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于水的中国情结--中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系列述评_血浓于水论文

血浓于水的中国情结--中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系列述评_血浓于水论文

血浓于水的中华情结——《中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丛书》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血浓于水论文,爱国主义论文,中华论文,少数民族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国务委员、原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题词,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作序,中南民族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系国家“九五”重点图书。该《丛书》由《血浓于水》、《保家卫国》、《救亡图存》、《沧海桑田》和《文明奇葩》五个分册组成,共计115万多字。《丛书》以翔实的史料, 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参加爱国救亡运动,维护民族团结,开发边疆和内地,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所反映出的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和血浓于水的中华情结。是一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宏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优秀教材。

《丛书》紧扣少数民族中华情结这一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的红线。它以《血浓于水》为开篇,通过“神话”、“朝贡封赏”、“和亲通婚”、“会盟交往”、“维护统一”等五个部分的95个神话故事和人物、事件的介绍,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骨肉亲情。

我国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爱情神话,而且这些神话本身都很好地反映了各民族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洪水传说、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大多数民族中都有十分类似的情节;又如始祖神话中,我国不少民族都尊奉同一人物作为自己的祖先;至于爱情神话,特别是那些不同民族间互相通婚的故事,更说明我国各民族血缘上的融合由来已久,这是我国各民族中华情结的根之所在。向中央王朝朝贡和要求封赏,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各少数民族所共有的一个特征。朝贡封赏的深刻内涵不仅表明了我国古代各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的隶属关系,更是少数民族向心力和归宿感的最佳体现。至于民族间的和亲通婚,历来就是民族友好关系的典型例证;各民族间的会盟,更被看做是民族团结的誓词保证;而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道,共同参加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华情结普遍性和深刻性的又一侧面证明。《血浓于水》正是从我国少数民族这方面的丰富史料中,撷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故事,其中既有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千古佳话,又有还未被广为周知的瑰丽篇章,多角度、多侧面地再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树大根深、血脉相连的融融亲情。

《丛书》的第二、三分册《保家卫国》和《救亡图存》, 通过138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生动再现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参加爱国救亡运动壮烈场面的同时,深刻展示了少数民族人民在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谋求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解放的中华情结。

我国少数民族有着反侵略、求解放斗争的光荣传统。在中国近代史上,不管是全国性的还是地区性的,几乎所有的反侵略斗争都有少数民族参加。他们不仅在当地英勇抗击外来入侵者,更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全民抗敌斗争,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如在鸦片战争中奉命死守虎门沙角炮台的土家族将领陈连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率满蒙骑兵与英法联军激战大沽口的蒙古族亲王僧格林沁;在中法战争中威震中外的抗法劲旅、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举世闻名的“镇南关大捷”战役指挥冯子材;在甲午战争中血战平壤的回族将领左宝贵;在抗日战争中母子两代皆英雄的马本斋等。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中,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牺牲,英勇善战,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悲壮战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的英勇奋斗中,以青年先锋马天安,被向警予称为“中国沉沉女界报晓第一声”的《妇女日报》创办人、总编辑、回族女革命家刘清扬,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人民,追求光明,谋求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创立了光辉的业绩。

《保家卫国》、《救亡图存》以典型人物和事件来反映少数民族人民反侵略、求解放斗争的历史进程,大跨度,大场景,气势恢宏,惨烈悲壮,读后令人抚案追思,为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浴血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少数民族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所震憾。

《丛书》的第四分册《沧海桑田》,通过65个历史故事,着重从经济方面全面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在开发边疆和内地,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间经济交往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经济生活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情结。

二千多年来,我国各少数民族在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发展我国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就农业而言,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夫余族、挹娄族以及生活在今新疆的西域各族,在秦汉时代就能种植“五谷”、桑麻和葡萄等多种农作物。我们今天的许多农作物,如棉花、苎麻、葡萄、西瓜、黄瓜、胡萝卜等,都是从古代西域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在西南和岭南地区,乌蛮、白蛮、蕃族、百越族人民也早已学会种植小麦、青棵、荞麦、云豆、水稻等农作物。特别是唐代在今云南大理一带的“横渠道”、“锦浪江”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更说明少数民族的耕作灌溉技术很早就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就畜牧业而言,匈奴族及其先民北狄养马业发达,并把养马术以及驴和骡传入中原,对中原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军事骑兵的发展,以及后来的通讯、驿站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手工业而言,壮族的壮锦、侗族的侗锦、傣族的“婆罗布”、苗族的“賨布”、瑶族的“瑶斑布”、云南的“大理刀”等更是至今行销国内外。

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我国经济自古以来就呈现出区域性和不平衡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各民族在经济上必定要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沧海桑田》在全面阐述少数民族开发边疆和内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以浓重的笔墨铺陈各民族间互市交易等经济交往生活,深刻揭示了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关系,是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牢牢结合在一起的一根挣不断的红线。从而使读者领悟到了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经济原因。因此,从各民族的经济交往生活中去展现少数民族的中华情结,这无疑是《沧海桑田》的成功之处。

《丛书》的第五分册《文明奇葩》,从少数民族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科技建筑等四个方面,采摘出97朵奇花,充分反映了少数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

中南民族学院在民族史和民族文化的研究上具有雄厚的实力,由唐奇甜、吴永明、章绍嗣、许宪隆、段超、柏贵喜、赵庆伟等专家和中青年学者编撰的这部《丛书》,立意新颖,史料翔实,选材深广,文笔流畅。它的出版,对增强我国各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各民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创造力,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新时期的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  ;  ;  ;  ;  ;  

血浓于水的中国情结--中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系列述评_血浓于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