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基础,凸现能力,贴近时代——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地理试题评析及教学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测试论文,启示论文,重视论文,文科综合论文,全国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全国卷Ⅰ)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于考查考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试题的题型、题量、分值都保持相对稳定,试题难度适中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总体上,具有重视基础、凸现能力、取材和设题时代性强的特征。
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006年高考地理试题,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较重视,比较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如第9~11题,要求考生把握地方时与区时的概念,时间与经度的计算技能;第36题的(1)(2)小题,要求考生记忆重要地理事物(中国主要地形单元);第39题需要考生了解城市区位因素等。
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需要考生有较强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在分析解答试题时,需要对试题呈现的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与大脑储存的信息相融合,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如第1~2题、6~8题、9~11题、36题、39题需要分别调动和运用“我国三大谷物的分布特点”“4个国家的能源消费特点和人口数量的多少”“昼夜分布规律” “我国主要地形单元空间分布”“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等基础知识。
二、重视地理图表的解读,凸现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
全卷地理试题均以图表形式呈现信息(7图1表),突出考查了地理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解读的能力。“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地理试题解答的思维主线,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第1~2题的图示中4省区谷物播种面积的数值大小、第6~8题表格中的能源消费总量、 单位产值能耗值和能源消费构成、第9~11题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图像中的纬度信息、第36题区域分布图中的空间位置信息和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第39题通商口岸的空间联系信息等。同时,试题间的信息关联度增强,前一题的判断结果成为后一题解题的重要信息,如第1题中的谷物名称判断正确,对第2题的省区判断至关重要;第7题中国家名称的判断对第8题的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判断起很大的影响(提取各国的人口总量),第9题如能正确判断出:“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则第11题就可做出相差2小时的结论,否则,如甲地也能看到日偏食,那么,就容易把选项A作为正确答案。
三、重视区域性和综合性,强化阐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2006年的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学科特征。全卷地理试题与区域直接相关的试题达9题, 尤其是非选择题的第36、39题,均以区域为中心组织试题,综合性较强,其中第36题以北方地区“沙尘暴”为切入口,综合考查了该区域的地形分布、地表环境特征、春季的天气特征等;第39题则要求考生根据区域环境特征,综合分析该区域内城市的区位因素。在这些区域综合试题的解题过程中,强化了阐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如第36题第(3)小题对“地表环境特点”的表述,第(5)小题对“沙尘暴发生的变化规律”的阐述;第39题第(3)(4)小题对“2个城市区位特点和5个城市共同的地理因素”的阐释等;第3~5题对“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气温的关系”的探究;第36题第(4)小题对“沙尘暴”的季节分布特点以及自然原因的探究等。
与往年相比,2006年文综试题的学科间综合意识也有所增强,如第36题第(5)小题,“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几次?”显然,只有准确掌握了明王朝的灭亡年代(1644年),才能在统计图中正确读取数值(12次)。又如,第39题第(1)小题,“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征”,也带上了史地学科综合的色彩。
四、重视现实问题,渗透课程改革理念,时代气息浓郁
“关注现实, 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观”是文综命题的“主旋律”之一。 2006年的试题同样比较好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命题取材十分注重现实问题,时代气息浓郁。如第6~8题考查了“能源消费”这一世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第31题则以“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事迹为背景材料,考查人生价值的有关内容,凸显了新时期致力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第33题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第34~35题的“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紧扣了党和政府重视民生、民意的社会热点;第36题以“沙尘暴”为主题,要求考生关注生态安全问题;第37题考查古代“中华文化”,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从文明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重大的历史现象;第38题则重点关注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等。
同时,试题也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命题取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等问题,倡导生活化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
当然,2006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全国卷Ⅰ)的试题还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对现实问题的考查可以与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更吻合,第6~8题的“能源消费构成”的相关知识在现行教材和《考试大纲》中均未涉及,要求考生判断出4个国家,显得有些勉为其难。
五、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几点启示
1.以双基为本,把握教学的主方向。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主要选取能反映学科研究方法和面貌的内容为素材,立足于考查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特别强调学习地理的基本意识是建立空间概念和认识区域特征。为此,应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的主干知识,并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一是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重在理解;二是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以干带支,重在贯通;三是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四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获取策略性知识,增强知识的迁移性,重在智能训练。
2.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高考对考生的要求是能够“活学活用知识”,具体地说,就是要求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地判断、推理、归纳和预测,并能分析、说明事物成因,解决实际问题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习的基础上,应联系实际问题,有意识地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应用能力训练。
3.重视区域,强化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导方向。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以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教与学应对区域地理有足够的重视,如世界和我国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可利用经纬线、河流、地区轮廓等建立地理事象的空间参照体系,加强空间概念的培养,并以区域为中心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
4.挖掘潜能,重视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高低固然与学生的基本素质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虽然“学无定法”,但地理原理的应用、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地理技能的形成还是可以寻找到一些规律的,如果教师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必然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如地理信息的处理、区域空间的判断、区域特征的分析、气候类型的判别、日照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表的分析等。此外,要加强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提倡研究性学习。如对某些知识的归类、某一题型的探讨、解题的策略技巧、热点问题与教材的结合点等进行研究,这种活动既可以针对个别学生,也可以针对全班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避免题海战术,让学生真正学会并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