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学生“正常人格”及其培养策略的思考_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高师学生“正常人格”及其培养策略的思考_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关于高师学生“师范人格”及其培养策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师范论文,策略论文,高师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崇高的职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和特有的行为规范。作为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能较好地适应这一职业的特殊需要,除了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结构之外,养成“师范人格”也尤其重要。

一、“师范人格”的理论基础

人格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及其表现;不同的职业也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和模式的要求。“师范人格”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的体现。概括地说,“师范人格”是指师范生为了成为合格的教师所应具有的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修养及规范的行为方式。

就整体而言,“师范人格”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内在的合谐性。“师范人格”作为一种职业的人格模式,虽然包括许多人格因素,如强烈的责任感、顽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性以及乐群外向、兴趣广泛等等,但在诸多因素之间却都合谐统一,所以,“师范人格”应该是健康的,积极的,有效能的。第二,外在的教育性。由于“师范人格”的特殊性,当它固化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在行为之中时,就会给人以示范的作用,使行为具有了教育性。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师范人格”之身,才可能对人起到教育的作用。第三,稳定性。“师范人格”的形成要经过复杂的培养和教育的过程,它作为一种优秀的人格模式,一旦形成,就会稳定地体现在行为方式中。随着教育实践的丰富,“师范人格”会更加稳定、成熟,并逐步变为教师个人优秀的人格特质,许多对优秀教师的人格心理研究都充分表明,优秀教师大都具备比较一致的人格特质,诸如情绪稳定、富有责任感、独立性较强、自律谨严、谦虚审慎、心平气和、善于自我调控等等,教师正是以此来塑造新一代人的灵魂。

培养“师范人格”应该是高师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就目前的现实而言,更是当务之急。实际情况表明,在一些高师学生身上,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1.社会适应不良。一些学生涉世不深,知识结构尚不完备,缺乏社会经验,一方面常常感受到挫折,患得患失,另一方面却自以为对人、对社会看的很透,言行偏激、责任感差,要求他人、社会的多,自己又不肯付出。

2.过度焦虑与情绪易变。不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常常表现出迷惘和忧虑,对前途、对个人生活乃至人际关系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

3.自我中心与价值观的变异。个别学生常以自己为中心,凡事先要权衡是否对已有利,无利者,即使再有意义的事也要避开。讲实惠,图索取,价值取向功利化。

4.人格的不确定性与模糊的学习行为。一部分学生由于人格的不确定,行为缺乏主动性,常常导致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远景学习目标,学习行为模糊。

5.“师范人格”的缺陷与行为的不合谐。由于一些学生不具备“师范人格”,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表现出散漫、懒惰、野蛮、虚伪、粗俗等不检点的行为,在高师学生群体中,其行为与之严重的不合谐,而且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凡此种种,这些问题人格倘若不加以矫正,则不仅会妨碍学生学习,无法胜任未来的教师职业,即使是从事其他职业,以此问题人格去支配行为也将出现重重障碍,甚至无法适应社会。所以,加强“师范人格”的培养,矫正问题人格,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二、“师范人格”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师教育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结构的构建都有多年形成的一整套方案来分步实施,然而,“师范人格”的培养却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而且,在具体的教育当中,又常常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师范人格”的培养还只限制于理想之中。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制约着“师范人格”的培养工作。

1.育人观念的僵化和片面,导致高师教育忽视“师范人格”的培养。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对培养人的规格要求往往只是政治思想和专业知识要达到何种程度。于是所有的工作都是以此为中心,似乎只对学生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加强了德育工作,教会了专业知识,学生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能胜任这一工作。其实这是对师范教育的一种片面而僵化的理解。高师教育之所以有别于其它高等教育,即在于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教育理论与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师范人格”,要使学生养成教育行为,学会为人师表。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而仅仅以思想政治教育来替代“师范人格”教育,那么,高师教育就无法培养出合格教师。在有些理论中还认为,不能指望高师教育来培养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这种理论观点也是不足取的,必须指出,高师教育应该以培养合格的教师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当具有合格教师素质的高师学生经过校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的造就,应该成为优秀的教师。高师教育仅仅完成了“半成品”教师的培养任务,而将另一半推向教育实际去造就,那么,高师教育就无异于普通高等教育,就失去了高师教育的特殊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重要职能。所以,要从根本上把育人观念转向培养合格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师范人格”方面上来,按照合格教师的人格模式来塑造高师学生的人格及行为方式。

2.教育的不适当性,导致”师范人格”培养陷入误区。高师教育目前存在着的不适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育内容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选择那些带有非常抽象的理想主义观点或空洞的大道理作为教育内容,试图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鼓动、激起学生的共鸣。实际上,当代的大学生比较普遍地具有现实性和功利性的心理,以空泛的教育内容或观点很难激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其二是教育方法枯燥单调、缺乏影响力。我们有许多教育活动几乎都是将学生牢牢地控制在教室内,由教师一个人生硬地向学生灌输某种政治观点或教师职业光荣的口号。其实,“师范人格”的养成绝非只是单靠开设若干学时的理论课或一味的说教所能实现的,还必须同时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强化人格修养,强化师表训练,让学生实际感受到师范生的责任,真正懂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涵义。不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只能使“师范人格”的培养陷入误区,甚至连正常的政治思想教育都难有成效。

3.社会大环境的复杂性,导致“师范人格”培养陷入困境。社会的变革,使社会大环境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大潮荡涤着人们头脑中的许多的传统观念,人们开始以新的视角审视人生,以新的价值观念衡量一切。“安贫乐道”、“无私奉献”等价值取向已受到极大的冲击。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高师学生,在这样的冲击下,必然面临着“无私奉献”与“追求功利”、“从师乐教”与“讲实惠、图索取”的价值抉择,特别是社会分配不公,一些腐败丑陋的现象,教师待遇不高的现实,更使高师学生不安于学,不甘从教。在个别学生身上已明显地反映着社会中的不良观念和错误的价值取向,不仅不具有“师范人格”,甚至连普通大学生应有的行为规范都不具备。社会大环境的复杂性给高师教育在对学生“师范人格”的培养方面提出了新课题,若不很好地加以解决,高师院校就很难培养出合格教师,而且还将导致整个教育上的恶性循环。

4.校风建设不到位,导致“师范人格”培养的不协调。校风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法纪建设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风貌建设。校园建设应该是一个学校常抓不懈的主要工作之一,尤其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校风建设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师范人格”的培养。实践表明,“师范人格”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一个师范院校必须全方位的以整体的师范意识去激励全体师生。校风建设就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校风建设的四个方面密切相联,从整体上体现着对学生的行为社会化、人格师范化及思想政治化的重要功能。但是,如果我们忽视校风建设,校园脏乱不整、舆论导向偏颇、规章制度不严明、教师及管理人员不注意修养个人行为,那么,我们一切教育上的努力就无异于自欺欺人,我们对学生的“师范人格”培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加强校风建设,陶冶师范学生的情操,才能促使高师教育协调起来,才能从客观上确保高师学生“师范人格”的合谐发展。

三、“师范人格”的培养策略

为了加强对高师学生“师范人格”的培养,除了在高师教育的指导思想上真正重视,并改变过去僵化而片面的观念之外,我们还应该在分析了“师范人格”培养的现实问题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教育上的对策。

1.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专业课程和政治课程设置之外,德育课程和教育理论课程应该密切结合“师范人格”的教育及行为修养来设置和改革教学内容。特别是教育理论课程不能仅仅讲授一般的教学理论、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心理学的一般知识,教育理论是最直接培养学生“师范人格”的重要课程。我们还应在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出要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以及着重实际等“师范人格”。大学生不能总是过着宁静的校园生活,他们应该开扩眼界,了解社会。但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应同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师范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更多地深入了解教育实际,不仅要考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变化,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应积极投身于实际的教育活动之中。经过这样锻炼,学生就会深感做为一名教师身上担子的重量和责任的重大。进而激发起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增加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献身精神。同时,还应该把教育见习的时间大大增加并且分散开来,贯穿于整个教育之中。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熟悉下级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各个教学环节以及教育对象的年龄、知识结构的特点等。

2.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加强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学生经常进行自我教育是加速“师范人格”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途径。他们可以从自我分析、自我总结中,以及别人的评价中获得自己人格发展的资料,按照社会的要求、职业的需要和教育目标,确立个人发展方向,制定自我教育计划,以顽强的意志努力达到自我实现。在自我教育中,学生应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自觉按照优秀教师的人格特点发展自己的“师范人格”。特别应该指出,要把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作为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当然,这要把自我教育同外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完成。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师范学生能否在就读期间初步具备优秀教师在许多人格特质上的差异(如情绪稳定性、紧张性、兴奋性、敏感性等)主要在于能否很好地自我调控心理活动。优秀教师常常能够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内心平衡、信赖随和、理智审慎。师范学生则因年龄和经历的制约,常受情绪的影响,使内心充满矛盾冲突。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不管在何种环境,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始终保持内心平衡,理智而现实地处理一切。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提倡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与自我监督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和发展自我调控能力。

3.加强校风建设,陶冶学生情操。教师要为人师表,他自己必须首先要自律谨严、有着良好的生活作风。在师范教育中,首先要把纪律教育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作为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从微小事情抓起,一切都要严格管理。比如一些学生散散漫漫、衣着不整、起居不定、不分场合怪声怪调、上课迟到乃至随意旷课,诸如此类,都反映出教育上的疏漏,纪律不严。所以,必须将各个教育环节协调起来,切实地、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实施必要的纪律处罚。同时还应该在学生中间形成强大的舆论环境,使生活作风较差的学生经常受到舆论的遣责。这就可以做到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相互监督、对照检查,直到形成良好风气。我们还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使之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民主作风。许多研究表明,具有民主作风的教师所领导的班集体,充满着欢乐轻松、合作的气氛,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潜能的发挥和事业上的成功充满信心,其教学效果往往最佳。虽然教师的这种民主作风是在长期工作中逐步形成的,但对高师学生进行培养也是可能的。应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使学生自觉地关心班级,共同管理班级,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予班级日常工作的主持,为全体同学服务,以民主的工作作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这样的集体中,每个成员都是相互平等的,大家相互尊重和谅解,互相关心和帮助,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有了这种集体环境和舆论的影响,任何不和谐心理和行为都必然受到批评和纠正。这样经过几年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民主作风就会初步形成。

4.强化教师的“师范作用”,增强教师行为的影响力,使学生受到师范人格的现实影响。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而培养教师的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许多良好的人格特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在课堂上下的言谈举止,有的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可直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些教师在学生面前很随便、不拘小节;也有的教师显得比较高傲,令人望而生畏;还有的教师总爱在学生面前发牢骚,泄露不满情绪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留下了不良影响。所以作为高师院校的教师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所做的一切。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时刻铭记,在学生面前,教师一言一行都富有教育意义。必须经常加强自我修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增强对社会和学生的责任感,保持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好作风。特别要培养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敬业精神。如果连培养教师的教师都不能热爱自己的事业,都没有为此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那就不可能很好地为这个光荣的事业培养人才。所以,每个教师应该先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特质,发扬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倘能如此,我们所做的一切教育上的努力,就会获得极大成功。

标签:;  ;  ;  

高师学生“正常人格”及其培养策略的思考_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