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背景下小学数学家庭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
◆ 范炳军 浙江省缙云县城北小学 321400
摘 要:数学家庭作业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有效载体之一。对于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要走出“照搬教材、照搬教辅”的误区,要基于学生本位进行科学化设计。基于此意义,本文对“学为中心”背景下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基于学生兴趣,设计“操作型”作业;基于学生实际,设计“生活型”作业;基于学生差异,设计“分层型”作业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学生视角 数学家庭作业 改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数学家庭作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效巩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对于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存在“照搬教材、照搬教辅”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作业失去了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经历了课程改革之后,广大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家庭作业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设计数学家庭作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效巩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对于学生而言,在完成每一次数学家庭作业的过程中,都能够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数学素养的提升。在“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基于学生视角进行数学家庭作业的改革才能突显数学家庭作业的本质功能。
一、基于学生兴趣,设计“操作型”作业
要想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学习的动机,最重要的是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倘若没有兴趣的指引,学生就会陷入了被动学习的境地,学习就会变成他们的包袱。教育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只有产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才能刺激学习朝着高效的目标前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应对以往“写”的作业进行改革,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的实践活动,把所学数学内容融入其中,把数学家庭作业与学生喜欢的游戏、画画和动手制作等活动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家庭作业的趣味化。
1.基于学生兴趣,设计“绘画式”作业
小学生与成年人不同,在进行思维训练时,需要利用一些具有色彩、声音或画面感较强的方式来进行辅助。因此,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为学生设计“绘画式”家庭作业,以绘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完成中去。
例如,在教学完“有趣的图形”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设计图案。又如,教学了时间的相关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绘制一天的时间安排图等。通过这一些“绘画式”的作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里,思维也得到了解放,进而不断地实现思维创新,把每次作业都能充满艺术性地完成。
2.基于学生兴趣,设计“游戏式”作业
由于小学生天生爱玩,所以游戏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如果能在游戏里有效地融入数学作业,那么学生就能在游戏中高效地学习,真正实现快乐学习,这种作业方式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例如,对于“乘法口诀”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备课时为学生设计“对口令”的游戏,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在有趣的游戏中识记乘法表。这个游戏还能被延伸到课后,学生回家同父母一起游戏。在游戏的辅助下,学生真正做到了快乐学习,在游戏中就学会了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他们更牢固地掌握了课堂学习内容,并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而且学生也学会了与他人相处,这样下来就能改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认识和理解。
3.基于学生兴趣,设计“扮演式”作业
利用扮演情境的活动来作为学生的作业,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可以激发兴趣的学习条件,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好奇心强烈的时候,所以要是作业能和实际的情境相关联,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还会在经历知识过程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基础来对新的知识进行猜想,以此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对猜想的验证中,让他们都渴望获得有关的新知。
例如,在教学完“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回家借助角色扮演的活动来巩固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发一张“今天我当家”的作业单,在作业单中呈现每件商品的价格,然后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展购物扮演活动。这样,通过情境式的活动作业让学生在他们熟知的情境中巩固了课堂所学,学生也在其中感受到了这种作业的趣味性,自然愿意主动地完成此类作业。
二、基于学生实际,设计“生活型”作业
教师应以大教育观的理念来指导教学,以此完成对传统作业形式的变革。在设计作业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并积极地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真实内涵。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展开对“生活性”作业的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基于学生实际,设计“应用式”作业
教师在设计作业前,首先要做的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分析,掌握其重难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展开设计,作业内容和形式应保证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让学生积极地把数学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完“时分的认识”以后,教师可以把如下一些电视节目的开始时间列在学生的作业单上:
7:00东方时空 19:38焦点访谈
9:05少儿节目 10:06东西南北中
18:05文化长廊 19:00新闻联播
并利用以上的时间点展开问题设计:(1)淘气的爸爸在电视前看《东方时空》,淘气则在一旁吃着早餐,那么这个时候大约是几点呢?(2)晚上18:30分时,淘气开始做家庭作业,但是他又想一会儿能看《新闻联播》,那他做作业的时间还剩多少分钟?(3)淘气的爷爷坐在沙发上看完了《文化长廊》,然后又继续看完了《新闻联播》,那他总共花了多少时间在看电视上?这样的作业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从而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更深刻的领悟,极大促推进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基于学生实际,设计“调查式”作业
在《数学课程标准》里强调,学习数学不光是要掌握数学知识,还要学会同生活进行联系,并应用到实践中去。所以教师所设计的作业要能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联系课外,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拓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余时间的调查作业,通过上网、查阅书籍资料等形式,来丰富学生的数学常识,并在作业和生活中搭起相互联系的桥梁,以便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到生活中,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例如,同样是对“时分的认识”教学完后,就可借助如下的家庭作业来进行巩固:(1)你喜欢在课余时间锻炼身体吗?你更喜欢哪种运动方式呢?在家试试看一分钟你能完成自己喜欢运动的多少运动量(比如跑步、跳绳等)?或者在学习上,你一分钟能算出几道口算题等。(2)记录一下你家的每个人能用一分钟做多少事情。(3)自行查阅有关资料,搜集各行业的一分钟之最。这就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就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生活事件和各行业的事情,真正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产生深刻的领会。
学生在完成调查作业的过程中,通过自主调查、计算和分析,真正领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关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相关方面的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三、基于学生差异,设计“分层型”作业
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一刀切”的作业现象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去满足对应的知识需要。如果设计了“自助餐”式的家庭作业,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作业的类型和内容进行自主选择,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权,从而充分地了解自己。这种方式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对个人学习需求的满足,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为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根据自身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挑选。
1.基于学生差异,设计计算分层型作业
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计算。对于计算类知识的教学,教师应该使作业分层化,让A层学生能够掌握运算规律,使学生具备快速运算的能力;B层学生要锻炼数学能力,可以选择一些开放性题来做;C层学生要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拓展题。例如,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要求A层学生完成基础题目:57+72+13=?63+75+27=?106+32+64+98=?56+75+144+135=?;B层学生需先完成基础题,再练习开放式题目:2+4+6+8+…+196+198+200=?1+2+3+4+…+96+97+98+99+100=?;C层同学则需要完成前面两部分题,再对B层同学的题目进行进一步思考,想出简便方法计算拓展题目。
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中,要注意到学生的情绪变化以及他们在学习中的进步,然后适时调整作业分层,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2.基于学生差异,设计几何分层型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平时的表现,根据教学要求做好作业分层工作。
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之后,教师可要求让A层的学生掌握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公式,会计算相关题目。设计如下题目: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为3分米,高为2分米,求圆柱体的表面积。如果圆柱体的直径为4米,高为3米,又该怎样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针对B层学生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有一个底面直径为10米,高为6米的圆柱体粮囤,先运走了60%的粮食,剩下的部分每次运走7.85立方米,则把剩余粮食运完还需要多少次?如果还要进一步加深题目难度,让B层学生的知识更牢固,还可以设计如下练习题:有一台宽度为1.2米,直径为0.8米的压路机,如果每分钟让滚筒滚动十圈,每分钟的压路面积为多少? 对于C层同学,要要求他们能够完成一些拓展题,如:怎么将右图的长方体削成最大的圆柱体?所得到的圆柱体的表面积为多少?C层同学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就会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
总而言之,《数学课程标准》中根据相关要求对数学家庭作业进行了改革,这种顺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改革不但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而且还适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让学生们在完成作业时也能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把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家庭作业中加以运用,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今后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做好基础知识的准备。学生也一定会怀着更大的热情完成这种形式的作业。
参考文献
[1]靳博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生活化的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23)。
[2]陈露 浅谈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7)。
[3]阚正明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趣味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9)。
论文作者:范炳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5月总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作业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家庭论文; 教师论文; 圆柱体论文; 兴趣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5月总第2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