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区域,蛇喜潮湿,故多栖息于灌木丛或竹林中,多于夏季、秋季进行活动。我国蛇类较多,其中50多种为毒蛇,咬伤多见于四肢,一旦被蛇咬伤需及时进行处理,避免毒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从而引起中毒反应,危及患者生命。既往蛇咬伤多见于农民及野外工作者,随着近年我国经济、生活的改善,部分居民对野外探险工作情有独钟,故现阶段野外探险者、农民、野外工作者为蛇咬伤高发人群。为提高我国居民急救意识,降低蛇咬伤后并发症发生率,需及早进行护理预防,既可为临床急救提供时间,又可降低死亡率,现就具体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汇总如下。
1.是否为毒蛇咬伤
临床在对咬伤患者处理中,首先需明确伤口为什么所致,是否为毒蛇咬伤,那种毒蛇咬伤。医师需根据牙齿痕迹、全身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一般毒蛇咬伤,患者伤口组织多留有3-4颗毒牙痕迹,且伤口周边组织呈疼痛、肿胀、麻木感,局部组织伴有瘀斑、水泡,常规蛇咬伤局部无明确症状,仅仅伴有两排牙痕。
2.蛇咬伤临床表现
蛇咬伤后患者伤口局部组织出现麻木、感觉丧失,基于个体差异部分患者还伴有轻微瘙痒现象。咬伤后伤口周围出现轻微红肿,30分钟左右患者自感头昏、嗜睡、恶心、乏力、呕吐等症状,随着时间延长出现吞咽困难、失语、眼睑下垂、复视等现象,最后伴随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缺氧、发绀、全身瘫痪等。若蛇咬伤后未及时进行有效处理,毒素随血液进入呼吸、循环系统,便可加速病情发展,增加临床死亡率,加之神经对毒素吸收速度较快。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导致蛇咬伤后未引起重视,蛇咬伤后24-48h为危险期,若此阶段得到积极、有效治疗、护理,临床症状便会出现好转,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急救护理
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的观察,确保病室通风、干燥,指导其进行相关检查,护理人员迅速为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常规补液。让患肢呈自然下垂,使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对伤口进行冲洗,采取“十”、“米”型切开伤口,对其毒素进行挤压、冲洗,处理完毕后涂抹碘伏。必要时可使用胰蛋白酶+利多卡因对创面进行局部封堵,有效防止毒素蔓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咬伤处理
对伤口组织内毒蛇残牙进行清理,常规注射破伤风或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减轻局部炎症反应,若患者无尿、少尿,护理人员需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利尿剂,促进毒素排出。抗毒血清虽可治疗蛇咬伤,但其临床使用有一定局限性。其一,蛇咬伤后2h内使用效果最佳;其二,抗毒血清虽特异性强,但其种类有效,无法适用于各种毒蛇咬伤;其三,机体患者个体差异,抗毒血清使用后极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其四,抗毒血清价格较高。
5.病情观察
临床将蛇毒分为神经性毒、血液毒、混合毒,神经毒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肌肉组织,血液毒多作用于细胞、血管及组织,混合毒则对神经、肌肉、细胞、血管均有损伤,极易诱发溶血、休克、心衰等症状,危及患者生命。故此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其意识、体温、呼吸、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对创伤皮肤颜色、温度及肿胀范围、尿量的评估,并准确记录其24h液体进出量,以评估其毒素排出情况及肾功能受损情况。
6.用药指导
蛇咬伤后可行口服和外用同时进行治疗。口服:指导患者口服季德胜蛇药(国药准字:Z32020048;企业:精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4g),首次使用20片,其后每6h使用10片,若患者年龄较小,可遵医嘱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外用方法:将季德胜蛇药碾碎成末状,与酒混合后外敷于创面周围,在涂抹中需注意避开伤口、切口,且涂抹厚度以不见肤色为宜,3次/天,直至患者伤口周边组织肿胀完全缓解。
7.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对处理创面过程中,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其各措施实施目的及临床及有效处理方法,以缓解其恐惧情绪,还可向患者讲述本院治疗成功案例,以提高其对医务人员信任程度。
8.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进食高热量、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低盐、低蛋白饮食,且禁止食用辛辣食物,与此同时需加强对水钠摄入量的控制,避免出现组织腹胀现象。
9.健康训练
患者入院后早期叮嘱其绝对卧床休息,待切口引流、处理后24-72h可抬高患肢,待病情稳定后陪伴、协助其进行适量活动,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上肢损伤患者可进行关节屈伸、内旋、外展训练,下肢损伤患者可进行下蹲、膝关节内转、外旋运动。
10.健康教育
告知其日常生活、户外运动中相关注意事项、蛇类活动规律及有效预防、处理方法。
综上,对蛇咬伤患者进行科学、合理、有效针对性护理价值显著。
论文作者:巫明丽
论文发表刊物:《生活与健康》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蛇咬伤论文; 患者论文; 咬伤论文; 毒蛇论文; 抗毒血清论文; 伤口论文; 毒素论文; 《生活与健康》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