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出版企业管理五要素——现代出版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战略论文,优秀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对许多全国优秀出版社的成功经验①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在管理上其实是有着不少共性因素的。这些共性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方向选择
对出版企业而言,方向选择实在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但它常常又被“忽略”。这可以分两种情形,一是可能因其一以贯之地融入出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而无需挂在嘴边,二是可能会被认为空泛、远离实际操作而无需太当回事。我们认为,出版企业经营方向选择问题不仅不应被忽视,实则大有值得认真研究之必要。有以下三点理由:首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针,是所有出版企业必须作出的严肃选择。这是大方向,是出版行业的准入标准,来不得半点含糊。令人遗憾的是,并非都做得很好,那些被通报批评、停业整顿乃至摘牌的出版社就是例证。其次,是中长期经营方向或经营目标选择,即打算办一个什么样出版社的问题。每一个出版企业都应进行科学的自我定位,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只有找准了方向,才能经过自觉的不懈努力达到理想的结果。再者,出版企业还有一个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调整经营方向的问题,这是方向的再选择。这种再选择过程在目前比以往任何时候(尤其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都显得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关乎出版企业的存亡。
因此,方向选择与出版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大凡优秀的出版企业均得益于出色的方向性决策。如有的企业以实用科技图书为主要出书方向,置身于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的企业植根于中国古代典籍和地方文化的沃土,致力于文化积累、文化传播的伟大事业;有的企业定位于权威的政治读物与人文学术精品,力争做同类领域的排头兵;还有的企业注重多种媒体的协同机制,图书、音像、电子三权并用等等。出版企业大都有着较为宽泛的出版范围,除极少数品种外,可供选择的选项很多。结合自身的基础、优势以及富有潜力的方向作出的选择,是其可持续发展并铸造辉煌的前提。
2.经营特色培植
经营特色是出版社的立社之本,以特色取胜是出版企业的生存之道。优秀出版企业之所以称为优秀,其过人之处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所有优秀企业不同于一般出版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地表现在富于特色的经营上。特色即个性,即品牌。优秀出版企业往往是与出版物的品牌优势相关联的,人们提到某出版社就会马上想到哪(些)类书,说起某类书自然地脱口讲出某(些)出版社。试想,这种效果难道不是出版者孜孜以求的吗?一旦拥有如此丰厚的无形资产,便绝无不优秀的道理。因此,现代出版企业毫无疑义地必须重视经营特色的培植。
出版企业的经营特色通常形成于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是经营者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完善的。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属性:①主导性。代表企业出版物品种的主流,是明显地占有主要地位的种类。②影响力。通过占有同类产品中一定的市场份额扩大影响,通过以若干无可争议的名牌产品为核心制造影响。③生命力。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值得维系和发扬,没有前途的“特色”会成为企业背不起的包袱。
经营特色需要经营者细心地呵护和自觉地培植。有的出版社办了几十年却毫无特色可言,表现平平,缺乏竞争力,其症结就在于对这一点注意不够。有人提出“品牌战略+规模经营=优势效益”的公式②,这也是对出版企业经营特色培植方略的一个极好的诠释。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撒胡椒面式的出版经营方法在现今条件下是万万行不通的。
3.建章立制
实行规范化运营应成为现代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其基本保障则在于规章制度的建立。其实各个出版社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一些管理制度,但执行效果却或好或差,我们这里强调建章立制,更主要的是指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的出版管理操作规程的问题。规章制度是出版活动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只有那些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规定才是可行的。规章制度的形成有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艰难求索过程,好的制度却能起到一劳永逸的功效,可以大大简化管理程序。
出版企业内部管理也有层次之分,有统领全局的或跨部门的管理,如岗位责任、质量、生产流程、劳动纪律管理等,还有分部门的乃至具体环节的管理。如果通过对这些林林总总的管理工作进行研究,使之科学化、制度化,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从而有效地避免管理的随意性、盲目性,我们便可以说该企业建立了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当然,管理制度还有先进性的问题,高明的制度是能够创造高效的产出的。
实践证明,建章立制被众多出版企业视为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有的企业认为从建立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入手是其各项工作走上发展正轨,保持持续稳步增长的“前提”。进行比较研究我们也发现,越是卓有成就的出版企业,其管理规章制度越是完备和明晰。管理制度本身体现了管理者的智慧,是企业品质的集中表征,因而成为其他企业学习榜样,有的出版社编制的内部管理文件汇编在业内的“走俏”即说明了这一点。
4.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是无形的,它更多反映的是精神的东西;企业文化的作用又是显现的,可以直接促进有形的生产经营活动。出版企业同样如此。对出版社来说,企业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有否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其是否保持生机和活力、是否能够不断进取的分水岭。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指通过努力在企业形成一种讲团结、讲正气、讲奉献的力量,使之贯穿在工作中。在出版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效益指标的功效渐趋放大,员工对奖金等物质方面的追求与对精神方面的追求强弱对比明显可能导致的个人行为极端化加剧的情况下,尤其需要企业文化发挥凝聚力的作用,提倡以社为家的集体主义观念,讲求无私奉献精神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正如人们常说的“金钱不是万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所焕发的激励作用有时是无穷的,它可以使发行人员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为本社图书拓展市场空间,使编辑人员为捍卫本社图书品牌而对书稿质量精益求精,使印制管理人员哪怕为节省些微的成本而殚精竭虑……如果仅仅是为奖金的缘故这些或许就不会发生,但若是全社职工都为实现企业腾飞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则上述一切又是何其自然。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③。出版企业精神集中体现了企业的利益观、竞争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是职工群体意识的综合反映。出版企业文化建设一靠历史的积累,即企业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二靠后来者的不断培育。其中出版社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因势利导非常重要。实践证明,社领导以身作则,光明磊落,不谋私利,对良好社风的形成往往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队伍建设
人的因素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上面所说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充分调动人的巨大潜能。对出版企业而言,没有好的编辑队伍就没有好的选题,进而也没有出版社的一切;没有好的经营管理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图书产品,没有骄人的销售业绩;没有团结的领导班子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基础。
出版队伍建设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许多文献都有专门的阐述④⑤,这里我们强调两点,一是应致力于队伍素质的提高,二是做到人尽其才。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出版行业员工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可以从高学历人才数量的骤增见其一斑。大批高素质人才的踊跃加盟反映了出版作为朝阳产业的强大吸引力。当然,出版队伍素质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出版队伍素质的提高也应是全方位的。而要做到人尽其才则迫切需要大刀阔斧地进行用人制度的改革,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保障。这既是出版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出版企业应对竞争的需要。
从资源运用的观点看,有人把人才资源与书稿资源、出版资金并称为三大出版资源⑥,这也从另外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出版队伍建设对于出版企业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