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诗人——路易#183;阿拉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易论文,阿拉论文,超现实主义论文,诗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路易·阿拉贡(Louis Aragon 1897-1982)的生命轨迹和创作发展是同本世纪的文学史、政治史密不可分的。由于其丰富的经历、卷帙浩繁的著作以及作品表现出的宏大气派和奔放的文笔经常被誉为20世纪的雨果。阿拉贡一生以其多产,更以其作品多样化著称。从超现实主义时代的天才作家到写“真实世界”的勤奋大手笔,从抵抗运动的抒情诗人到写出令人眼花缭乱作品的小说家,阿拉贡的名字代表了20世纪法国文学中的“阿拉贡神话”。简言之,在阿拉贡的文学生涯中,从反抗传统到回归传统与创新,可以精当地概括出他的生命曲线和创作道路。1917年,阿拉贡与布勒东相识,两人对传统文明、文学艺术的蔑视与反抗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苏波,他们三人于1919年3月共同创办了以反对传统文学为宗旨的《文学》杂志。此后,他们虽然也参加了一些达达主义活动,但他们主要进行的是自成团体的行动,而他们自己便成了后来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先锋和中坚。直到30年代初,阿拉贡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才华的超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梦幻之潮》于1924年问世,先于《超现实主义宣告》,可谓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第一部理论著述。阿拉贡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欢乐之火》(1920)、《放纵》(1924)、《永恒的运动》(1925)、《巴黎的农民》(1926)、《风格论》(1929)、《迫害人者受迫害》(1931),等等。精湛的文学技巧,丰富而大胆的形象,诙谐与幽默,无政府主义的叛逆与反抗为这一时期作品的突出特征。阿拉贡把参与超现实主义运动看作是一种“解放手段”,从中寻找一种“积极的革命”。在《欢乐之火》中他便这样写道:“砸碎旧乾坤,我要建立要美的新世界。”
超现实主义诗人阿拉贡在诗作中往往偏重文字游戏,从丰富的节奏与韵脚中追求音响效应,虽不乏矫揉造作,却也俏皮幽默。如《无题》:
夏日椴花树的夜晚
人们依门低语
大家在倾听我的脚步
我的心敲打着沥青路
我的痛苦和你们无干
“赤裸”夜被遮掩
通向大海之路
引我陷入自身的深渊
几乎自我沦陷
痛苦的珊瑚骨
海藻珊瑚我唯一的伙伴
即使在阴影里人们仍会看出我痛苦的起源
一个更其阴暗的诡计
大阴谋(司空见惯)
此种药方十分灵验
祛百病化万险
(《欢乐之火》,1920)
这首《无题》选自作者的第一部诗集《欢乐之火》,是嬉戏之作。首先,诗的独特形式引人注目:第12、13、14行为散文诗句,以长行突出,而第14行原文以大写的一个名词“阴谋”独占一行,其后括号内为作者评语。全诗自由诗体,却不乏韵味。从内容看,1-11行写作者的痛苦感受,12-14行写诡计与阴谋,15-16行写灵验药方,完全是广告体语言,如此别出心裁的形式一反传统诗律,因其新颖而引起读者注意。当时,这曾是超现实主义诗人阿拉贡的主要追求之一。
阿拉贡的这种文字游戏有时还表现为语汇重复,同义迭用,絮叨言语等方面。如《浮标》:
在一个下雪的雪天
有一次一个小孩
咽了他的气
而他并不知道
他闭上了眼睛的眼皮
一对
一对是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有一次有一次
沿着整个一条街
他们俩这一对
一次冷和一次热
而他们正在进行
他们开始
他们唱歌
他们吃着蜂窝饼在蜂窝饼样的金色阳光下
她有水中的形象
有一次在水里有一次
那是水的长河
水浸润着洁白
湿润的花朵
(《永恒的运动》,1925)
在这首诗的第一节中,“下雪的雪天”、“眼睛的眼皮”的修饰语纯属多余;第二节中的“有一次有一次”、“他们俩这一对”,前者为语词重复,后者为语义重复;第三节中的代词“他们”三次重复,而末行“他们吃一块蜂窝饼在蜂窝饼样的金色阳光下”重复戏用“蜂窝饼”一词;在最后一节中重复时间状语“有一次”,而“水的长河”则重复使用了第一节中的手法。诗行“水浸润着洁白”虽违反常规句法却能产生特殊效应,使人想到水中女子身躯的洁白,本节的末行诗“湿润的花朵”形式突兀却巧妙地与“她在水中的形象”相呼应,也正是这末行诗扣上了诗题。还应指出,这首诗虽然多有各种形式的重复现象,读起来却并无单调枯燥之感。相反,它给人以轻松、自然、亲切、新颖而又诙谐的印象。
文字游戏是早期超现实主义诗歌的一种重要倾向。阿拉贡以其娴熟精湛的文字技巧通过写超现实主义诗逐步形式了他的真正的抒情诗,歌颂大自然以及生灵与万物的妩媚和神奇变幻。在《塞桥》(《艾尔萨的眼睛》,1942)一诗中,原诗以“塞”韵一韵到底,可以说是超现实主义诗歌形式的延续和发展。可惜在译文里无法如此表现出来。
塞桥
我穿过了塞桥
一切都从那里开始
一首古老的歌
讲一个受伤的骑士
讲路中央的一朵玫瑰
和一件敞胸的女上衣
讲一位疯狂公爵的城堡
和壕沟里的天鹅
讲草地上
一向形影不离的未婚妻来此跳舞
倾听歌颂虚假荣耀的长诗
我像是饮下一杯冰镇的奶
罗亚尔河带走了我的思绪
连同那翻倒的车辆
武器虽上了保险
眼泪却无法擦干
呵我的法兰西 呵我的被遗弃的亲人
我穿过了塞桥
(《艾尔萨的眼睛》,1942)
这首诗写于德军占领法国时期,抒发作者的痛苦与反抗,是象征主义作品:战争造成情人分离的不幸象征整体人民被战争分隔的不幸,对心爱妻子的忠诚象征对法兰西祖国的忠诚,犹如中世纪骑士文学颂扬的为爱情赴汤蹈火即为英雄主义行为表现一样。这一点在《世上没有幸福的爱情》(《法兰西晨号》,1945)一诗中表现最为突出:
世上没有幸福的爱情
人从无把握拥有什么 他的力量,
他的软弱他的感情也都一样
而当他以为张开了双臂他的影子就是十字架的形象
而当他以为拥抱着幸福他已将它粉碎
一种奇怪而痛苦的分离就是他的生命
世上没有幸福的爱情
他的生命就像这些手无寸铁的士兵
为了另一种命运他们穿上了军装
一大早起床对他们有何用
每晚他们都既无聊又不知所从
你说这样的话“我的生命”“不要流泪”
世上没有幸福的爱情
我美丽的爱情我心爱的爱情我的苦痛
我怀抱着你犹如一只受伤的鸟
那些人看着我们走过什么也不知道
同时跟我重复着我编织的爱的语汇
而这些歌颂你大眼睛的语汇却立即失去作用
世上没有幸福的爱情
学会生活的时间已经太晚
让我们的心在黑夜里同声号泣
为了一声歌唱要付出多少不幸
为了一次激动要付出多少遗恨
为了一曲吉它要付出多少哭啼
世上没有幸福的爱情
世上没有不痛苦的爱情
世上没有不受伤害的爱情
世上没有不枯竭的爱情
对祖国的爱你也不例外
世上没有不以眼泪过日子的爱情
世上没有幸福的爱情
但这就是我们俩的爱情
(《法兰西晨号》,1945)
但是,阿拉贡的真正的超现实主义诗并不表现在他的诗作中,却应在他的多部散文作品中寻找其典型的超现实主义,诸如《梦幻之潮》、《风格论》、《巴黎的农民》等。阿拉贡在这些散文作品中时而辛辣尖刻,时而庄重严肃,时而轻松讥诮,时而柔情浪漫。正如他后来自我描绘的那样,是个“撇着蔑视一切的嘴唇,怀里揣着炸药的坏青年”,以洛特尔阿蒙式的准确与轻蔑娴熟地驾驭语言,极尽语言技巧之能事,以表现或冷淡生硬的态度,或电火花般的思想爆发,或庄严或缠绵的音乐律动,或怪异离奇的万象丛生。从日常事物中发现与创造新奇是超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但体现这种新奇事情的广度之大,变化之多样,美感之强烈,要算《巴黎的农民》为最能集大成者。从下面摘译的片断中可略知一二:
黑夜
在各种自然力中有一种力,其能量自有史以来就被认为在任何时候都是神秘莫测的,并且完全参与了人的生活:这就是黑夜的力量。这种庞大的黑色幻象会赶时髦,并且随着慑于这一幻象的奴仆们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我们城市的黑夜已不再像漫漫黑夜中犬吠此起彼伏的罗马时代,不再像蝙蝠遍游天空的中世纪时期,也不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黑夜中痛苦丛生的景象。现在,她是一只身上有着千孔百洞刀痕的巨大的铁皮怪物。现代黑夜的血液是一种给人欢悦的光明。黑夜有纹身,她胸上刺有活动的花纹,她头上戴着爆发火花的卷发夹子,在那里各种烟雾逍遁,男子汉们登上了流逝的星辰。黑夜响着汽笛声,也有一片片灯火。……
黑夜赋予这些荒诞的地方以某种含义,而这些地方本身以前对此却一无所知。与普遍的看法相反,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并非为了炫耀其排场,而是为了爱情的需要。凡尔赛宫以其修剪得体的树荫藏身处、岩洞的长廊和随处可见的雕塑群象显示出它的雄伟壮观。现今,卫生设施取代了城市居民的豪华。他们下意识地以卫生的名义整治这些绿色隐蔽所,他们还天真地把这些地方看成是预防肺结核的安全港。随之,黑夜从天而降,而公园却拔地而起,犹如在火车上入睡了的人身体摇摇晃晃,他的手悬着。不久,这巨大的躯体就忘记了火车速度,蜷曲着马上陷入了梦乡中的固定状态。正如城市的道德观念在树荫下突然动摇崩溃一样。……
人中了星辰的圈套。他曾自以为是某种动物,自以为是意外事件和时光的俘虏。他的感官,他的精神,他的梦幻,他花时间思考只是为了协调和继续他以前有过的概念,即他认为自己头脑里由始至终,从过去到现在所保留的概念,宛如双手捂住的一只活鸟。他曾期待从自身获得结论和连贯性。围绕与其命运有关的各个片断,他在自身上组织活动,自我对峙,自我跟踪,他本身就是自我的影子,是一种假设,是自我消亡。他以一种醉人的清醒注视着主宰着他的各种力量的轨迹。他计算着这些力量。他特别为自己安然泰然的前景而善自珍重。然而,终于有那么一夜,黑夜注视过他,黑夜透过公园自我打量,如同在镜子里自我审视。而黑夜由于树木交错在公园里似乎有了分身本领,黑夜在这儿恢复了她的传说和她昔日的面孔。
(《巴黎的农民》,1926)
黑夜在现代神话中是解放者,她能解放理智极力压抑的各种神秘力量。在法文里,“黑夜”恰是阴性名词,作者将黑夜比作女性,他写黑夜的妩媚、奥秘、神奇如同写女性。但在超现实主义者笔下,黑夜更有其特殊功用:黑夜是任其想象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也是任其疯狂大发作的特殊王国。阿拉贡称超现实主义是“疯狂与阴影之子”可谓此种含义的精当概括。《巴黎的农民》是一部超现实主义寓言,该书完成于1924年至1925年,正是超现实主义诞主时期。因此,可以说《巴黎的农民》正反映了初期超现实主义的生命哲学。这一时期,阿拉贡阅读了谢林和黑格尔的作品,深受这两位哲学巨匠的影响,他以潜意识取代了谢林的绝对主义。对阿拉贡而言,在意识内部凡能引起潜意识闪光的物体和景观都自然成为一种神话。犹如浪漫主义者特别从乡野风光、大自然中吸取灵感,超现实主义者尤其钟情于城市,从城市事物中寻求启迪。《巴黎的农民》写一个农民独自漫步在现代大都市,对所见所闻的沉思录,在抒情的叙述中穿插对话和格言警句。在倍感惊奇和诱惑中,目光所及,化平庸为神奇。作者讲的是一个具体的巴黎都市,巴黎的街道、熙攘的人群和漂亮的女人、店铺、公园、明里暗里的生活、黑夜的奇景幻象、光与影的世界、商业广告与梦幻的绿洲……这一切既神秘又诱人。阿拉贡在这一片断里以饱满的超现实主义激情抒发其在寿蒙高地公园对黑夜下巴黎的感受:黑夜中的超现实、现代城市、公园以及人在其中的命运。
当我们阅读这篇《巴黎的农民》片断时,除很容易发现某些行文的艰涩之外,甚至对某些句子或段落感到难以理解,甚或根本无法理解。发生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超现实主义者要求读者的努力参与,这里有读者必须完成的工作,正是这一点对后来的新小说产生了影响。另外,还因为超现实主义团体在其初期广泛流行旨在表现无意识的催眠自动写作方法,他们无视文字间的逻辑,认为这样产生的文字不是用于表达什么,而是“精神材料的表现”,是“真正现实的涌现”,这也正是他们借以表达灵感的通常手段。尽管如此,当通读全文时,我们仍不禁感受到作品的浓烈的散文抒情诗韵味,这既表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也体现了作品的超现实主义的特色:黑夜神秘莫测,巴黎都市处处新奇。既然黑夜这个庞大的黑色幻象会赶时髦,并且会随着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于是,作者笔下的神秘的夜色产生了一系列超乎寻常的形象:她身上刺有纹身,头戴爆发火花的卷发夹子,她高悬空中如陆地滨海的果实,又如城里金手钩上挂着的一块牛肉,由此又变成了跳动着生命的尸体……此外,这些千姿百态的形象多是在明与暗、动与静、升与降的对比之中或运动之中出现的,如城市中的光与影、喧器与静寂、灯火通明的街道与阴暗幽深的公园、从天而降的黑放与拔地而起的公园、火车上摇晃的躯体与梦乡中的固定状态,等等。安德列·布勒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宣称“最强有力的超现实主义影响是表现最高武断程度的形象,是人们要用最长的时间才能找到通用语言来表达的形象,或许因为这种形象包涵着大量的表现矛盾的东西,或许因为这种形象是幻觉产生的,或许因为这种形象自然趋向抽象,掩盖具体,或许因为这种形象导致否定某些基本物理属性,或许因为这种形象引人发笑不止”。阿拉贡笔下生花,万象纷呈,正是超现实主义形象的典型。阿拉贡的这类散文作品几乎处处耐人寻味,因为作品中几乎每句话都富于超现实主义的韵味和形象。与其超现实主义诗作相比,阿拉贡的超现实主义散文更富有诗意,这应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这也体现了超现实主义诗论的精神:即便没有诗句的表现形式,诗依然可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