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全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第一中学 545400
摘 要: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位初中数学教师梦寐以求的,但如何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打造课堂效果,那可真是众说纷纭。作者认为:应当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个主要的途径,然后注重理念和方式的前瞻性、科学性,那么高效的教学便近在咫尺!
关键词:初中数学 “双主——互动,探究——发现” 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整体提升教学水准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那可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认为:每个教师都应优化教学方法,不仅要以科学化的理论指导教学,还要讲究沟通的技巧,毕竟课堂并非是教师的一枝独秀,而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因此,要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一、数学应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实现大纲和现实生活的有效衔接,紧密联系初中生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借助一些触手可及的实例,有效降低学生对数学的距离感,同时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增强学习积极性。(2)初中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公理都是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立足于实际,利用形象化手段,不断加深理解,让学生感到数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在身边,增强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目的地穿插一些有关的生活小例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被普遍应用,数学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缺乏感性知识,时常出现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强化数学的联系性和实践能力。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绎
课堂教学是大力推动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效利用短短的45分钟强化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的学习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硕果累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习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首推教学的媒介。传统教学中黑板被广泛运用,黑板的优点毋庸置疑,但缺点依旧不容小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如火如荼的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课堂,把声音、图像、静态和动态有效衔接,给当前课堂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优越性正在逐步展现,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杆之一。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演绎离不开恰如其分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提升学习的趣味性,而且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恰当运用多媒体,应注重数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忌讳随切任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切入。营造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氛围,将乏味的数学知识注入趣味化的意境,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声像结合和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和谐的氛围,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要。
2.强化感知,突破疑难时切入。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促使学生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3.模拟操作,深化理解时切入。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加深理解,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三、“双主——互动,探究——发现”模式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和深入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逐步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注重自我发现、自我分析和自我解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双主——互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便应时而出。
“双主——互动,探究——发现”是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植入相关的问题,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运用调查、操作、交流等等手段,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模式中,“教师”统筹兼顾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主要目标是创设问题、参与活动、总结经验和实施评价。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建立在教师精巧设计之上,因此,在上课前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教师应该积极领悟教材的精髓,结合学生独特的认知习惯和基础水平,提供丰富和互动性强的设计,以便引领整个教学过程迈向持续化、深入化和健康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凸显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学生”是各个教学环节的核心所在,其任务目标为:通过思考、辩论、合作和反思获得主动发展的能力, 通过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掌握方法、获得体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交往中提高合作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言而总之,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只是引玉之砖,需要灵活运用。
论文作者:李凤全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高效论文; 教师论文; 互动论文; 课堂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