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 湖南郴州 42300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采用活性维生素D治疗对炎性因子的影响与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72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6例。其中,参照组采用糖尿病肾病常规治疗模式,实验组实施活性维生素D治疗模式,对比2组患者蛋白相关指标、炎性因子治疗前后维生素D水平。结果:实验组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尿蛋白定量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均低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2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活性维生素D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其临床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应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活性维生素D;糖尿病肾病;炎性因子
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2%,眼部、肾脏、皮肤等器官均会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约占全部糖尿病患者的40%左右,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1]。一般而言,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多采用控制血糖、抑制血管紧张素、改善微循环、治疗并发症为主要治疗方式,但其临床效果不佳[2]。本研究采用活性维生素D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从而缓解患者蛋白尿等症状,其临床效果较好。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72例(见表1),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6)与参照组(n=36)。纳入标准:依照美国糖尿病协会肾脏疾病相关标准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对本研究相关药物无过敏史的患者。排除标准:严重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患者。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糖尿病病程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分组方式有可比性。
表1: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基本资料
1.2方法
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均行2星期药物清洗,期间停止服用肾病相关药物,如患者伴有高血压症状,需采用相应药物予以控制,使患者血压保持在平稳水平(舒张压80mmHg、收缩压130mmHg)[3]。参照组采用糖尿病肾病常规治疗模式,给予患者格列喹酮片(生产厂家:吉林金恒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0970312),每日口服2次,每次30mg。实验组实施活性维生素D治疗模式,给予患者骨化三醇胶丸(生产厂家: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J20100056),每日口服1次,每次1粒[4]。全部患者均治疗3个月。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72例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相关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数据行t检验方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差异性较高(P<0.05),本研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尿蛋白相关指标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糖尿病肾脏疾病尿蛋白相关指标数据,两者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尿蛋白定量均低于参照组(见表2)。
表2:2组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尿蛋白相关指标比较
2.2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炎性因子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糖尿病肾脏疾病炎性因子数据,两者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均低于参照组(见表3)。
表3:2组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炎性因子比较[n(%)]
3讨论
糖尿病肾病临床中十分常见,具有权威报道表明,超过4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肾脏疾病,致使患者代谢功能异常,其治疗难度较高[5]。炎性因子是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损伤的标志物之一,采用活性维生素D予以治疗,能够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炎性细胞因子,进而降低患者炎性症状反应,是当前延缓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的重要手段。活性维生素D能够防止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大量堆积,并抑制肾素活性,进而改善患者炎性症状。因此,活性维生素D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另外,本研究还针对患者蛋白尿相关指标予以验证,均证实活性维生素D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相关症状。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尿蛋白定量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均低于参照组,治疗前2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经治疗2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其结果表明,活性维生素D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丹,汤涌,张静,等.血清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3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9):693-696.
[2]窦晓娟,汪求真,韩孝红,等.大剂量维生素D3补充对糖尿病大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6,32(4):589-590.
[3]覃春美,吴蔚桦,刘建,等.骨形态生成蛋白2信号通路介导的肾动脉钙化对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影响[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6,32(3):173-179.
[4]宋志霞,郭银凤,周敏,等.活性维生素D3通过PI3K/p-Akt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6,32(5):358-364.
[5]李广森,戴婧,李吉,等.骨化三醇对糖尿病大鼠股骨生物力学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2):139-142.
论文作者:邹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肾脏论文; 维生素论文; 糖尿病论文; 活性论文; 因子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