高层次人才”,实质上只是掌握了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纯粹“应用型人才”,而据此制定并实施的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丧失了其对教学实践的原则指导性意义,具体表现为课程结构体系的随意设计,成了语言学、技术科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大拼盘”,培养的学生没有专业思想,不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与学识水平,当然,也忽视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职业品德。本文提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真正适应当今社会信息服务业需要的适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思维,注重能力的培养。
3.2 学科群建设
有些高校在对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在图书馆学传统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实行文理渗透,内容更新,以现代化管理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渗透势在必行,而且要在当代学科林中有一立足之地,也需要综合相关学科。于是学科群建设问题在学术界提了出来。图书馆学情报学实际上就是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信息学构成的学科群体,这些学科具有一定的共性、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一观点的明确提出是近年的事。
今天提出学科群的建设问题,是要融合先进的科学、新兴的科学,如信息传播学、信息工程学等,使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注入新的血液,较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群又有新的发展。
未来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就要体现其学科群体特征,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不仅是单纯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的传授,而强调一般科学如科学的理论与方式,学科群构成学科间的相互内在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
3.3 学术群意识
现有的教育体制不太注重学生的群体意识,擅长独立思考,孤立研究,缺乏彼此沟通的能力。而图书馆学情报学要发展,要作为应用学科广泛地与社会实践接触,需要的是现代化意识、知识协作与配合的人才,这就给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提出了新任务。
学术群意识的另一含义是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与研究的人员应当具有群体意识。图书馆学教育是较早地注意到了学术梯队的建设,但严格地讲,这只是为了克服师资队伍断层的缓兵之计,而并非真正地意识到了学术群的建设。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意识到,一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毕竟是极其有限的。在当今信息增长迅速、知识更新加快的信息社会里,一个人的知识是很难符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要求的。作为一个教学集体、教学人员之间的协作是当务之急。要注重学术群体的作用,形成教师个人、教研室集体、学科整体的力量相融合的格局,做到知识互补、合理结构,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教育。
3.4 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
未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对教学人员素质、知识结构、学识水平的要求更高,教学中注重成果的纳入,实践经验的强化。
教学人员积极地参加科学研究,在承担来源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课题,将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中,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及时研究其中一些问题,摒弃不相适应的内容。
同时,未来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对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对教学人员的培训除传统的社会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与方法训练外,更应注重新技术方法、技术科学的训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研究方法,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采取兼职方式投身于实践。
随着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发展,新兴学科领域不断开拓,如信息产业、数据库商品化、用户信息心理行为等,提供这些专业化教育可扩大学科的发展前景,需要高级的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新的专业领域的开拓,就有必要重新修订主干课程、骨干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