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美学的主体属性_文艺美学论文

论文学美学的主体属性_文艺美学论文

论文艺美学应有的学科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学科论文,属性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8]12-0020-04

正如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出现都必定会遇到质疑的声音一样,文艺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形成以来,就不断有关于其学科定位的各种不同意见出现。在2001年5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次名为“文艺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文艺美学只是一个研究视角、研究方向,它能成为一个三级学科或四级学科,这就是它的位置。而它作为一个学科,我觉得还缺少很多具体的因素。”①类似的意见还有一些,但这些观点针对的主要是文艺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不成熟,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据此否认文艺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则有因噎废食之嫌。二十几年来的研究实践表明,文艺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我们需要通过认真的研究,严密的推理来说明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属性,这一问题搞清楚了,关于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属性的几种不同意见

关于文艺美学的学科属性问题,学术界探讨的已经很多了,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中介说

这种观点认为:“美学是一个学科系统,是各分支学科辩证发展的一个学科体系。它的逻辑形态是哲学美学、文艺美学、艺术部门美学;它的历史形态是美学史。这两种形态互相结合,一个是逻辑凝缩了历史,一个是历史展示了逻辑。文艺美学作为逻辑形态,是哲学美学和艺术部门美学的一个中介,它处在哲学美学逻辑发展的终点和艺术部门美学逻辑发展的起点之间,或者说文艺美学以哲学美学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而它的逻辑终点又为艺术部门美学规定了逻辑起点。”②这种观点显然是在美学的整体框架内来理解文艺美学的学科属性的,因而将之看作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其逻辑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中,文艺美学是作为哲学美学和艺术部门美学的中介学科存在的。这一看法不无道理,应该说,它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文艺美学与美学之间的关系;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这一看法其实是更多地注意到了文艺美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实际上,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文艺美学已经不是纯粹的美学,而具有了另外一些不能为美学所容纳的特点,唯其如此,文艺美学才具有了独特的价值,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就这一点来说,将文艺美学视为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部分说

这种观点从文艺活动与一般审美活动之间的差别入手,认为:“艺术活动离不开审美活动。但艺术活动又自成系统,从文学艺术家体验生活,到艺术创作,再到艺术为人所接受,均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这种艺术活动的审美特质和审美规律,应该获得系统的研究。为了和其他美学相区别,我把这称之为文艺美学”。③这种观点看似强调了文艺美学与美学的区别,实则认为文艺美学实际上就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美学中专门研究文艺的那一部分。与“中介说”不同,这一观点显然认为,文艺美学是诸部门艺术美学的统称,各部门艺术美学合在一起构成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共名之曰“文艺美学”。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此说与“中介说”同样过多地注意到了文艺美学与美学的共性,而都忽视了文艺美学自身的独特之处,因而也就在实质上取消了文艺美学的独立性。且不说被称作“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之所以创立美学这一学科,其目的就在于将对文艺活动的研究从一般的文化研究中独立出来;④美学史上将艺术现象视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家实在多得不胜枚举,比如谢林、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学大家都持有类似观点。依照上述“部分说”的观点,文艺美学的创始至少可以从黑格尔时代,甚至可以从鲍姆嘉通时代算起了,而这显然是一个极为荒谬的推论。因而,这一说法看似强调了文艺美学与美学的差异,实则依然是将文艺美学视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如此一来也就抹杀了文艺美学应有的学科独立性,在实际上否认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可能性。

(三)交叉说

这一种观点认为:“在文艺现象的阐释中,有纯美学的研究,也有专注于文艺理论的研究,同时出于实践的需要,也出现了一种既非纯粹的美学理论研究、也非纯粹的文学理论研究,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这就是文艺美学。”⑤这种观点从否定的角度谈了文艺美学应有的学科属性,认为文艺美学既非纯粹的美学理论研究,也非纯粹的文学理论研究;但从另一方面说,也可以认为,在这种观点看来,文艺美学既有美学研究的特征,也有文学理论研究的特点,因而才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兴学科领域。从这一点看,这种观点显然是认为文艺美学是一种同时具有美学和文艺理论两种学科特征的交叉学科的,但文艺美学所具有的是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哪些特征呢?这些特征又是以何种方式共处于文艺美学这一新兴学科之中的呢?此说又语焉不详。

那么,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文艺美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学科属性呢?在笔者看来,文艺美学是在新时期以来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的确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或者文艺学所能包纳得了的,因而任何一种试图在传统的文艺学或者美学的疆域内来理解文艺美学的方式都是不能成立的,其结果不是无法真正解释文艺美学之所以是文艺美学的真实原因,就是在实际上取消了文艺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独立性。就这一点来说,上述“中介说”和“部分说”显然都存在先天不足,不足以给文艺美学的学科属性以真正有益的解释。但这并不是说,文艺美学与传统的美学和文艺学毫无关系,从文艺美学自身发展的历史看,它显然是在两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同时具有传统的美学和文艺学的某些特征。就这一点来说,上述交叉说似乎接触到了关于文艺美学独具特征的某些方面,惜乎相关学者在关于这一问题上的表述过于笼统,未能对之加以更加明确的说明。不仅如此,“交叉”说之所以还只是一种并不成熟的观点,关键还在于其在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上语焉不详:在文艺美学中,传统的美学与文艺学究竟是如何交叉的呢?是相互混杂、叠合,还是互相融合?借用化学的观点,传统的美学与文艺学在新兴的文艺美学中究竟是呈现为一种化合的状态还是呈现为一种混合的状态呢?笔者以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文艺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应有属性

通过对以上诸种意见的分析,笔者以为,对于文艺美学学科属性的理解,既不能囿于传统的美学或者文艺学,将文艺美学简单视为美学或者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当然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美学或者文艺学,将文艺美学视为一门毫无理论渊源、凭空产生的新学科。对于文艺美学这样一门在传统美学与文艺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我们需要用一种相对全面、深入、辩证的眼光来理解其不同于其他相邻学科的学科属性。

从相通的一面讲,相对于传统的美学或者文艺学,文艺美学并没有什么区别于它们的独特研究对象,文学艺术现象是它们共同关注的对象。⑥

在学科分化尚不明显的年代,曾有人提出确定一门新学科的依据是看它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⑦时移事易,现代学科的分化愈来愈细,如今一种对象常常有不止一门学科在研究它,任何一个不同的理论视角,一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可能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文艺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的出现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成为可能的。尽管从研究对象看,文艺美学与文艺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与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但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使文艺美学与传统的美学和文艺理论有了质的不同,从而标志着一个新的学科门类的诞生。

如前所说,这种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文艺美学是凭空产生的,它依然与传统的美学和文艺理论有些深刻的内在联系,某种意义上,文艺美学正是结合了传统的美学和文艺学的特点,形成了一种融传统美学研究与文艺学研究为一体的新的学科。融合,意味着两种不同成分之间的同化,当然也意味着每一种成分相对于自身的异化,仍然借用化学的概念,这种融合是一种化合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混合过程。在融合后产生的新质中,两种成分已经难辨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就是说,在文艺美学中,美学的成分已不再是单纯的美学研究,而是具有文艺理论特征的美学,也可以叫做文艺学的美学;文艺理论的成分也不再是单纯的文艺理论研究,而是具有了美学特征的新的文艺理论,也可以称之为美学的文艺学。唯其如此,文艺美学才能形成一种既有别于传统的美学研究,也不同于传统的文艺理论研究的新学科,真正实现美学和文艺学两种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的无间融合。

显然,这种“融合”说并不同于前面所引述的那种“交叉”说。“交叉”,并不必然意味着两种不同质的化合,也可能仅仅是两种不同质的混合而已。而“融合”则必然意味着两种不同质的化合,而化合之后产生的新质则是一种新的、不同于任何一种其所来源的旧质的新事物。文艺美学之于传统的美学和文艺学也正如此,既与其所来源的两门旧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不能为任何一门旧学科所包纳的新的特征,正是这新的特征,使文艺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最终成为了可能。

三、文艺美学不同于传统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学科的独特性

如前所说,文艺美学与传统的美学和文艺理论最主要的差异并不在于他们的研究对象有什么不同,笼统地讲,可以认为它们都是以文学艺术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的;是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最终使文艺美学与传统的美学和文艺理论有了质的不同,从而标志着一个新的学科门类的诞生。具体地讲,文艺美学与美学的不同,主要就在于研究方法的拓展,文艺美学借鉴了文艺理论关注现实、讲求实证的研究方法,使理论界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研究摆脱了传统美学过于关注对形而上问题的探讨、注重对逻辑思辨方法的运用的特点,从而使关于文学艺术现象的研究变得更加贴近文艺实践;而文艺美学与传统文艺理论的差异,主要就在于研究视角的拓展,使理论界对文学艺术现象的研究从侧重文艺现象的社会背景等“外部因素”转而关注文艺现象的审美特质等“内部因素”,从而使关于文艺现象的研究变得更为精微细致。⑧

传统美学学科从一开始就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被称作“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最初创立美学这一学科,其动因就是不满于传统哲学只研究逻辑学和伦理学,于是提出建立一门“感性学Aesthetics”来填补其缺憾。因而,自鲍姆嘉通时代起,哲学研究就是美学这门学科最重要的研究方式。从研究对象看,同样自鲍姆嘉通时代开始,艺术现象就是传统美学极为关注的一个领域,甚至我们还可以列出自谢林、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直到当代美国学者布洛克等一系列主张美学就是艺术哲学的美学家名单来,然而,这些美学家所关心的并非是艺术实践活动本身,他们所热衷的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的等一些极为抽象的哲理问题。这也就是说,在这些关于艺术现象的美学研究中,哲学问题依然是美学家关注的焦点,因而哲学方法也一直是他们进行美学研究所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

我国自1949年建国之初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学家受到前苏联学术界的影响,所关注的也是诸如美的本质之类抽象的哲学问题,其间形成的以蔡仪、吕荧、朱光潜、李泽厚等先生为代表的所谓“美学四大家”,其主要分歧即是对于美的本质之认识的差异。在关于美的本质的抽象思辨中,哲学研究的方法当然也成为了那一时期美学研究所运用的主要方法。这样的美学研究自然离文艺现象十分遥远,美学不“美”成为新时期之初学术界的一个共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既秉承传统美学关注审美之特征,亦热心文艺实践研究的新学科,文艺美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相对于美学学科,文艺理论的历史更为源远流长,在二十世纪之前数千年的时间里,无论中西方,对于文学艺术的研究大都是围绕文艺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被“英美新批评”派学者称之为“外部因素”的那些方面进行的。这一情况在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文艺理论界有所改变,以文艺作品的内部结构、存在方式等所谓“内部因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各种新潮文艺理论不断涌现,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在西方社会,文艺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由外而内的转变。当然,由于这些研究主要是在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等注重作品形式的文艺思潮影响下出现的,因而西方社会出现的这种向内转的研究趋向,主要是针对文艺作品的形式方面的因素进行的。

在我国,情形则有所不同。近代以来,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伴随着大规模西学东渐而涌入我国国门的各种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并没有产生同样的影响,那些与社会救亡、民族命运关系密切的理论逐渐成为了时代思潮的首选,而那些相对远离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论则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1949年建国前如此,此后一边倒的接受前苏联的文化影响后也没有改变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注重文艺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所谓外部因素的研究始终是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主流。

新时期之初,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因为不满于文革中盛行的“阶级论”、“工具论”等政治说教,文艺理论界在拨乱反正的社会背景中开始强调文学艺术活动的审美功能,文艺活动的审美特性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文学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既能够秉承传统文艺理论关注文艺实践之特征,亦注重研究文学艺术现象之审美特征的新学科,文艺美学的诞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综上所述,新时期以来诞生于我国文艺研究领域的文艺美学,继承了传统美学关注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的特点,而较少使用其抽象思辨的研究方法;接受传统文艺理论注重文艺实践活动的特点,而较少关注文学艺术活动审美属性之外特征的研究。由此可见,新时期以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出现的文艺美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美学或文艺学,而是包含着美学内容的文艺学或者包含着文艺学内容的美学,是文艺学和美学的融合,也可以说是文艺学的美学或者美学的文艺学。

二十几年来的研究实践证明,这种兼有文艺学和美学两种传统学科特征的新的研究视角,可以使我们在对传统的文艺学和美学的辩证综合中,在一个更广阔的理论视野中,更为全面地把握本来就存在诸多相互交织之处的文艺学和美学的诸多研究领域。

注释:

①董学文:《对文艺美学的质疑》,《文艺美学研究》(第一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04-305页。

②周来祥:《我对文艺美学的研究与理解》,《中外文化与文论》(9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5-76页。

③胡经之:《超越古典:文艺美学新方向》,《文艺研究》2000年第一期。

④鲍姆嘉通的《美学》主要是以诗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这与他本人的爱好有关。但他声明,“美学”所研究的规律可以应用于一切艺术“对于各种艺术有如北斗星”,这说明,在鲍姆嘉通看来,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涉及一切艺术,具体到某一个美学家,则可以有所侧重。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00页。

⑤钱中文:《文艺美学——文艺科学新的生长点》,《文艺美学研究》(第一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⑥文艺学,或称文艺理论,与文艺美学同以文学艺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至于美学,则需要一些说明。从美学史上看,绝大多数美学家都会把文学艺术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中有许多人,比如谢林、黑德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还明确表示,他们的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的;但也确有许多人逐渐将美学的研究对象扩展到了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领域,使美学的研究对象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围,这一点在许多现代美学家比如克罗齐、海德格尔、萨特,以至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李泽厚等人那里尤为明显。在这一点上,出于尊重历史的考虑,我们必须承认美学的研究范围是要大于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的。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不管在哪位美学家那里,文学艺术现象都是他们非常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

⑦比如,法国学者埃米尔·迪尔凯姆就曾说过,一门学科“之所以能成为特别的学科,是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其他学科所不研究的”。参见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20页。

⑧文艺研究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的说法始自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韦勒克和沃伦,在他们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他们对于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进行了专门的分析。依韦勒克和沃伦的说法,“外部因素”指的是文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内容,而“内部因素”指的则是文艺作品本身,主要是指作品的存在方式、构成方式等内容。参见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标签:;  ;  ;  ;  ;  ;  

论文学美学的主体属性_文艺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