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科研学术现状及原因分析_社会现状论文

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科研学术现状及原因分析_社会现状论文

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科研学术地位现状及成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现状及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地位论文,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G750

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衡量。”女性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女性的社会地位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同时可以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的价值观念、传统意识和社会心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妇女在中国妇女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千百年来,受传统封建礼教、陈腐观念及各种族规的影响,中国妇女一直处在社会最低层,而少数民族妇女则更受歧视。新中国的成立,才使中国广大妇女包括少数民族妇女第一次获得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因此,如果说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那么,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地位更能说明我国妇女的解放程度。为此,本文从妇女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的科研学术地位以及成因和对策。

一、广西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的科研学术地位

女性是我国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学女教师为例,1950年全国高校的女教师只有2139人,到1981年,在全国高校任教的女教师已达 62496人,增加了29.21倍〔1〕,到1993年,全国高校女教师增加的速度更快,已达 119683人,比1950年增加了55.95倍,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的30.86%〔2〕,同时,有很多女教师已成为各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其中,有36位杰出女性摘取了“科学王国”的桂冠,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女院士。但是,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各民族通过长期的辛勤劳动,在创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为缔造我们伟大的祖国,各自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内地相比仍然较为落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教师的比率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女教师比率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的比率。那么,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的科研学术地位如何呢?笔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校中实力较强的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居首位。全自治区有40多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11个少数民族。区内的两所规模最大的大学——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共有各民族教师1747人,其中女性501人,占教师总数的28.68%。两校共有教授204人,其中女性11人,占5.39%;副教授共有659人,其中女性131人,占19.88%。

在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教师队伍中,女性约占29%,而女性副教授所占比例比女教师比例低9个百分点, 女性正教授所占比例又比女教师比例低24个百分点。两校1991年至1996年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52位课题主持人中,女性仅5位,占9.61%;两校硕士研究生导师296人,其中女性仅10人,占3.38%;两校学术委员会57位委员中,女性仅2位,占3.51%;两校荣获国务院津贴的65位专家中,女性仅3位,占4.62%。优秀的女性科研学术人才真可谓寥若晨星。

上述数据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的科研学术研究队伍中,女性在各个人才层次中所占的比率小,科研成果从数量上和质量上看也比男性少和低,科研骨干不多,在主持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等重要的科研学术活动中,也是男性为主,女性为辅。这其中虽有个别女性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在科研学术上不比男性逊色,但从总体来看,女性的科研学术地位较低及其影响微弱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两所高校的科研领域里,占主导地位的是男性,女性总体科研学术水平远低于男性,科研能力不如男性。上述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各民族女教师在科研学术地位上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二、造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科研学术地位低的原因及分析

高校女教师成才的条件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两个方面。外部条件是指高校女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其中可分为大环境、亚环境和小环境,即人才所在的地区、工作单位和家庭。就大环境而言,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女教师成才密切相关。尤其在今天,高校女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是她们成才的前提;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文化科学水平的发达程度越来越高,这些都对她们的成才起着决定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和保证。就亚环境而言,她们所在单位的人才优势、人才组合配备情况、教学科研的配备等状况如何,都直接影响着她们成才的速度和进程。就家庭而言,其家庭条件的好坏、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文化修养、职业才能,及家庭成员的结构和经济生活水平等,无一不对她们的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夫妻间的理解莫过于对共同事业的理解。这种在事业上的理解、支持、鼓励与帮助,无疑是她们成才的有力支柱。高校女教师的成才条件还有内部条件,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素,这是成才的物质基础。

女性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科研学术研究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与上述各种因素相关,但主要是社会历史因素与心理原因造成的。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的科研学术地位处于从属地位的原因来自社会。中国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国度,“男尊女卑”的观念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延绵了千余年。虽然多数国人不再支持“三从四德”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但是,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国民心态却没有实现彻底的现代转化。传统社会认为男强女弱是天经地义的,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角色期望不同,社会希望男性刚强自立,希望女性柔弱温顺,这种角色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两性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男性的事业成功率高于女性,因而,取得事业的成功常被看作是男性的专利,这似乎已成为某种社会定势。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而言,几乎都要求妇女顺从贤惠、自我牺牲。不少男子不希望妻子的学历、才能、成就超过自己。如果女性的学历、才能、成就、职位高于自己,那么,丈夫往往会有一种压抑感,而且社会舆论也会对丈夫产生无形的压力。人们总期望男性在一切可获成功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并赞赏这些领域中取得成就的男性;而对女性就没有这种期望,往往认为这些重要的领域是男性大有作为的天地,而这些对于女性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女性的低期望值,对高校女教师尤其是少数民族高校女教师也同样如此。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科研学术地位处于从属地位的原因还来自于家庭。由于生理的原因,女性确实有着与男性不同的许多特殊利益和要求。女教师不仅要同男教师一样成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要承担着人类自身繁衍的特殊使命。女性与家务劳动有不解之缘,而家务劳动又是一种琐碎繁重、耗时的劳动。女性既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又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而且一般要比男性更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为使丈夫事业成功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妻子往往要作出较大的自我牺牲。当女性在能力、学术等方面与男性差距越大时,作出自我牺牲的自觉性就越高。反之,当女性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而且在能力、学术等方面并不亚于甚至强于男性时,如果仍然一味地要求妻子作出自我牺牲,其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或者使女性处于事业与家庭都要兼顾的超负荷状态,最终因不堪重负而挫伤女性的进取精神;或者导致家庭矛盾增多,夫妻感情恶化,使女性在事业上增加沉重的额外心理负担。于是,社会性成就与家庭生活就变成了“鱼翅和熊掌”的矛盾,成了一个欲求向两个向度充分发展而不能磨合的矛盾,一个使得女性在社会人的价值上和女人的价值上不能重合的矛盾。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社会化程度低,繁重的家务劳动,常常使女教师对科研工作望而却步,业余学习和进修提高的时间不得不被挤掉,再加上少数民族女教师视野不开阔,功利心弱、只立足于教好书、管好家,不奢求科研学术上的进步,不计较事业上的成果。这些,直接阻碍了她们在科研学术上的成功。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科研学术地位低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女性的心理障碍——自卑、依附、缺乏竞争意识。从历史与传统的角度看,女性成才难是历史现象在女性成长过程中设置了多于男子的种种障碍。人们从几千年社会交替更迭的变迁过程中逐步造成了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历史误解。在今天,广大妇女已不仅仅在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中显示自身的价值定向,而是逐步在家庭和社会两个领域里同时显示自己较高的价值。但是,旧的社会意识不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消失,女性在几千年文化因素中形成的性别意识仍束缚着她们的精神世界,现代科学知识在这块坚硬的基石面前也无能为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部分女教师自我评价低,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信念不足。随波逐流,自觉不自觉地用传统妇女观的模式去塑造自己,认为相夫教子使之功成业立,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因为“母可借子荣耀、妻可凭夫贵而荣”。这种依附心理使我们的少数民族女教师变得平庸和缺乏进取心,磨灭了自身潜在的智慧和创造力,主观上限制了自己的解放程度,丧失了直接参与科研学术研究的权力。她为他人而存在,最终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独立人格的自我否定。

这种依赖顺从心理导致女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同样的流言蜚语,对男性可能无所谓,而对女性则易造成心理创伤,“人言可畏”在女性身上更加显现。留意关注别人的谈论评价,注重社会对自己的反应,习惯在言行中迎合一般的社会标准。笔者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师资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了解到,甚至有的科研成绩相当突出的女教师也会流露出“女不如男”的想法;有的女教师就是写出了学术论文,也顾虑重重不敢投稿,其原因是怕退稿,有不愿承担风险的脆弱心理,对于退稿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女教师在投稿后,要是编辑提出较多的修改意见,就会表现出犹豫不决,甚至丧失信心。一旦有人热情地加以鼓励,她们又有可能重建信心,较好地完成论文的修改。实际上,这些女教师是有一定潜力的,经过自身的努力,修改而成的论文,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只是由于女性的自卑心理作祟,才使她们对自己缺乏信心,缺乏参与意识,缺乏勇于实践的精神与拼劲。可以说,是女性的自卑感极大地抑制了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降低了她们对社会的创造性贡献。

第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科研学术地位低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历史形成的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广西仅有两所高校,整个广西高校起点比较低,广西高校少数民族女性自然更是基础薄弱、起步晚。历史落后的累积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成才的一个沉重的负担。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学术交流、科研学术视野等等,都受到相应的限制。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一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承传,本身是少数民族的高校女性受其制约自不必说,非少数民族的女性在这种环境之中也会逐渐受到影响。我们知道,科研学术活动需要丰富的交流、大胆的创新,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地理原因而造成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隔绝,少于交往,安于现状等等观念都与此格格不入,实际上,这些都十分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良好的科研学术定位和创造科研学术新成果的可能性,制约了女教师发挥个人的潜能,因而也导致了她们的科研学术地位的形成。

三、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科研学术地位的对策

当代高校女性——中国妇女中自身素质较好、就业层次较高、社会地位较突出的一个群体,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选择自身的角色位置,是值得重视的。探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在科研学术工作中的地位,目的在于希望改变女性在科研学术工作中所处弱者的地位。心理研究表明,女性心理素质与男性差异较大,女性自信心低于男性,自我评价低于男性。女性的这种心理障碍,使她们往往在机遇和挑战面前畏缩不前,使她们的潜在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丧失了可能成功的机会。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要获取科研学术成就,应该具有较好的心理结构,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一,要有高度的进取心,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自强精神。从人才的成长史来看,理想、信念是人才成长的方向和精神支柱,而进取、追求是人才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自古以来,大批女性异军突起的事实说明,她们之所以能做出出类拔萃的贡献,正由于她们能蔑视一切旧偏见,有一股“欲与男子试高低”的强烈进取愿望。著名的电子学专家韦钰就是这样一位从不甘示弱,开拓了我国生物电子学研究领域的少数民族优秀女教师,她荣获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电子系博士学位和“波歇尔”奖章,曾任南京工学院教授、副院长,现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名列《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

第二,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对女教师取得科研成就更为重要。女性的“非常期”(从生育到孩子3 岁)使女性相对男性掉队一段路程。因为知识的学习如同织布,必须不断地连续地织,布匹才能成于机杼,中途割断等于没有织,知识搁置了一段时间,遗忘会起作用,更何况在这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会与男同行拉开一段距离。加上女性更年期比男性来得早且反应期长,给女性成长带来了更多的特殊困难。再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生理特征差异,一般说来,女性的意志力普遍较为薄弱。有时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缺乏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而被压倒。众多的女性,在读书学习阶段,一直是佼佼者,而一旦踏入社会后,即被社会洪流所淹没。在自卑的影响下,女教师承受精神压力的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挫折,或受到他人的轻蔑、嘲笑和诽谤时,就会陷入极深的自卑中,在心理上投下层层障碍。因此,具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是女教师自我觉醒和不断完善的标志,只有做到了“四自”,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挑战;才会跨过人生障碍,由弱者变强者;才会奋斗一生,取得成功。

第三,要有宽广的胸怀。女教师的情感较男性细腻,工作也更为细致,谨慎而有耐心,善于发现并纠正一些不太为人注意的细小问题,但另一方面,有时心胸却显得比较狭窄,处事优柔寡断,缺乏魄力,常常较拘泥于枝节问题,这些因素同样妨碍她们在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大的建树。因此,有志成才的女教师还必须提高修养,拓宽胸襟,善于设计并服从自己成才的总体框架,着眼于各种关键的、宏观的问题,抛开个人得失和一切与成才无关的小事,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科学研究这一伟大工作中。

改革开放的中国,如巨龙腾飞,使人们面临挑战和机遇。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教师这一群体的紧迫感、危机感、参与感、成就感被时代唤醒,她们心中涌动着参与意识和成就动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因势利导,加强女教师学术队伍的建设,尽可能地为女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要为女教师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突出重点,抓住全面,把女教师学术队伍建设纳入正规化、有序化、良性化的发展轨道。作为高校女教师则应当战胜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克服兴趣障碍,兼收并蓄,广采博收,不断扩大知识面,增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争取事业的成功。高校师资管理部门要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女教师瞩目于成就,培养她们敢于同强者竞争,培养她们从对成就的淡漠到渴望成功,再到全身心地追求成功,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要让女教师在每一次成功中,重新确认自己的女性潜能,从而产生新的自我评价标准和新的成功目标。这样,成功就会带来巨大的扩张力,使有限的成就目标向无限推进。同时,还要让她们认识到,每一个成功都来之不易。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科研学术地位的提高,远比一般意义上妇女地位的提高更为艰难。正因为这样,才需要女教师有经受挫折的耐力,有面对困难的坚韧,有不管外界晴与否,生命在我心中的精神。这样,女教师才会有科研学术地位的提高,才会逐步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科研学术领域中真正的“半边天”。

注释:

〔1〕见《妇女心理学》,第45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见《1993年全国教育统计资料选编》。

标签:;  ;  

民族地区高校女性科研学术现状及原因分析_社会现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