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药合用治疗泌尿系结石30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念文[1](2021)在《补肾通淋汤治疗输尿管结石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及人们不均衡的饮食,输尿管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结石不仅可以引起腰部疼痛、血尿、感染发热、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若结石嵌顿时间过长,会导致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液,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目前临床上诊断输尿管结石主要是依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辅助检查(超声波检查、尿路X线平片(KUB)、静脉尿路造影(IVU)、CT扫描、磁共振水成像(MRU)等)。治疗措施主要根据结石位置、大小及是否伴有感染等而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如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溶石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ESWL)、输尿管镜(URL)、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开放及腹腔镜手术等。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90%以上输尿管结石来源于肾结石,是由肾内形成掉入输尿管,结石嵌顿在输尿管引起的腰痛等症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中医学对于输尿管认识相对模糊,基于现代临床知识,导师根据输尿管的解剖位置、功能等可将其归于中医学上“肾”的范畴。输尿管主要的功能是将在肾脏产生的尿液传送到膀胱,属于“肾者主水”理论的一部分。肾气的温煦与推动功能是体内水液正常代谢的基础,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由于输尿管属“肾脏”,补益肾气不仅可以增强肾的气化功能其表现为促进输尿管蠕动频率,同时亦利于机体尿液的代谢,从而促进结石的下排。因此治疗上要着力于补益肾气,增强输尿管蠕动,促进尿液代谢,以利于结石的下行和排出。前期临床疗效观察发现,补肾通淋汤联合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相对单纯ESWL治疗,可显着改善患者腰痛、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临床症状,且排石时间明显缩短,碎石次数显着减少。对于直径较小未达到手术标准的输尿管结石,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实验研究是根据临床上补肾通淋汤治疗输尿管结石有效而提出的,探讨补肾通淋汤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作用机理。目的通过观察补肾通淋汤对大鼠输尿管蠕动电位频率、蠕动电位幅度及对大鼠尿量的影响,探讨补肾通淋汤治疗输尿管结石作用机理,为治疗输尿管结石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补肾通淋颗粒(熟地15g、山萸肉10g、泽泻12g、茯苓15g、党参15g、牛膝12g、猪苓12g、山药15g、广金钱草30g、炙黄芪 30g、陈皮 12g、牡丹皮 12g)浓缩液 10g/(kg.d)、20g/(kg.d)、30g/(kg.d)灌胃,对照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保持四组灌胃液体量相同,1天1次,连续7天。用代谢笼收集大鼠第6天的24h尿量,第7天使用生理记录仪测量四组大鼠服药后的输尿管蠕动电位频率及蠕动电位幅度,并收集尿量。结果1.高剂量组动作电位频率明显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剂量增高,动作电位频率增大且存在显着差异。2.高剂量组动作电位幅度明显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剂量增高,动作电位幅度升高且存在显着差异。3.高剂量组服药后第6天24h尿量明显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高剂量组第7天服药后90min内尿量明显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剂量增高,90min内尿量增多且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补肾通淋汤可以增强大鼠输尿管蠕动强度。2.补肾通淋汤可以促进大鼠的尿液的代谢,增加尿量的产生。3.补肾通淋汤治疗输尿管结石机制可能与增强输尿管蠕动强度及增加尿量相关。
张明强,秦国政,王定国,蔡阳恺,陈曙辉,林煦垚,郭太品[2](2019)在《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用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发表在国内的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以总结规律指导临床和科研。方法制定统一的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和检索策略,在CNKI、VIP、CBM、万方数据库中采用专业检索,利用Excel建立泌尿系结石针灸处方的主穴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建立泌尿系结石针灸处方的主穴数据库,在Window操作平台采用Weka3.8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RCT文献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为肾俞,频率最高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中背俞穴使用占优势,以综合疗法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主穴相关性最高的是关元-三阴交-肾俞。结论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主穴选穴规律是关元-三阴交-肾俞,可为针灸治疗该病诊疗思路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张明强,秦国政,王定国,蔡阳恺,陈曙辉,林煦垚,郭太品[3](2018)在《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发表在国内的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以总结规律指导临床和科研。方法制定统一的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和检索策略,数据库包括:CNKI (1979.1.1-2017.9.28),VIP (1990-2017)CBM(1990-2017),万方数据库(1989-2017)。对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RCT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截止2017年9月,共13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布于全国多个省市,分别刊载于79种期刊,综合疗法是常用治法,但基金资助文献、大样本研究比例偏小,无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肾俞、三阴交、足三里、膀胱俞、中极、关元等为常用穴位。结论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日益受到重视,且以综合疗法为主。但相关部门重视力度不够,样本量偏小,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需提高重视力度,多采用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及规范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
孙艳华,葛晓东,施勇,刘正建,张国良,朱勇[4](2017)在《中医药干预泌尿系结石临床治疗的研究近况》文中研究表明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发病率高,目前中医药参与治疗是国内治疗泌尿系结石较为常见的方法。本文从中药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针药联合疗法、中药联合腔镜疗法、中西药联合疗法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为泌尿系结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文献参考。
曾子芸[5](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徐冬英[6](2004)在《中西药配伍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中药和西药的配伍和临床应用。 方法 通过文献调查收集 ,整理中药和西药的配伍应用知识。 结果 中药和西药的配伍应用相当普遍 ,有的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导致药源性疾病 ,有的能提高疗效。 结论 明确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区别和了解中西药的化学成分及相互作用机理是合理配伍中西药以提高临床疗效的前提
李森华,曾春晖,杨柯[7](2019)在《泌尿系统结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泌尿系统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科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复发率居高不下,是泌尿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针对中医药、西医手术和中西药联合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付森浩[8](2019)在《改良排石总攻疗法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改良排石总攻疗法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相关检查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68例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患者按随机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改良排石总攻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中成药复方石淋通胶囊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总疗程共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结石排出率、排出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等。结果:1.入组68例患者,8例予剔除实验,60例纳入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最大结石直径、中医证后积分及尿红细胞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86.67%,对照组73.33%,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3.治疗后两组结石排出率对比,治疗组80.00%,对照组53.33%,治疗组的排石率高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4.治疗后两组结石排出时间对比,治疗组8.23±2.373,对照组10.07±2.273,治疗组的排出时间短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5)。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0<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6.治疗后两组尿红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尿红细胞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排石总攻疗法能提高总有效率、结石排出率及缩短排石时间;本疗法可以改善输尿管下段结石主要症状及阳性体征,包括腰痛、血尿、尿急、尿痛、排尿异常及恶心呕吐等,其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且治疗组在改善血尿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临床应用中较为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任恩华[9](2019)在《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客观的对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输尿管结石提供一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按随机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口服三金通瘀排石颗粒治疗,并配合每天针刺治疗一次,对照组口服三金通瘀排石颗粒,均治疗2周。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肾积水缓解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症状缓解、尿白细胞、尿红细胞(隐血)等,评价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是90.32%,对照组的有效率是71.86%,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效(P=0.007<0.01);治疗组的结石排出率是80.64%,对照组的结石排出率是46.88%,结石排出率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08<0.01);结石排出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6<0.01)。2.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00<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12<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对照组常见症状均明显减轻(所有P=0.000<0.01);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症状减缓更加显着(所有P<0.05)。3.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尿常规中白细胞数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相与对照组相比尿常规中白细胞数无差异性(P=0.304>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尿中红细胞(隐血)均较前有明显下降(P=0.000<0.01),且治疗后治疗组尿中红细胞(隐血)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04<0.01)。4.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肾积水程度均较明显下降(P=0.000<0.01),治疗后治疗组肾积水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6<0.01);治疗组和对照组肾功指标(BUN、Scr)均低于治疗前(P=0.00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肾功指标(BUN、Scr)相比无明显变化(P=0.084>0.05、P=0.281>0.05)。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未见异常变化,治疗中两组患者也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可有效促进结石的下行或排出,缩短结石排出时间、缓解临床症状、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结石排出率及有效率;临床应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能为临床提供一些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施绍龙[10](2018)在《益气排石汤合穴位贴敷治疗肾气虚型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和研究益气排石汤配合穴位贴敷对证治疗肾气虚型尿路结石患者结石排出率的影响及是否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探讨益气排石汤配合穴位贴敷对肾气虚型尿路结石治疗的影响机制,为穴位贴敷治疗尿路结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8例肾气虚型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4例,考虑排除和剔除标准,最终共收集对照组30例,试验组32例,采用双盲法,对照组予益气排石汤加安慰剂治疗,试验组予益气排石汤加穴位贴敷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检验、治愈率、有效率等指标。结果:1.68例患者,排除2例,剔除4例,62例纳入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结石位置、最大结石直径等一般资料及中医证候积分、尿红细胞、尿白细胞等指标方面,经相关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对照组70.00%,试验组90.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对照组66.67%,试验组9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排石率对比,对照组53.33%,试验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前后尿常规对比,治疗后尿红细胞、尿白细胞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对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对肾气虚型尿路结石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加强补益肾气,使患者肾气充足,提高结石排出率,与益气排石汤联用,在提高患者结石排出率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优势,且该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应用范围广、无毒副作用的特点。说明穴位贴敷治疗尿路结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尿路结石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疗法,且汤剂配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尿路结石确实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二、中西药合用治疗泌尿系结石30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药合用治疗泌尿系结石30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通淋汤治疗输尿管结石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
1 输尿管结石的流行病学 |
2 输尿管结石形成因素 |
3 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机制 |
4 输尿管结石的诊断 |
5 输尿管结石的治疗现状 |
综述二 中国传统医学对泌尿系结石的研究进展 |
1 古代医家对“淋证”的认识 |
2 古代医家对“淋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古代医家对“淋证”的治疗 |
4 现代中医对输尿管结石的治疗 |
5 现代中医对输尿管结石的动物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补肾通淋汤治疗输尿管结石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依据 |
2 补肾通淋汤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理论基础 |
3 补肾通淋汤治疗输尿管结石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的可行性 |
4 实验结论分析、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用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选择 |
1.2 检索策略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描述性分析结果 |
2.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3.1 数据库 |
1.3.2 检索式 |
1.3.3 检索导航范围 |
1.3.4 原文获取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检索结果和分析 |
2.2 纳入文献的年限分布 |
2.3 纳入文献的省市分布 |
2.4 纳入文献的期刊分布 |
2.5 纳入文献获得基金资助情况 |
2.6 纳入文献的样本量统计 |
2.7 纳入文献的诊断标准分布 |
2.8 纳入文献常用治法 |
2.9 纳入文献的选穴情况 |
2.1 0 纳入文献疗效评定标准 |
3 结语 |
(4)中医药干预泌尿系结石临床治疗的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ESWL) |
2 针药联合疗法 |
3 中药联合腔镜疗法 |
3.1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联合中药疗法 |
3.2 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联合中药疗法 |
4 中西药联合疗法 |
5 小结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中西药配伍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药正确配伍的前提 |
1.1 明确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区别 |
1.2 了解中西药的化学成分及相互作用机理 |
2 临床应避免的配伍 |
2.1 降低疗效的配伍 |
2.2 产生毒性、导致药源性疾病的配伍 |
3 中西药的合理配伍 |
3.1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黄芪、党参与氨茶碱配伍治疗脑血栓效果甚佳。 |
3.2 治疗细菌性感染 |
3.3 治疗消化道疾病 |
3.4 治疗癌症 |
3.5 其他 |
(7)泌尿系统结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泌尿系统结石概况 |
2 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 |
2.1 单味中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 |
2.2 成方制剂治疗泌尿系统结石 |
3 西医手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 |
4 中西医联合治疗泌尿系统结石 |
5 小 结 |
(8)改良排石总攻疗法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1.6 临床试验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及治疗 |
2.2 治疗组方法及用药 |
2.3 对照组方法及用药 |
2.4 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学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两组要疗效评价指标 |
4.讨论 |
4.1 中医对输尿管结石的认识及研究 |
4.2 西医对输尿管结石的认识及研究 |
4.3 复方石淋通胶囊作为对照组的临床依据 |
4.4 改良排石总攻疗法的立法依据及药理作用探讨 |
4.5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及探讨 |
4.6 本研究的特色与优势 |
4.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输尿管结石西医诊断标准 |
1.2.2 石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1.6 临床试验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及治疗 |
2.2 常规治疗 |
2.3 治疗药物及方法 |
2.3.1 治疗药物 |
2.3.2 治疗组治疗方法 |
2.3.3 对照组治疗方法 |
2.4 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2.4.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4.2 检查及检验指标 |
2.4.3 疗效指标 |
2.4.4 疗效评定标准 |
2.4.5 安全性评价 |
2.5 统计学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两组患者病情比较 |
3.1.1 治疗前两组性别比较 |
3.1.2 治疗前两组年龄比较 |
3.1.3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1.4 治疗前两组常见症状比较 |
3.1.5 治疗前两组尿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比较 |
3.1.6 治疗前两组尿常规中红细胞(隐血)比较 |
3.1.7 治疗前两组结石直径比较 |
3.1.8 治疗前两组结石位置比较 |
3.1.9 治疗前两组肾积水程度比较 |
3.1.10 治疗前两组肾功指标(BUN、Scr)比较 |
3.2 治疗后两组比较 |
3.2.1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
3.2.2 治疗后两组结石排出率比较 |
3.2.3 治疗后两组患者结石排出时间比较 |
3.2.4 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5 治疗前与治疗后常见症状比较 |
3.2.6 治疗前后尿常规中白细胞计数的比较 |
3.2.7 治疗前后尿常规中红细胞(隐血)比较 |
3.2.8 治疗前与治疗后肾积水程度比较 |
3.2.9 治疗前与治疗后肾功指标比较 |
3.3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均正常,均未见不良反应 |
4.讨论 |
4.1 中医学对石淋的认识及研究 |
4.1.1 石淋病名的提出 |
4.1.2 中医对石淋病因的认识 |
4.1.3 中医对石淋病机的认识 |
4.1.4 石淋的治则治法 |
4.2 西医对输尿管结石的认识 |
4.2.1 病因的研究 |
4.2.2 治疗 |
4.3 三金通瘀排石汤的立方依据、药理作用及疗效分析 |
4.3.1 立方依据 |
4.3.2 现代药理作用 |
4.3.3 疗效分析 |
4.4 针刺选穴理论依据 |
4.5 针药联合运用的依据及现实意义 |
4.6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及探讨 |
4.6.1 临床疗效分析 |
4.6.2 结石排出分析 |
4.6.3 中医证候积分及常见症状分析 |
4.6.4 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及红细胞(隐血)分析 |
4.6.5 肾积水程度分析 |
4.6.6 肾功指标(BUN、Scr)的分析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益气排石汤合穴位贴敷治疗肾气虚型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案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的稳定性分析 |
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尿常规分析 |
3 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排石率、尿常规分析 |
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分析 |
讨论 |
1 尿路结石的分析与讨论 |
2 益气排石汤组方依据及治疗尿路结石的机理探讨 |
3 穴位贴敷的分析与讨论 |
4 疗效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中西药合用治疗泌尿系结石30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通淋汤治疗输尿管结石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 黄念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用穴规律研究[J]. 张明强,秦国政,王定国,蔡阳恺,陈曙辉,林煦垚,郭太品. 中国中医急症, 2019(07)
- [3]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 张明强,秦国政,王定国,蔡阳恺,陈曙辉,林煦垚,郭太品.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8(03)
- [4]中医药干预泌尿系结石临床治疗的研究近况[J]. 孙艳华,葛晓东,施勇,刘正建,张国良,朱勇. 中国中医急症, 2017(10)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中西药配伍疗效的研究[J]. 徐冬英. 医药论坛杂志, 2004(02)
- [7]泌尿系统结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 李森华,曾春晖,杨柯. 广西医学, 2019(22)
- [8]改良排石总攻疗法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付森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9]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任恩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10]益气排石汤合穴位贴敷治疗肾气虚型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D]. 施绍龙.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