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个案研究_小康水平论文

语文课堂提问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案论文,语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次全校公开课上,开课教师选上的课文是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正式授课前,年级备课组在多次磨课的基础上确定了教学目标。但教师提问的方式、时机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听课时笔者在记录授课教师所有提问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归纳、比较等手段,深入研究提问的方式、方法等内容,并指出教师在提问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

一、对授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逐字记录

1.待学生听完歌曲《小小少年》,看过该歌歌词后,授课教师问:你们有没有过歌词中所写的类似经历?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还有没有人来概括一下故事内容?

3.这一段旅程杜小康与父亲经过哪几个地方?

4.写他们离开家乡的是哪几段?同学们同意吗?

5.写他们在路上的内容,是9~20段还是9~19段呢?

6.他们在旅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7.(PPT显示)你是从哪些字词句中感受出杜小康的孤独的,并请解释原因。

8.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孤独,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

9.炊烟在古典中叫什么烟?

10.第13节还描写了其他的景物吗?

11.这样的环境引发了他们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描写出现在第几段?

12.这几个段落中(指20~26段),杜小康的心理是怎样的?

13.同学们发现了吗?哪个词告诉你的?

14.杜小康有没有失望?

15.这个地方的环境如何?

16.一个“人”字被包围起来,那是一个什么字?

17.杜小康被什么“囚”住了?

18.芦荡带来了什么?

19.为什么说是“真正的害怕”(21段中的内容)?

20.哪一段表达出来的孤独最为强烈?

21.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孤独?

22.(30段)杜小康怎么样了?

23.他哭了,为什么哭起来了?

24.哪些语句告诉你,这里的环境与之前的不一样了?

25.哪个段落告诉了读者他们的生活环境?

26.读第28段,孤独来自哪里?

27.如果你是杜小康,你如何驱赶孤独?

28.放鸭过程中,谁扮演的角色必不可少?

29.(PPT显示)如果你是杜小康,请设计一段对话为自己消解孤独。确定好说话的对象,合理地设计对话内容。(杜小康会怎么样?中间会说些什么呢?)

30.你们知道是几个人对话?与谁对话?(学生设计了“对鸭子”“大喊一声”“对倒影说”三种。)

31.这样的对话有没有达到消解孤独的效果?

32.什么东西的到来让他长大了?

33.你能找到杜小康长大的证据吗?

34.你能画出杜小康面对暴风雨的表情、动作吗?

35.(44段)这里用的词语是“累极了”,如果在以前,杜小康是“什么样了”呢?

36.天是一样的天,变的是杜小康的心情,对吗?

37.他闻到了什么?鸭子身上的气味和感觉。

38.如果把课文题目换一换,你会换成什么?

39.(PPT显示)你有在孤独中静静聆听来自内心最深处声音的时候吗?

二、对授课教师课堂提问的统计与归纳(见下页表)

各种提问方式所对应的具体问题之序号如下:

商量问:36

选择问:1、2、5、14、31、33、34、39

特殊问:3、6、7、8、9、11、12、20、27、28、29、32、35、37、38

追问:10,15~19、21~26(属于一问一答式追问,其中21~26从单个问题看属于特殊疑问句)

连环问:4、13、30(说明:连环问中多个问题只算一个总问题)

三、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建议

(一)精减课堂提问的数量

一节45分钟的课,其中还包括阅读课文、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的时间,共摘录了授课教师书面问题3个,口头问题36个。授课教师共提了39个问题,每个问题平均用时一分多钟。

一节课到底提多少个问题比较合适呢?显然,这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也不可能有固定的答案。学生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提问的数量肯定也会有不同。一定要强求得到一个固定的数量,反而是不科学的。

我通过对一些精品教案进行问题统计后发现,每课时提问的数量在5~15个之间。例如:李海林《等待戈多》[1]教学设计,7个大问题,共计15个小问题。另外,讨论清楚一个问题,至少也要3~5分钟,这样算来,一节45分钟的课,问题的数量也基本能确定了。

我认为每堂课主问题5~10个,加上辅助性问题,提问的总量控制在25个左右是比较合理的。这样,每个重点问题,也就有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如果问题过多过细,学生回答的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提问往往就是几十个。怎样才能控制提问的数量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备课时要把提问的所有问题都设计好。多数教师对主问题的设计比较认真,而对辅助问题的设计就比较随意了,而这种随意常常会大大增加问题的数量。二是把一些思考作用不大的问题换成指示性意见,直接指导学生去做。例如:本案例中第12题就可以转换成这样的指示:请画出下面段落中描写杜小康心理的句子。

(二)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无疑而问的商量问。2.选择问。3.特殊疑问。4.追问。5.连环问。这几种提问方式各有作用,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好相应的方式。下面对本堂课的提问方式及作用进行分析:

1.授课教师第36个问题是无疑而问的商量问。目的是征询学生的意见,体现了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同时,这种商量问也起到了总结归纳与巩固的作用。如果课堂上教师有需要强调的地方,又不想语气太生硬,这种问法不妨用一用。

2.选择问是一种回忆性提问,属于低级认知提问。“简单的回忆提问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而课堂上不宜过多使用选择问。选择问一般用在课堂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使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等,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材料。”[2]这堂课授课教师共用到了8次,占全部提问的20%,有过多的倾向。而第33、34的选择问无疑是不合适的,应该改为指令性任务:请你找出杜小康成长的证据,画出杜小康面对暴风雨时的表情、动作。

3.特殊问是一种因疑而问,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相关的答案。这就需要有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但授课教师这种特殊问有15个之多,可见数量过多了些。

4.追问是一种比较好的提问方式,它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这节课中一共用到了3次。第1次(10)的追问,只是追问其他的答案,不是对这个问题的深度追问,没有把问题的答案引向深入。第2次(15~19)的追问可以分成两个环节:15~17问题的答案是同一个层次的,都是指向杜小康生活的环境,第18个问题深入了一层,是说环境带给杜小康的影响,第19题再深入了一层,是分析这种影响的程度。由此看来,后面两问把学生的认识引向了深入,是本堂课较成功的追问。

而第3次(21~26)的追问只是徒有其形,几个问题问得过于随意,缺乏层次感。如果这样追问会更有层次性:大家读了在芦荡(28~33)这一部分,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他们的孤独?这种孤独与以前的孤独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是什么让他们的孤独更浓厚了呢?他们又是怎么来消解自己的孤独的呢?学生在同答完第1问后,再依次追问第2、3、4问,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追问深化思维的功能。

5.追问指向思维的深度,连环问则指向思维的广度,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授课教师用了3次连环问,分别是第4、13和30问:第4问的连问是一个特殊问加一个判断问;第13问的连问事实上只是一问,就是让学生回答哪些词语能表现杜小康的心理状态;第30问也基本如此,都没有发挥好连环问的作用。笔者认为,本文通过孤独之旅来表现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因为孤独在少年的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用连环问的方式来揭示孤独与成长的内在联系是非常合适的。在划分好段落后,可以这样开展教学:这次放鸭之旅,作者称之为孤独之旅,老师则称之为成长之旅,这两种概括有矛盾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放鸭之旅中的每一个阶段,杜小康经历了怎样的孤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是怎样战胜的?这样连问,就能揭示孤独、原因、方法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训练目标来确定提问的方式:选择问比较简单,回答的人多,显得热闹,可以在教学开始时用来热场,但它的思维含量并不高,要慎用;特殊问数量要适当,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归纳总结时不妨用商量问,这样结论不会显得太武断;追问能深化学生思维,当学生思考问题层次过浅,可用追问帮助他们想得更深入;连环问能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发现若干因素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考虑使用后两种提问。

(三)根据学生回答调整提问的内容与方式

提问的功能很多,最主要的是增进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水平。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提问的内容与方式。

请看第29个问题,它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消解孤独方法的理解程度,同时又能把教学导入下一环节——让学生学会与自己对话,战胜孤独。

三个学生分别这样回答:对鸭子说说心里话;对着天空大喊;对自己的倒影说。他们的回答说明他们没有关注到问题中的提示,即要与自我对话来消解孤独。可惜对此授课教师没有做出恰当的调整。

在接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后,教师应该这样引导:“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孤独时你试试看管不管用。这里请同学们用用老师提供的方法:与自己对话,让理性去战胜孤独。鲁滨孙漂流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时就是这样做的,很有效果。如果杜小康要通过与自己对话来说服自己,他应该怎么说呢?”

那么如何调整呢?

1.误则正之。如果学生答非所问,教师要重提问题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拨乱反正。像第29个问题,学生明显是因为没有关注到提问中的“与自己对话”这个关键词而导致答非所问,这时就要重提一下,引起学生注意,这样教师问题的导向性才能发挥作用。

2.难则辅之。教师所提问题太难,学生不会回答,教师要细化问题,增加问题的层次,让学生能“拾级而上”。例如,“与自己对话”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因为这个为难,那可以这样引导:什么叫与自己对话呢?就是自己说服自己留下来与孤独为伴,战胜孤独。杜小康会说什么呢?我要回去,离开这个孤独的鬼地方。能回去吗?有了以上三个小问题做铺垫,“与自己对话”就容易多了。授课教师在板书之外的口头辅助提问,也是起这种作用的。当然,也可以用笔者上面的方法——示例,举出鲁滨孙在孤岛上与自己对话的例子来教会学生与自己对话。

3.浅则深之。学生回答过于肤浅,要通过追问来深化学生的认识,加深他们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假设有学生这样与自己对话:能回去吗?不能。怎么办呢?那就顺其自然,得过且过吧。这也是一种自我对话,但明显过于消极。对这样的回答,可以这样调整:自我对话,是为了让自己战胜孤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生中的困难,这位同学的自我对话体现的是怎样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态度能战胜孤独吗?能让杜小康今后的人生变得更坚强更美好吗?那与自我对话时应该说什么呢?

4.乱则理之。学生回答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但条理不够清晰,教师应复述学生的主要观点并略作点评后,询问几方面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自己把内容间的关系理顺。比如:可以用商量问的形式问,你说的是……这几方面的内容吗?这几方面内容有什么联系呢?先说哪一方面,再说哪一方面比较好呢?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答得有内容,还能答得有条理,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有逻辑性。

通过此次个案研究,笔者对提问有这样的体会:一是要控制好提问的数量;二是要综合运用各种提问的形式,让提问很好地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服务;三是要关注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答案中的信息给予充分重视,并能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提问的方式与策略。这样,提问才能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教学功能。

标签:;  

语文课堂提问个案研究_小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