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中国逻辑大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第七次论文,逻辑论文,大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28862(2004)11-0033-03
“第七次中国逻辑大会”于2004年4月26~29日在北京召开,全国逻辑学界15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大会由中国逻辑学会和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共同主办,由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浙江大学哲学系、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政法大学逻辑研究所协办。大会议程分学术交流、颁发中国逻辑学会第一届优秀成果奖以及理事会换届三部分。
一、学术交流
本次大会的主要安排是学术交流。学术活动以三种形式进行:大会学术报告、按学科分组宣读论文和各组总结性发言。大会安排了9位学者做大会学术报告。
中山大学鞠实儿教授对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年以来的工作做了总结报告。
南开大学任晓明教授报告了“关于逻辑在人文科学中应用的几个问题”:(1)逻辑学的生命在于应用;(2)中国逻辑应是理解和诠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途径和依据之一,中国古代易学逻辑思想中隐含有现代逻辑的思想萌芽;(3)逻辑学在哲学中的应用涉及逻辑规律的适用性问题;(4)在现代教学中,“譬”这种逻辑方法贯穿在语文基础教学中,它可以提高现代人的分析、理解和创新能力;(5)传统逻辑以及现代逻辑对于人文科学研究有一定的局限,应建立“人文研究的逻辑”的“概念论”和“判断论”以及推理方式;(6)批判性思维实质上是逻辑的应用;(7)规范逻辑在法律科学中的应用特点是,“条件”与“义务”之间不是实质蕴涵关系而是严格蕴涵关系,因此,应当对其语义给出一种新的解释;(8)可以运用逻辑代数分析一个群体或社会做出决策的过程,建立一个表决代数系统,用决策函数研究投票博弈论中的“投票”问题和投票悖论问题,这就是社会决策理论中的“知道逻辑”。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赵希顺教授在“非单调推理的复杂性和可编纂性”的报告中认为:可编纂性是研究各种逻辑系统的表达能力、推理复杂性的重要概念。直观地讲,说一个知识库KB是可编纂的,如果存在另一个数据库DB满足:(1)DB和KB所在的空间资源大体相当;(2)DB和KB有相当的推理能力;(3)利用DB进行推理比利用KB进行推理效率高。如果KB是可编纂的,则可离线把它编纂成DB,这样就可大大地提高在线推理的效率。如果一类知识库不是可编纂的,则说明它们有很强(超过人们预期)的表达能力,这是需要进行限制来获得可编纂的知识库。报告介绍了可编纂性的重要意义,回顾了关于可编纂性已有的成果以及他本人在这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一般缺省逻辑、一般限定理论等的可编纂性与计算复杂性之间的联系,最后展望了该课题的未来发展。
来自台湾中正大学的王文方博士的发言题目是“国王的新衣裳与旧衣裳”,认为拉姆齐(Ramsey)在1931年对条件句所作的评论至少启发了三种不同的、有关虚拟条件句的语意论途径,它们分别是:由齐泽姆(Chisholm)于1946年和古德曼(Goodman)于1947年所提出的可推导性途径、由斯托尔纳克(Stalnaker)于1968年与刘易斯(Lewis)于1973年所倡导的世界选择途径以及由阿尔乔龙(Alchourron)、加登福斯(Gardenfors)和马金森(Makinson)于1985年所共同奠基的信念修正途径。汉森(Hansson)在1995年论证说这三种途径在形式上是相同的,这些“国王的新旧衣裳”之间有着三个共同的限制,分别称为“非演绎性”限制、“循环性”限制以及“可转移性”限制。王文方在探讨汉森的这些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说:上述这三种语意论途径并没有、或不必然有汉森所宣称的限制。
北京大学周北海教授在报告中分析了自己对概称句的意义及其形式语义的认识。概称句(generic sentence)指的是“鸟会飞”等这类句子,我们知识中的绝大部分是由概称句表述的。概称句研究在非单调推理、人工智能以及语言学研究等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报告是在条件句逻辑和模态逻辑的基础上对概称句的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概称句研究中已提出的正常性概念做了进一步分析,即对正常性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据此提出概称句的典范形式,进而提出正常个体选择的三个原则:(1)不仅根据概称句主项内涵选择正常个体,还要考虑到其谓项的内涵;(2)所选子类的内涵是主项内涵的精细化;(3)谓项的内涵只在选择中提供从何角度考虑正常性的依据,而不要求所选个体具备谓项所述的性质。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正常个体的选择函数,避免了原来研究中对正常性概念的外延性处理。以上意义分析建立了一个新的概称句形式语义的理论基础,提供了该语义建立的技术关键。第二部分在意义分析的基础上用正常个体选择函数定义概称函数,构造用以解释概称句的框架和模型,建立了一个关于概称句的形式语义。
北京师范大学董志铁教授以“先秦寓言与引譬推类”为题,指出中国古代先贤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普遍地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主要推理认知方法——“推类”,论争中引用来作为推类前提或根据的往往是一则蕴涵着深刻哲理的寓言,如“鹬蚌相争”、“伯乐一顾”等。丰富的思维材料的积累为当时及后来的思想家们的理论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可靠的前提,惠施、《墨经》的作者、荀子、《淮南子》的作者、王充和王符等先后对引譬推类进行了理论性的创造,由此可以看出引譬推类的特征、实质及遵循的原则:(1)引譬起因于“直告之不明”;(2)引譬推类中用来作譬的前提或依据应当形象、鲜明、生动,其所含之“理”应“齐给便利”,易于了解;(3)引譬推类中用来作譬的“事”与“使人知之”之事理,二者应当具有共同或相通之处,或如古人所认为是“同类”;(4)引譬推类的作用在于“使人知”,这相当于因明学中所谓“悟他”,其实质是论证;(5)引譬推类的重要性在于言事无譬则“无以推明事”,“不知精微”,“则不可”。
南京大学潘天群教授报告了“建立在‘笛卡尔公理’上的一个怀疑逻辑系统”。怀疑逻辑是关于人们合理怀疑的逻辑。如果说知道逻辑、信念逻辑等是“正”的逻辑的话,怀疑逻辑则是“负”的逻辑。通过将“Dp(怀疑p)”定义成◇~p,模态逻辑就可用来建立怀疑逻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可以作为怀疑逻辑的特征公理:某人怀疑p,蕴涵着他对怀疑p是不可怀疑的——我们可以将之命名为“笛卡尔公理”。“笛卡尔公理”为人们对当下怀疑活动的不可怀疑性的自明性公理。它对应于模态逻辑的E公理。从该公理可以推论得到定理:某人不怀疑p,蕴涵着他对不怀疑p是不可怀疑的。该定理为对当下不怀疑活动的不可怀疑性的自明性公理,与笛卡尔公理一起作为当下思维存在的自明性公理。可以建立一个以“笛卡尔公理”作为一个特征公理的怀疑逻辑系统PD。笛卡尔公理与知道逻辑中的智慧公理(苏格拉底公理)在逻辑上是同构的,它们均对应于模态逻辑中的E公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邹崇理研究员的报告题为“逻辑学和语言学的交叉互动——汉语的语言逻辑研究”。语言逻辑研究通常体现为语言学目的和逻辑学兴趣的交替出现以及互动影响。语言学研究注意到汉语的语序灵活性,即主语、宾语和状语等可以出现在句中不同的位置上,语言学关注这些句子的细微区别,而逻辑学感兴趣的是:在给句中各词类指派确定范畴的基础上如何据此推出范畴S。基于此,作者提出关于范畴位置移动的结构公设,构成特定的范畴类型逻辑系统,给系统的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可通达关系建立特定的限制条件,并证明相对这样的限制该系统是可靠和完全的。其次,语言研究者也关注汉语的语义异常句,并试图找到它们成立的内在依据。而逻辑学则希望这些句子也能满足范畴类型的运算要求,对此作者尝试构造一种多体的范畴类型逻辑来给语义异常句提供依据。此外,计算语言学特别强调汉语句生成过程中各种词类的搭配限制,这样才能生成符合语言直观和认知规律的句子。作者从逻辑角度设想用类型—逻辑语法加特征结构的并行推演来刻画这些语言现象,遵循加标演绎系统的思路深入下去,希望捕捉到“并行推演”的逻辑性质。
中国人民大学余俊伟博士对自己建立的“一个极小的弗协调逻辑系统”做了简要的介绍:弗协调逻辑开创者科斯塔建立了一系列弗协调逻辑系统,其中为最小,是以直觉主义命题逻辑的正部分加上排中律和双重否定律得到的;巴坦斯(D.Batens)以经典命题逻辑的正部分加上排中律得到了弱的弗协调逻辑CLuN,并以此为基础扩张得到了两个逻辑系统,它们都介于CLuN和经典逻辑之间;系统经典命题逻辑的正部分与直觉主义逻辑的正部分相比多了皮尔士律;以直觉主义命题逻辑的正部分仅加上排中律得到的是一个新的系统,它比和CLuN都小,推理能力是最弱的,但这也说明还有比已知两种否定更弱的否定,而且它也有比较合理的语义解释,相对于这种语义它既可靠又完全。
二、颁发中国逻辑学会第一届优秀成果奖与理事会换届
自1978年全国逻辑讨论会和1979年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以来,我国逻辑学的教学和研究逐步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硕果累累。为了全面展示改革开放以来逻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推动逻辑学的教学和研究,进一步发挥逻辑学在知识创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逻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逻辑学会举行了第一届优秀成果奖评奖活动。在组织委员会的领导和评审委员会的努力下,这次评奖活动取得了完满的成功。这次奖项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新评出来的,共有22个(第一)作者即22个项目获奖;第二大类是曾经获得过省部级奖的作品,共有43位(第一)作者获奖,从成果来说,有17篇论文、41部著作,共58项作品。两大类总计,共有80项作品获得中国逻辑学会第一届优秀成果奖的各种奖项。
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会每四年选举一次。本次会议选举了中国逻辑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国内逻辑学界一共72名学者当选为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选举了张家龙等8人为会长或副会长,邹崇理为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