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极政治格局中若干基本问题的再探讨_两极格局论文

世界多极政治格局中若干基本问题的再探讨_两极格局论文

世界多极政治格局中几个基本问题再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格局论文,政治论文,多极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有些问题已暴露清楚,有些问题正在暴露中,不少问题多有争论。本文只对多极政治格局中几个主要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以求高明指正。

一、关于多极格局的主要矛盾问题

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一种占优势的观点是西西矛盾是多极格局的主要矛盾。然而,西西矛盾是由美欧、美日、欧日矛盾组成的一个三角矛盾。所以,只是笼统地确认西西矛盾是多极格局的主要矛盾,缺乏科学的严谨性,而且这一回答也没有指出哪一方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由于受“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的制约,西西矛盾中──美日、欧日、美欧──这一三角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大。争夺经济主导权和高科技优势成为大国争夺的主要内容。在美欧日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最快,美日矛盾,特别是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199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2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20%。估计10年之后,到本世纪末,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美国的70%,人均国民收入也将超出美国40%左右,目前,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1991年日本的外汇储备已高达800亿美元,同年贸易盈余也超过1000亿美元。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年年居高不下。1993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达604亿美元。这与美国近年的财政和外贸双高赤字形成了鲜明对照。于是,以贸易摩擦为主的美日经济矛盾日益加剧,成为世界持久而醒目的重大问题之一。美日矛盾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显然已经超过美欧矛盾和欧日矛盾,上升为西西矛盾中的主要矛盾,自然也成为多极格局的主要矛盾。目前,美国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

战后以来,美日矛盾经历了大约三个发展阶段。1975年西方六国首脑会议之前,美日之间完全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政治关系。1975年后美欧日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三足鼎立”格局阶段。但是,由于当时仍然存在苏联核威胁,欧日尚需美国的战略核保护,所以,三方乃是不平等的一种“鼎立”格局。在“三足鼎立”格局中,美日两国几乎年年都要就经贸问题举行高级会谈,每次都是以日本方面作出妥协和让步而暂告结束。在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核威胁削弱,加上日本经济实力获得进一步增长,美日关系发生了阶段性质的变化,日本进入对美国可以说“不”的阶段。今年2月,日本前首相细川访美,双方就两国突出的贸易问题再次举行最高层次会谈。但是,日本不再象往常那样作出任何让步和妥协,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会谈破裂。日本就会谈结果宣布:两国开始了新时代的日美关系。细川称这是“一种成熟的、大人之间的日美关系”。所谓“成熟的”、“大人之间”的关系,实质是日美关系进入了“平起平坐”、日本不再“屈从”的真正平等的第三阶段。细川这次访美结果是日美关系发生又一阶段性质的变化进入第三阶段的重要标志,它进一步确立了日美矛盾为多极格局主要矛盾的地位。

二、关于各极争夺领域的转变问题

第二个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在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的过程中,世界主要矛盾的对立面及世界各极争夺的领域也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争夺“军事优势”转变为多极格局时期的争夺“经济和高科技优势”。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只认识了问题的一半,还没有从深层次探究这是格局发展的普遍规律还是当前多极格局发展的特殊性。如果我们把历来的世界政治格局加以回顾和比较,便会发现,这种争夺领域的转变是历来格局发展不同阶段的一条普遍规律。

自世界近代史开始以来,便出现了世界政治格局。1815年拿破仑战争之前,世界两个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之间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工商霸权的斗争构成了第一个世界政治格局;1815-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法、德两国争夺欧洲霸权为主要矛盾的斗争构成第二个世界政治格局;1870-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英、德争夺海外殖民地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为主要矛盾的斗争构成了第三个世界政治格局;1918-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英、德争夺世界霸权和划分势力范围为主要矛盾的斗争重又构成了第四个世界政治格局;1945-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争霸构成了第五个世界政治格局;目前以美日为主要矛盾的多极格局是第六个世界政治局。

纵观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史,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特点:每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都分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第二阶段,争夺“军事优势”。

从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的第一阶段向争夺“军事优势”的第二阶段转变,是每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共同发展过程。经济实力是列强争夺霸权的重要力量基础。当旧格局被新格局取代之后,新格局中矛盾各方首先制订新的经济政策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集中力量促进其经济的高速发展。待经济实力落后的一方接近或赶上对方时,后进者便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掠夺廉价原料和扩大国外市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格局中各极的发展便相应地进2入第二个发展阶段:争夺“军事优势”阶段。于是,大国之间进入军备竞赛状态。英、法、德等国在格局发展史上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来看,40年代后期,苏联制订了1946-195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目标在于迅速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的经济。50年代,苏联基本上仍是以发展经济追赶美国为主要目标。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苏联已从十月革命前第六经济大国上升到第二位。从50年代末开始,在经济实力增长的基础上,苏联对外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步走向追求“苏美合作主宰世界”,实质是追求“苏美分霸世界”。这种政策的发展导致了1962年加勒比海危机。危机之后,苏联认识到军事实力在其扩张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弥补苏联军事力量不足的弱点,苏联加紧进行军备竞赛,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核武器,到70年代初期,美苏战略核力量达到大致平衡,于是,苏联对外政策从追求“苏美分霸世界”发展到“苏美争霸世界”。

当前,世界刚刚进入多极格局新时期,各国都在把注意力向发展经济方面转移。从以往世界历次政治格局发展、转变的全过程来看,这种转变是新格局出现初期的必然现象。同样,由于格局发展规律的制约,多极格局在发展进程中,从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向争夺“军事优势”的转变也将是规律发展的必然。目前,日本正在千方百计试图踏着世界经济大国的阶梯登上世界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位子,日本政府的内阁大臣屡屡出现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行径的言论,并开始向海外派出自卫队,不是偶然的,这些都是格局发展的正常规律现象。

三、多极格局中主要矛盾争夺的主战场

亚太地区是多极格局中主要矛盾美日目前争夺的主战场。争夺亚太地区经济主导权是两个经济大国争夺的焦点。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经济集团,排斥对方,是美日争夺的重要手段之一。日本针对自己国土狭小、资源贫乏、而对亚太国家高度依赖的弱点,首先提出了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经济圈”构想,同时还积极构筑“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日本海经济圈”等小区域经济组织,试图大小机构相配合,把亚洲“四小”和东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组成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并以亚太为基石,登上世界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宝座。近年来,日本开始把外援和外交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收缩,采取所谓“脱美入亚”新战略,注意协调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近10年来,日本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已占其海外投资的50%。日本对亚洲地区提供的援助是美国的5倍,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投资国和援助国。通过投资、经援、贸易等途径,日本已经进一步加强了其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

亚太地区在美国经济、政治和军事战略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1992年美国在亚洲的投资达780亿美元。1978-1992年,美国对亚洲的出口增长4倍多,同期内对欧洲只增长2.9倍。亚太是美国出口最多的地区。1992年美国同亚太经合组织的贸易总额为5340亿美元,同东亚的贸易总额为3840亿美元。美国仅是同东亚国家的贸易额便是同欧共体贸易额的1.5倍,是同拉美贸易额的3倍。美国每向亚太地区出口增加1个百分点,便可为国内增加30万个就业机会。

各种战略利益决定了美国坚决反对日本在亚太地区组建任何排美性经济集团,反对日本对亚太地区的经济控制。面对日本的排美行动和“雁行”模式,美国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提出了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经济结构的“扇形”模式。美国前国务卿贝克就美国的“扇形”模式解释说:美国介入太平洋地区的结构形式酷似一把打开的折扇:基地在北美,而美日联盟、美韩联盟、美与东盟、美与澳新关系则形似打开的扇幅一样向西散射。于是,美国的“扇形”模式与日本的“雁行”模式在亚太地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克林顿上台以后,美国逐渐实现了国家从“军事安全”第一向“经济安全”第一的战略转变。为了适应这种转变,美国外交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一是外交政策从为“军事安全”服务转变于为“经济安全”服务;二是外交重心向亚太地区倾斜。西雅图会议是美国外交重心向亚太地区倾斜的转折点。在西雅图会议上,美国提出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共同体”倡议,并写进了会议的《经济展望声明》。如果说日本的“雁行”和美国的“扇形”主张还只是设想或理论的对抗,那么,日本的“东亚经济圈”和美国的“亚太经济共同体”便成为两国分别主导的经济组织的对抗。美日都把外交重点向亚太倾斜,并尽力设法加强与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这一地区的经贸联系和争夺其主导权,作为振兴本国经济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和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的基地。无疑,亚太已成为美日争夺的主战场。

亚太地区不仅是主要矛盾美日争夺的主战场,而且也是其他各极争夺的重点地区。德国为了将外交重点向亚太转移,政府正式通过了“新亚洲战略”,决定全面展开同亚太地区各国在各项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德国总理科尔相继访问了亚洲五国之后又访问了中国。法国也在设法重返印支。去年密特朗总统访问了越南和柬埔寨,当年对越援助扩大了一倍,达3.6亿法郎。英国不甘退出香港,企图通过香港保留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俄罗斯也提出了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要求。中国是亚太国家,其外交重点在亚太自不待言,等等。

四、关于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问题

学术界一种相当普遍的意见认为:当前的世界多极格局尚处在“过渡时期”。其根据有二:一是“美国、西欧、日本都处在变化之中,围绕资本主义世界这三个力量中心进行的分化改组需要一段时间”;二是“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转变所以需要一个过渡时期还同中国和俄国的发展变化有关系”。简言之,就是构成世界多极格局中的各极还处在不稳定的变化之中,所以,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这种以各极还处在“变化”之中为过渡时期的依据是难以成立的。众所周知,任何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不断变化也是世界政治格局中各极的正常发展。已经结束的美苏争霸的两极也曾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段时期苏联战略核力量迅速上升,于是出现“苏攻美守”局面,而另一段时期苏联内外交困,美国力量回升,于是又出现“美攻苏退”形势。

那么,社会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有没有一个“过渡时期”呢?当然有。“过渡时期”就是事物量的变化。量变是渐进的、过渡的,它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当量变达到一定极限时,才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即“质变”。所以,所谓过渡就是事物的发展向质变的过渡。“过渡时期”只能在事物的“质变”之前,而不可能在事物的“质变”之后。“质变”之后,事物原来的性质已经被“质变”所否定,从而促使事物在新的阶段上发展。尽管新阶段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旧事物的痕迹,尽管新阶段的因素还不稳定,甚至还会出现复辟。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以重大历史事件来划分其发展阶段的。否则,人类很难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发展史。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尽管当时封建社会在世界舞台上仍占主导地位,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也不稳定,甚至不断反复,如出现封建复辟,而以后又经过了几百年,资本主义才在摧毁封建制度的斗争中确立了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1917年的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尽管至今资本主义在世界舞台上仍占绝对优势,原苏联也出现了资本主义全面复辟,等等。我们总不能说,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向近代史过渡,1917年的十月革命开始向现代史过渡。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也是如此,1991年原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质变,也就是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和多极格局的开端。

五、关于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的方式问题

以往的世界新旧政治格局转变都是通过战争方式实现的。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世界政治格局除旧布新的战争。这一次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转变却是通过非战争方式实现的。以非战争方式实现新旧格局的转变在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虽然这次政治格局的转变是以非战争方式实现的,但其结局却与战争方式实现的转变基本相同:格局中对立面一方是失败者,国家解体,经济凋敝,政权易手,势力范围丢失。

那么,为什么这次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变大异于从前而采取了非战争方式呢?原因在于原苏联国内自身的因素。原苏联国内两大根本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原苏联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党的叛变造成了原苏联的自身解体,不战自溃。美国则在原苏联国内两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中坐收渔翁之利。这便是这次世界政治格局通过非战争方式实现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以往的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史上,还不曾有过矛盾的对立面一方不战自毁的先例,因而也就不曾有过以非战争方式实现政治格局转变的先例。

对于原苏联解体和在同美国争霸中失败的原因,我国学术界普遍把注意力倾注在原苏联经济问题上。认为经济停滞同苏联的失败和毁灭是因果关系。经济问题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不是第一原因。如果把经济原因放在第一位,人们不禁要问:今天俄罗斯、独联体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危机要比原苏联时期严重的多,为什么没有出现原苏联的政治局面呢?显然,马列主义同反马列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共产党同反共产党两大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前者的失败,是造成原苏联解体和毁灭的主要的和直接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曾公开声明他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下台后又涉足台湾并声言中国和古巴的社会主义终将要失败。这样一个人物担任了原苏共第一书记和总统,就注定了原苏共和苏联的悲剧命运。因此,当我们研究原苏联解体和失败的原因时,不必讳忌原苏联国内两种意识形态、两条道路之间激烈的斗争,否则,永远不能从原苏联的失败中总结出实质性教训。

六、多极格局中美国地位的升降问题

(─)美国在南北矛盾中的地位上升:两极格局时期,美苏两国在第三世界都有一些盟友,美苏双方向对方盟友国家采取的任何政治、经济和军事行动都必须考虑到对方可能采取的反应。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俄罗斯的变化,使第三世界失去了原苏联对美国的制约作用。于是,美国对第三世界大耍威风,肆无忌惮地干涉第三世界国家的事务。从出兵索马里、制裁利比亚到目前的海地事件等,可以明显地看出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涉在上升,美国也以世界警察自居。美国加强干涉第三世界国家事务的目的是企图把美国的民主制度嫁接给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政治新秩序,维护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权益。

(二)美国在东西方矛盾中的地位上升:苏联解体,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古巴的封锁,并就所谓核问题加紧对朝鲜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等等。

(三)美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上升:两极格局时期,联合国是美苏两个大国在争霸的角逐中争夺舆论优势的工具。目前,美国在联合国中采取“挟联合国以令天下”的策略,试图把联合国变成其称霸世界的工具。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涉都披上了联合国的合法外衣。

(四)美国在西西矛盾中的地位下降:与在前几个矛盾中的影响和作用相反,美国在美欧日矛盾中的地位却在下降。两极格局时期,面对强大的苏联核威胁,欧日无力单独与苏联抗衡,它们离不开美国的战略核保护。为此,美国在美欧日关系中拥有欧日无可比拟的地位。苏联核威胁消失后,随着欧日经济力量的增长,欧日逐渐上升成为多极格局中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单极力量,不再成为美国随意驾驭的伙伴,日本并且成为与美国构成世界主要矛盾的对立面。美国在西西矛盾中地位的下降是多极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1994年9月稿)

标签:;  ;  ;  ;  ;  ;  ;  

世界多极政治格局中若干基本问题的再探讨_两极格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