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张 锦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摘要】 在2019年在召开的两会中,很多参会代表提出:“中国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可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的需求培养一批专门化人才,同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掌握多门外语的综合型、外向型人才,促进软实力建设。”的建议,可见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深层推进的关键。因此,面对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各个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院校,应根据“一带一路”的倡议要求,即立足自身实际又能借鉴国外经验,适应国际化的需求,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原则,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外语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建立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新模式和评价体系,完善课程体系,完善配套资源,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完善外语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学术和科研水平,积极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重任。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国际化 外语人才
一、“一带一路”的倡议给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1.“一带一路”的倡议给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的机遇
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后,每年的中国两会,都会把“一带一路”作为重点战略布局去推进。在2019年新召开的两会中,很多参会代表提出:“中国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可针对带路国家的需求培养一批专门化人才,同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掌握多门外语的综合型、外向型人才,促进软实力建设”的建议,因此培养国际化的外语人才则是“一带一路的”的战略发展的必然诉求和首要任务。奥地利学者李夏德认为:“中国文化的展示都需要扎根于理性世界的环境中,在一带一路经济互通,文化共荣的大背景下,值得肯定的是中国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具备国际化的外语人才。”因此,国家各个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院校,应紧抓这一时代的机遇,根据“一带一路”的倡议和国家化的需求,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原则,即立足自身实际又能借鉴国外经验,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外语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新模式和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术和科研水平,优化办学,不断创新和实践,积极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重任。
2.“一带一路”的倡议给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挑战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认为:“语言战略将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步,语言是最基础也是最高深的文字,在“一带一路”的发展下,必将打响外语人才的攻坚战。”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日益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同样也带来了很多挑战,面临了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由表3可知,复合氟化物的加入对硅含量的影响较大,对铁的含量影响不大,含量均在0.15%以下,反映了复合氟化物对钼精矿中硅的化合状态转相效果突出,使得在复合氟化物存在下酸浸除硅效果非常理想,随着复合氟化物加入量的增大,硅含量逐渐下降,当加入量为14.0g时,产品中SiO2含量降低到了0.03%。继续增大复合氟化物的用量,产品中硅含量下降趋势不明显,同时产品收率有下降趋势,考虑产品综合指标和成本因素,确定为复合氟化物的最佳加入量14g。
外语学习近年来热度有增无减,一方面,是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急需大量的外语人才。另一方面,其工具主义实用性要求下,形成了对外语的考评标准,很多人只通过外语的所谓四六级、专四专八等资质凭证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实际上口语的运用能力和与国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很弱,导致了外语成为了所谓的“书面外语”,将语言和文化、经济等隔离开来,形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独木舟,忽视了对语言实际的应用功能,脱离了人文性特征,很难在对外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体现作用。
1.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交往能力
“外语”非一家之语,而是除去汉语以外的其他语言的统称。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的官网非通用语言已经达到40多种,而我国高校招生培训的外语语种近年来才达到二十多种,并且主要以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为主流,对东南亚、中亚等小语种国家非通用语的缺失,使得在与一些小语种国家在国家会晤之际出现问题。
(2)外语人才的学习与实际运用脱离,外语作为工具被异化
(1)外语人才的语种缺乏,小语种国家交流困难
(1)具备优良又坚定的政治素养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大量国际化外语人才作为强有力的后备军。就现在来说,据调查显示大学中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呈现下降趋势,非英语以外的其他专业也在降低招生录取比例,外语课程授课时数也正逐步削减。以公共外语课为例,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大三以后不再开设外语课程),每周外语课时数基本为2~4节,且多为30人以上的大班授课。不论学生何种专业,所用外语教材统统一致,没有做到外语同本专业结合起来,缺乏专业倾向性,忽视了与专业相结合的实际应用联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很难满足其对外语知识的渴求和就业需要,导致优秀的外语人才少之又少。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属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继电器的原理及各类指标的计算应用,从而为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工业基础。课程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堂讨论、课后学习理解、课后作业、课堂实验、课程考试的方式使其学习理解并掌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理论、原理,掌握典型的继电保护装置,培养学生对各种继电保护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二、国际化外语人才需具备的素质特征分析
国际化人才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深层推进的关键。语言是深入认识、了解一个国家的基础工具,也是开启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桥梁。外语人才是支撑一带一路发展的纽带,进一步推进外语人才培育体制的革新,构建具备国际精神的外语人才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双创”及人才的渴求下,对外语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成为一个优秀的国际化外语人才,一般应做到以下“三个具备”:
小说中的“我”遵循伊一生前遗嘱,把“候人兮猗”刻上她墓碑。“候人兮猗”,是诗之南音第一声,为涂山氏等候心上人禹归来而发声为诗。在漫长等待中,涂山氏终于化作“望夫石”。作家伊一把它刻在自己的墓碑上——或者说作家李舍把它刻在伊一墓碑上,以墓碑替代了“望夫石”。
(3)国家和高校对外语人才的培养的密度和强度不够
一带一路是一项中国发起的全球性、综合性的倡议,用以推动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领域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因此,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只要求对一门语言专业知识的精通,还需具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国际化的发展视野。根据更新的时事新闻,敏锐的洞察出国际上的动态形势,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与态度。能够用国际眼光与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对外的交流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坚持自己民族的特色,不断用社会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防止国外一些不良思想的浸入,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以符合当代乃至未来人类发展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不断要求自己。
(2)具备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在云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安排,《云南省乡镇企业条例》《云南省个体工商户条例》等相继通过,并于1996年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1997年,全省个体工商户为63万户,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提升至为7.8%,涌现出了昆明诺仕达企业集团、龙津药业、风驰广告集团、吉鑫集团等一批有实力的私营企业。
“一带一路”所经沿线国家众多,每个国家的宗教历史、政治文化、风土人情、地理风貌都大有不同,因此,作为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还要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能力。既能立足中国国情,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又能不不断加强对各国经济历史、风土人情、地理宗教、交往礼节和国际规则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进而提升国家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减少国家间交往的误会和冲突,真正做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走出去”,把国外的文明和成功经验“引进来”。
(3)具备创新意识和思辨意识
人才创新的不断释放,带动了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联动发展。国际化外语人才应成为有观点、有态度、有独立思辨能力的人,可以适应变化,具备较强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竞争意识,并有自己独立的思辨意识,能够在对外交往中利用自身外语的优势,把国内外资源加以创新和整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的扬弃的继承,进而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的开展。
三、高校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的教学现状
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给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各个高等院校应积极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重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准,培育具备国际参与能力、竞争能力、熟知国际法则的高层次国际人才是教育部门的重要任务。”面对这一需求,教育部计划到2020年增加非通用语专业由目前的65个变为99个,很多高校也都表现出为国家服务的强烈愿望,加大了对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的投入。例如,作为全国之首的北京大学,于2015年秋季首先开设了“一带一路”的课题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紧随其后还专门从本科起就设立了印尼语等小语种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也紧随其后,纷纷效仿,采取措施,高校增设非通用语专业的热度骤增。财政部对非通用语的人才培养特别加大了经费投入,留学基金委又增加到对象国留学的名额。但是,在这些喜人的成果同时,我国高校在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
1.外语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缺乏特色
投资收益率又称投资利润率,简而言之为收益与投资的比例,当某一投资方案确定并达到一定生产能力或服务能力后,一个正常生产或服务年份的年净利润总额与项目投资总额的比率。投资收益率是评价投资方案盈利能力的静态指标,投资收益率越高,表明项目盈利能力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针对很多高校只设立了非通用语专业,但是,一般一年只有一百多个学识,“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来说,要进一步明确非外语学习的时间和目标,本着外语学习的规律,来指定保证学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该语言的何时的课时,增加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根绝每个学校实际情况尽量将非通用语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既培养了专业人才,又培养了非通用语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化的需求。
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任重而道远。高等院校由于师资力量充足、学术科研成果丰富而在国际化的外语人才扮演着排头兵的重要角色,如何更好的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顺应时代特色,发挥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作用,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多元化、双向的教学新模式,来培养复合型的国际化外语人才,下面有几点建议:
我国的非通用语一般指除了英、法、俄、西、阿、德、日这七个语种以外所有语言。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多小语种的需求,很多高校专门增加了很多非通用语的外语专业,诸如印尼语、泰国语、印第安语等等。在招生和设置专业的时候还开辟了诸如“通用语+非通用语”“多语种+X”“非通用语+非语言专业(如国际关系、法律等)”等模式和专业来培养小语种的外语人才。但是,很多人有英语基础的本科生学习非通用语的本科教学都是零起点,要从字母教起。很多学校的非通用语每年课时还不足500个,严重违背了外语要重复练习和使用的规律,再加上很少有小语种的留学生过来交流,也缺乏语言运用的环境,所以除了极少数有语言天赋的学生外,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要达到用非通用外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的程度,几乎是天方夜谭,而很多学习英语、日语这些通用语的学生却因为数量太多而被“停牌”,严重的造成了人才的过剩和浪费。
3.外语教学和实践分离,不能“知行合一”
“纸上谈来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的学习都是为了实践,尤其是外语最为交流沟通的基础工具,实践运用才是所学的目的。但是,现在很多高校的外语教学,热衷于拿考试衡量学生和老师教学的成果,没有提供给老师和学生投入到社会和企业中运用语言,处理问题和交流学习的机会,造成老师只会教书,躲在“象牙塔”搞学术研究,学生只会看书,只会考试,不会发音,不会交流的现象,催生了很多“聋子”和“哑巴”,不能所学为用,不能知行合一,更谈不上服务“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了。
4.单一和老套的教学评估形式
教学评价体系一般由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内容所组成。我国高校外语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最大的缺陷是评价方式单一,评估内容重语言轻能力,评估形式重结果轻过程,重全面发展轻个体差异 ,把语言测试看成教学的成果,把发表论文、学术获奖、课题研究作为衡量老师的标准,严重挫伤了外语教师参与社会研究、指导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不能结合时代的特点,无法融入社会,无法跟上全球化的进行,无法适应“一带一路”多人才的多元化的复合型的需求。
跨入新时代,五建不断提升传统业务发展质量,积极探索转型业务,努力从传统施工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并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变革,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凝聚,五建越发展越年轻,脚下的路越走越宽阔。
核桃是深受市场青睐、人民喜食的优良干果、油料树种;核桃种植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销路好,效益高,易管理等特点,并且具备核桃产业发展的优良条件,发展核桃产业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多年来,大荔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科学划定种植区域,建立目标责任制,从而形成今天的局面。
四、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的教学新模式研究
2.学习课时过短,没有处理好通用语与非通用语之间的关系
湖北省位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全省虽地处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区内,但也紧靠秦淮气候分割线。因此,湖北省既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同时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明显,且时空分布不均。受地形地貌及降水影响,加之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的实际情况,湖北省既得水之利、近水独优,又受制于水、因水而忧,全省水灾旱灾呈易发多发趋势。尽管湖北省建成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工程体系有效缓解了这一症状,但在水利工程保障薄弱地区以及部分水资源过度开发地区,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两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也不断强调了国际意识的培养与能力的强化与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和意义。所以,高校要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首先要帮学生树立胸怀天下的国际意识,开放包容的积极心态和互利共赢的深刻理念,要学生内心真正为打造和实现人类命运的共同体而努力学习,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能力去分析和思考国际间的合作与争端,学会审时度势,不人云亦云。
2.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培养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加强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在《外国语》高层论坛研讨会上,很多专家教授提出来要对打破学界壁垒,打通外语学科与人文社科学科间的联系的观点。在即将颁布的《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已把“跨文化能力”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之一纳入培养规格。具体而言,跨文化能力值得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利用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他国与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伦理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进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不同的文化能够有效地、愉快的交流与沟通,减少之间的误会和碰撞。而跨学科能力值得只利用学习和认知的统一规律,对不能的学科进行研究,从而发现其交叉点和联系点,总结其相同的规律,掌握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把多元化的事物推向前进。
“一带一路”的宏伟推进,沿线到65个国家,涉及到交通、电力、水利、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作为“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外语人才,不仅仅要做语言方面的“专才”还要做各个行业的“通才”。因此,高校在改变以前传统的只学本专业知识,只学书本知识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打破现有学科的分类布局,整合文、理、工、医等已有学科专业,建立跨文化、跨学科、跨区域的人才交流和教育平台,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学科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的协作,并深层次加强中外教育合作,培养具有国际性、交叉性的跨文化、跨学科能力的全球化人才。
3.加强非通用语专业的课时比例,高效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对“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对不用官网用语的多种需求,小语种的作用逐渐凸显,对非通用语人才需求逐渐上升。从语言教育的发展规律来说,各个国家及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语言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文化、教育方式、思维习惯和母语“迁移”的烦扰。不同的民族都会依据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和传统思维去看待和接纳其他语言。非通用语相对来说就是外来语,为适应国际化需求,加强对非通用语人才方面的培养,是高校语言建设的重要环节。
面对当前形势,需要高校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与思维方式的优秀人才。而目前大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单一,缺乏语种特色。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多为“灌输模式”,教师一言堂,对教学活动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单一外语教学的缺失,一方面,给缺少语言天赋的学生学习增添了压力;另一方面,使具有其他外语语种天赋的学生丧失了机会。还有一些大学奉行“广撒网”的原则,让所有学生都必须选择第二语言学习,这种教学制度看似为学生未来考虑,实则有欠考量。学校应该采取的策略是对有语言天赋和有外语学习兴趣的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而非一刀切,每个学生都学,但每个学生都学不深、学不精。
4.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改善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印刷行业来说,转型升级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现代化的智能设备,以及完善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把印刷各个环节流程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升印刷产能和效率,降低成本,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改革开放40年间,中华商务受益于在内地的发展比较顺利,在深圳、上海、北京均设有生产基地和办事处,印刷成品遍及内地很多地方。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扩大。当然,中华商务并未止步于此,还在不断引进人才和IT技术,提高其的国际化水平。
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师资是关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对外语教师业务素质的挑战也随之加剧。精湛的外语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广博的知识涉猎、超强的适应能力,是作为培养国际外语人才的高校教师首先要达到的标准。而国内的师资力量有限,并且教学评价体制单一,都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缺钾发生原因:首先与土壤及气候因素有关,砂质土、红壤和冲积土等土壤钾的含量较低,砂质土壤或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钾易于流失。其次,含钙、镁量高的土壤,由于钙和镁的颉颃作用,使钾的有效性降低。此外干旱也会导致土壤中钾的有效性降低。最后,柑橘园长期不施钾肥或钾肥用量不足,也会导致土壤中钾的缺乏。
首先,现在很多高校,把招生、考试成绩、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当作唯一的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和晋升的机制,使得教师只忙于纸上谈兵、埋头搞学术科研,而忽略了关注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客观实际,自然也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来。因此,为不断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需求,高校要不断增强师资力量,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师评价体系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外语教师的待遇,为高校外语教师提供出国进修和作为访问学者实践的机会,鼓励参加国内、外相关科研高水平会议,出席国际化学术讲座,有助于高校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不少批评者认为山菊的故事不真实,实际上指涉的应当是艺术层面的“横向真实”。这种艺术真实指涉的是山菊这一人物的行为应该符合“二度区隔”中虚构世界中的基本逻辑,而不应当说处于可能世界的山菊由于没有遵从郜艳敏的真实经历所以不真实。从可能世界理论来看,虚构世界的基本逻辑同样受到实在世界的可然律和必然律的支配,所以两者会发生交叉,而交叉之处则会产生“跨世界通达”。通达关系数量越大,其区隔内部的可能世界所反映的“真实性”也就越强。反之,其“真实性”就会越弱。
第二,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办学,资源共享的模式。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应优先考虑有留学经历或是国外研修经验的教师。因为外教在授课程当中,会根据最真实的发音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来传授。如果是非外国人来教授外语,会因为教师本身带有的口音而降低学生学习这门语言的热情。外教的出现可以整体提升外语教师团队的国际化水准。香港理工大学大量引入外教人员,外教比例达到46%,外语学习氛围相当浓厚。
5.加深校企合作,培养“知行合一”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培育国际化外语人才需要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锻炼,注重对学生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实际训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深校方与多领域企业的合作。在相关城市和企业建立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赴各基地实习,进一步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使语言和专业技能二者之间相互结合,外语作为专业学习的载体,专业技能通过外语得以体现,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协商交际的机会,创造更多校方与社会多领域合作的平台,使学生有目的的参与活动、完成任务,有更多的机会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实现动态的语言教学实践过程。在实践工作中能够获悉书本中难以得到的口语化外语简写形式或是生活用语,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使语言和专业技能二者之间相互结合。
我国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以来,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众多企业都参与其中,这为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最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就是企业,在企业承包工程开展过程中对外语人才的何种才能有要求会第一时间了解,并且对需求了解更加准确,人才选择吻合度更高。国际化的外语人才培养要以此为契机,把学生送到相关企业进行深入的实践培训,只有进入到对应的环境当中才能发现学校教育中的种种不足,进而进行学习改正。2015年5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了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到2016年4月9日,已经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28所大学先后加入,这类大学联盟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智库建设等方面与联盟内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根据企业所需去匹配外语人才,根据在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去完善知识,提升能力。
6.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推进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
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随时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科技的手段,增加外语教学的感染力和趣味性,也是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的有效途径。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群作为校内教学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将阅读课、写作课等外语专业课程、形式与政策等思政教育课程与外文网站内容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实践外语能力,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唱响网络主旋律,传递网上正能量,更好地推动外语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例如,2015年11月9日,上海外国语首门国际慕课——《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平台上正式上线,历时4个月,学员来自175个国家,累计达15325人,得到来自1993名用户的21276条评论,平均每条评论有69.4个单词,体现了很高的国际化参与度。这使得“互联网+”和教育结合,给高校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推动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成功经验。
综上所述,在后申遗时代中,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采取针对性的方式,优化当前的发展模式。在这一基础上,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实现了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丰富了文化展示的方式、内容,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氛围,并实现了相关城市之间的合作是,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结合本文的分析发现,文中所提及的推动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对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能够落实在具体的经营中。
五、结语
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给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等院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提升教育水平、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制度、增强师资力量,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具有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的,又同时具有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多学科交叉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与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辛越优,倪好.国际化人才联通“一带一路”:角色、需求与策略[J/OL].高校教育管理,2016,(04) :79.
[2]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3]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02) :26.
[4]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03).
[5]谭业升.首届《外国语》高层论坛暨汉外语言学界合作研讨会在上海召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04) :96.
[6]马文普“.一带一路”战略需培养专业化国际人才[N].中国企业报,2015-07-23.
[7]张逸岗.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发展与外语教学研究——“第五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述评[J].外语界,2012,(03) :91.
[8]蔡基刚.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评价体系调整[J].外语电化教学,2013,(01) :3.
本文系2017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般)暨吉林大学2017年度本科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基于原语文化信息导入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2017XZD028)的终期成果。
标签:一带一路论文; 国际化论文; 外语人才论文;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