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之春的货币改革思想
刘 长 林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摘 要: 货币改革思想是王之春经济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金属货币制度改革与纸币流通两大组成部分。金属货币制度改革主要包括 “铸金、银、铜三品钱”与 “仿铸金圆”。在外国纸币泛滥并危害国家经济利益的情况下,王之春提出构建国家近代纸币体系,并主张以机器制币用于纸币防伪。虽然王之春的货币改革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但对晚清货币改革思想变迁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王之春;货币制度;改革
王之春,湖南衡南县人,王夫之后裔,晚清湘籍著名政治家、外交家。王之春一生阅历颇丰,早年投靠湘军,入湘籍大员幕府多年。曾官至巡抚,又奉旨到访英、法、德、俄等四国。当时的清朝正处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王之春和其他开明官僚一样主张向西方学习,为国家自强御辱寻求道路。王之春对货币经济问题颇有见解,从其一系列有关经济改革的政论中可见一斑。目前,学术界对王之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王之春西学观、外交思想以及王之春晚年被刺杀案等方面①,鲜有人对王之春的货币改革思想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对王之春货币改革思想研究,以期窥探时代变革下,面对晚清币制混乱局面,开明官僚革除时弊,为追求富国强民所做出的努力。
一、金属货币制度改革
(一)铸金、银、铜三品钱
鸦片战争以来,清代社会被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此际,无论是清代实行已久的银、铜复本位②,还是光绪年间出现的 “白银核心型”③货币体系,都已与西方世界普遍流行的金本位或者虚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④相脱节。随着清政府与列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加速对晚清社会经济渗透,严重破坏了清代原有经济体系,以致晚清货币体系异常混乱。这一时期,货币本位制改革成为晚清币制改革的重点话题⑤。不过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需要一个 “过渡”过程,在晚清社会认同金本位制以前,“金、银、铜三品币制”应运而生。
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是光绪九年 (公元1883年),钟天伟在呈给时任两广总督张树声的 《扩充商务十条》中正式提出 “金、银、铜三品币制”[1]202。光绪二十一年 (公元1895年)正月十四日,在出使日记 《使俄草》中,王之春认为,“中国宜令各省分铸金、银、铜三品之钱,铜钱则仿西贡之制,形质轻而鼓铸模范必极精致……即可收回利权,亦可便易民用”[2]662,明确提出要实行 “金、银、铜三品币制”。王之春主张实行 “金、银、铜三品币制”,主要原因如下。
1.清代传统币制缺乏强势本位币,出现银、钱比值的大幅波动
清代社会长期实行银两、制钱 (铜钱)共同流通的货币制度 (银、铜复本位制)。作为辅币,制钱 (铜钱)的价格不受到主币 (银两)的影响,只与铜自身的价值波动有关[3]。王之春认为,“至明已币制渐减……国朝因之,而中国之银价渐贵。嘉、道之间,每两至值钱二千五百文,近日递减至千四五百文者,良由外洋开采银矿,日形富有,几欲搜穷地球之精华”[2]662。在王之春看来,国际白银产量的日渐增多,正是导致币种间比值 (银两与铜钱)出现大幅波动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此种情况的出现是清代传统币制缺乏强势本位币⑥,导致各币种流通价值只与市场供求关系有关。
2.中央铸币权力下放导致地方货币式样繁杂,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晚清社会沿袭旧的分散铸币政策,将货币发行权下放,由各省铸造货币[4]。这一铸币政策的实行,致使国家在货币发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王之春主要有以下两种看法。
(1)国内所铸银两不利于流通 清代银两总称为元宝银,时人称 “宝银”。银两各省分别铸造,兑换时虽有一定折算比例,但各省铸币缺少统一重量与成色 (即含银量)标准。对此,时人有这样的描述,“今之国课而言,所用总称元宝纹银,然各省各式:江西、湖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直隶、江苏、浙江九省藩库倾用元宝库平⑦重五十两,杂项铸大小银锭十两至五两;湖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福建九省皆无元宝,仅铸银锭十两至五两。此外,关则江海关、山海关是元宝……其银色十足十成者,江西方宝为最,湖南龟宝次之,其余相等;独武昌宝仿龟式而轻,库平重四十八、九两,银色九九八……至市廛有高低不等之元宝及银锭者,乃商贾仿各省之锭锁铸,非钱粮也”[5]596。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各省所铸银两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样式繁杂,增加了银两全国性流通的困难,人们日常的商业、贸易、汇兑等活动相当麻烦。“中国专用宝银,不加剪捶,则零用或苦其多。而时忽斧而碎之,时忽积而镕之,既费火力,又多销耗,且不便当。”[2]662王之春认为,清代银两使用传统工艺铸造,损耗较大。同时,银两在使用过程中可随意“斧而碎之”⑧,说明日常银两使用缺乏固定的衡量标准。“时忽积而镕之”是指一个地方的银两流通到另外的地方,因各地铸造银两的 “平” (重量)与 “色” (含银量)不同,必须重新熔铸才能使用[4]。可见,王之春对晚清银两在市场流通中的弊病有一定认识。
上午快八点的时候,宋市长的秘书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看到宋市长的专车还停在原地,也就不很着急,按惯例或开小车或骑摩托车或骑自行车鱼贯而行,不慌不忙前去镇里开会。哪里料到,一进入会场,宋市长已端坐主席台上,用严厉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大家匆忙就坐后,主持人就宣布会议开始了。
(2)国内铸造银圆各自为战 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银圆广泛流通于我国南北各省。外币主要是银圆、纸币等新型货币,它们挤压传统复本位制的势力,客观上扩大了新式货币形态的生存空间[6]。换言之,晚清币制改革运动是受外国银圆大量流通的刺激而产生。清政府自铸银圆,是晚清币制改革运动的最大变化。官方设立铸币机构,最早是光绪十三年 (公元1887年)由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所奏请设立的广东铸币局。设立之初,张之洞试图将此法由广东推向全国[7]528-529。但清政府实行官方铸币,存在很大弊病,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各省所铸造银元品质差别极大,导致各省自铸银元难以相互流通,出现 “彼省之银元,流行于此省者须加贴水⑨”“民间显分珍域,仍不如墨银 (鹰洋)之南北通行”[8]807的现象。王之春认为 “前在广东曾铸龙钱⑩,而各省不并加鼓铸,遂不甚销行”[2]662,即各省铸币缺乏统一统筹,意见不一、标准各异,导致各省所铸银元参差不齐,很难通行全国的状况。
王之春机器造币观的产生受其在俄国经历所影响。光绪二十一年 (公元1895年),王之春奉旨出使俄国,期间曾先后游历俄国泥瓦江西北岸铸钱局、制造钱币局,考察其使用机器造币方法。在俄国期间,王之春记录了一整套现代纸币制造的流程,认为纸币制造 “始为沤渍各絮麻之厂,再次则初为巨轴……然后以重器压而实之”;“别有铜模,隐印其汗像,或各文字,照视方现,就便焙干”;“其裁纸,初直幅,次横截。别一室抽细丝为纸之筋络……复一室为石印诸钱币花纹”[2]694。王之春的叙述,涉及现代纸币制作中纸张制造与检测、印前处理与制版、印刷、裁切等多个流程,这是晚清官僚对西方新式造币技术一次最为真实的接触。回国后,王之春大力主张使用机器铸币用以防伪,首推仿制俄国,认为 “查泰西造办纸厂,俄国为上”[2]838。可以说,参观欧洲多家造币厂后,王之春给予俄国造币厂的认可度是最高的。
王之春认为,全球金银矿产储备,是银多于金。游历欧洲四国,经过实地考察后,王之春认为“今地球之上,探穴穷搜,实有竭全球精华之虑,计前年五大洲合共出金三十万一千斤。合四百九十六万两,内计美国出金五万四千一百启罗”;“英、法开采最先,出金实已瘠薄,仅存无几,英只出金六十四启罗,法只出金一百九十五启罗。此可见地质之所含孕者,仅有此数”[2]768。相比于金矿储备量不足,王之春认为全球银矿储备量 “实掘不胜掘,几于积可成山”[2]768。针对国际社会白银储备多于黄金储备的局面,王之春认为朝廷继续专门使用白银用以流通,只会导致国内白银持续贬值。此外,王之春还认为, “外洋开采银矿,日形富有,几欲搜穷地球之精华”“银正当极盛之时,几于用不胜用,价必日减”[2]662。王之春已经认识到国际白银市场中出现的供大于求是导致国内白银贬值的重要因素。
19世纪70年代以来,金本位制成为世界货币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9]。王之春主张实行 “金、银、铜三品币制”,试图通过统一货币发行权,确立国家强势本位币,完善各币种间比价体系以及避免世界通货制度演变对金、银比价的冲击,以此构建较为完整的国内货币体系。但是,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主张铸造银币、实行银本位制的主张逐渐占据上风。宣统二年 (公元1910年) 《币制则例》的颁布,标志着晚清政府最终确定了银本位制。可见,王之春主张实行 “金、银、铜三品币制”,坚决反对 “专用银制”的主张,在当时是不被主流社会所重视的。面对白银持续走低,晚清政府仍然选择银本位,足以说明王之春所主张的“金、银、铜三品币制”在当时社会面临着难以实现的困境。实行金本位制需要大量资本,晚清时期要实行金本位制至少需要5 000万英镑,“不开金矿,不能言金币”[10]1896。对此,晚清政府早已力不从心。
1.纸币可兑
(二)仿铸金圆
如果说王之春提倡实行 “金、银、铜三品币制”,是针对当时国内 “专用白银”所产生的弊病,那么王之春主张 “仿铸金圆”,则是为确保晚清政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能够稳定对外币值,避免国内经济利益受损。王之春认为, “通商以来,交易以镑计,贷借以镑计,赔款亦以镑计,盈虚伸缩惟人所操”[2]91。王之春认识到国与国之间进行经济往来,因货币间汇率不同,“磅亏”⑫国家将出现货币主权受损现象。
其次,王之春希望国家实现币制统一。光绪十三年 (公元1887年),广东率先铸造银圆,其后湖北、江苏、福建、直隶、奉天等省相继铸造银圆,但各省所铸样式及成色 (含银量)存在差异,导致各省自铸银圆难以在全国实现统一流通[3]119。王之春认为,“中国各省自铸龙圆,即隔省亦不通行,或称低色,是其为鉴”[2]91。这反映出晚清各省银圆铸造各自为战,致使银圆难以通行全国。针对以上问题,王之春主张 “宜各省颁示一律,无论粮税、捐项,京外各库,画一收纳,庶市廛莫敢阻抑”[2]91。就在王之春提出这一主张的前一年,即光绪二十五年 (公元1899年),清廷以各省设局太多,铸造货币成色、分量差异过大为由,决定以鄂、粤两省代替中央统一铸造,将各省铸币之权尽数核实后收归中央。尽管清廷此举对逐步统一国内币制具有积极作用,但铸币利益巨大,各省对中央颁布的统一铸币政策无法有效执行,依旧自行鼓铸银圆[13]。王之春试图凭借各项财政收支 “画一收纳”,以实现国家币制统一,比晚清政府使用一纸行政命令有效。但在晚清中央权力日渐衰落,外国银圆广泛流通、深入人心以及各省自铸银圆各自为战、获利已久的情况下,王之春的主张注定是难以实行的。
3.2 睡眠模式评估 睡眠日记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儿童睡眠模式基础评估手段。标准化睡眠日记记录的信息包括儿童就寝时间,入睡潜伏期,夜醒次数和时间,中睡眠时间,白天小睡时间以及持续时间长度等。两周的基础睡眠日记记录对于评估儿童基础睡眠模式是必要而有效的。基于睡眠日记信息,医务工作者能够清晰的勾画出儿童的睡眠模式。
国内 “仿铸金圆”与西方列强间的利害冲突问题,王之春有着自己的理解,其认为 “我任银则彼益,我任金则彼损,其理至显”“然外交恐未之洽也”[2]91。王之春认识到币制改革会影响洋人在华利益,将会遭到洋人强烈反对这一现实问题。相比同时期其他主张币制改革的官员,如王运鹏、陈炽等人对币制改革困难认识不足,盲目乐观而言[12],王之春有此顾虑说明其能够理性看待晚清政府币制改革。王之春虽然认识到币制改革存在困难,但其认为 “宜与各国申明公法中自主之国应享权利……即仿欧西现行之例,想无闲言”[2]91,即通过与洋人讲理的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中国社会所讲 “易以理服,难以力胜”,本是传统道德价值追求,凡事讲理属于君子风范,但面对列强侵略本质,通过与列强讲理谋求自身正当利益,则不切实际。这种认识是王之春币制改革思想中理想主义成分的体现。
对 “仿铸金圆”在国内将会遭遇的困难,王之春有所认识。首先,王之春认为 “仿铸金圆”虽能够维护国家利权,但也存在 “商情恐犹有阂也”[2]91。在王之春看来,“市侩垄断取利,以银为涨跌,各省一辙,故有 ‘银使当地’之谚”[2]91,长久以来 “专用白银”已深入人心,更改币制可能与各省银两在长期使用与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习惯或规定相冲突。
在各国普遍通行金本位制的大环境下,清政府坚持 “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受世界银价不断贬值影响,清政府在与洋人的经济活动 (如对外借款、还本付息等)中利益损失惨重。以 “庚子赔款”为例,因英镑价格上涨,致使晚清政府多赔款白银高达八百万两[11]1885。同时,晚清政府关税以白银 (海关银)为征收标准,因白银相比外国货币汇率低,致使洋货大量倾销,使晚清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地位[4]14。对此,王之春大力主张 “仿铸金币,以镑敌镑”[2]91,以此稳定国家对外币值,避免国家经济利权被他人掌控。王之春主张仿铸英镑,认为 “商务之大,英为最。轻重成色,悉准英镑”[2]91。19世纪初,英国正式采取金本位制,随着日不落帝国版图不断扩展,直到20世纪初,英镑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最为重要的流通货币。王之春认识到英镑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作为晚清封疆大吏,此等见识是他关心实务的真实写照。
最后,王之春提出 “开源”是铸币的前提。王之春在 《大纲四条折》中列举俄国铸造金币用以流通,“昔俄国储库之金一亿一千万镑,始改铸金币,东西洋各国皆愕”[2]91。王之春已经认识到建立完善的黄金储备与发行金币之间的关系。这种认识与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所讲货币贮藏职能,“为了使实际流通的货币量总是同流通领域的饱和程度相适应,一个国家的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14]157具有共通之处。王之春提出 “非开源无以资鼓铸”[2]91,“开源”是铸币的前提。在 《大纲四条折》中,王之春相继列举广兴矿利、筹建铁路、整理工商等作为清政府 “开源”的办法,其认识到进行彻底币制改革的关键是财政 “开源”。无疑,相比同时期维新思想家陈炽过于看重币制本身对币制改革所起的作用[15]135,王之春的这种认识更有进步性。
2.4 坚持创新实践活动,经常开展建言的职工代表大会。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内容和方法尤为重要。要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首先需要让员工说出企业存在的不足所在,如开展员工代表大会,针对员工普遍提出的现实难题,领导层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规律、新任务和新方向;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与职工进行沟通,把被动解决问题转化为主动发现和消除不良思想倾向,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
②以近代著名经济学家杨端六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清中叶以前的货币制度属于不完整的银、铜复本位制.
二、王之春的纸币流通思想
在光绪二十六年 (公元1900年)二月给朝廷的奏折 《奏为强邻日逼亟宜练兵筹饷谨陈管见折》中,王之春认为 “钞票之法”属于中国传统古法,“始于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银行汇票,即其遗意”[2]8。“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汇兑业务形式,“交子”属于早期存储凭证,已经逐步具备表征货币特性。王之春认为银行汇票与飞钱、交子一脉相承,主张在国内发行纸币,用以流通。
Send(A,{,,TB}B_S,{RB}K}),Receive(B,{,,TB}B_S},{RB}K))
(一)发行纸币的必要性
1.纸币本身的优点—— “妙在流通,利在存寄”
王之春认为纸币流通的好处,主要表现为 “妙在流通,利在存寄”[2]8。“妙在流通”是指相对于传统金属制货币,纸币在商品流通不断扩大,交易数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更适用于商品流通。换言之,纸币的产生与使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反映了商品流通”[14]136。晚清社会以来,全球贸易日渐扩大,此时,王之春提倡发行纸币用以流通,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必然需求的。王之春认为将实银寄存官办银行,可以避免出现民间商号 “朝夕防维,虑其倒闭”[2]8的现象,民间剩余资本寄存在银行,百姓既能 “收存其票,即以明证”[2]8,又能到处兑换,周转方便,完全符合中国人 “畏累赘,喜简便”[2]8的做事方式。同时,王之春以中国银行、湖北官票局发行纸币,百姓 “喜闻乐见”为例,用事实说明国内发行纸币 “利在存寄”。
2.抵制外国银行在华大量发行纸币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研究——以广西中小企业为例 ………………………………………… 莫锦萍(1/11)
19世纪60年代,汇丰银行率先在华发行纸币。因外国银行发行纸币具有携带方便、信用较高等诸多优点,纸币逐渐大量流通于中国市场。以汇丰银行为例,汇丰银行在香港发行的银行券 (银圆票⑬)又称 “港券”。据记载,光绪十六年 (公元1880年)流入广东的 “港券”约有6 198 141圆,比当年在香港流通的纸币还多1 770 898圆[16]965,数目之多,令人触目惊心。
19世纪、20世纪之交,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已有几十家之多。因发行纸币是有利可图之事,大多外国银行将发行纸币作为重要业务。外国银行在华大量发行纸币对晚清货币金融体系产生的弊端主要有三点:①不同纸币流通,加剧了晚清社会货币流通的混乱,严重影响了清政府支付结算操作的正常化;②外国银行依托发行纸币,控制与掠夺清政府原有官方、民间支付结算机构 (如钱庄、银号等);③掌控清政府的国际汇兑市场,并操纵清政府的外汇牌价与资金市场[17]。由此可见,外国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对晚清金融市场是一种巨大侵蚀,严重损害晚清国家经济利益。对此,王之春以日本在沪创办商业银行为例,认为 “今上海日本商业,分银币、钱币二等,用华字注明数目,通行沪上,到处可兑……倘渐推行通商各阜,以空纸换我实银,利源之外溢又多一漏卮矣”[2]8。王之春认识到大量外国纸币发行,损害了国家经济利益,这点弥足珍贵。
纸币可兑是指纸制的凭单可以换取实物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其本身价值就是所替代货币的价值。王之春主张纸币可兑,认为 “纸币既然到处可兑,何必尽领实银,是钞票便商便民……此兑彼换,周转更灵,官局断无拥挤之事”[2]8。晚清货币制度属于 “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在王之春看来,允许纸币正常兑换白银,能够使商人和百姓“惯有的”货币流通思维完成 “过渡性”转变,利于国人对新式纸币的理解与认同。
(二)构建近代纸币体系
代用货币又称表征货币,是一种货币面值与币制材料价值不等,可兑换的货币。其代表实质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王之春主张发行的纸币,本质上来说,归属于表征货币。王之春主张构建近代纸币体系,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王之春虽然关心实务,但缺乏对晚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具体考虑。稳定银本位制只是短期内的改革重点,实现金本位制才是长期的改革方向,尤其是民国时期爆发的 “金贵银贱”风潮⑪,更能说明王之春主张 “金、银、铜三品币制”符合晚清以来币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但王之春认为外币是以 “白纸换我实银”,说明其对近代货币金融知识缺乏认识。近代纸币属于表征货币,是一种可兑换纸币,由政府或银行发行,代替金属货币。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货币商品在流通中可以被单纯的价值符号代替,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货币商品就是多余的[14]151-163。王之春将 “白纸”与 “实银”相比较,是将货币的价值符号与货币本身的价值尺度相混淆,是理解上的误区。在金本位制下,一旦纸币发行超过其所代表的储备金的实际流通数量,必将造成纸币信誉扫地,王之春认为的 “白纸换实银”就会成为现实。王之春主张中国发行纸币,是防患于未然,避免国家的经济利益操纵于他人之手。
2.构建纸币对内信用体系
PrEP的定义:当人面临很高的HIV感染风险时,每天服用药物以降低被感染概率的措施行为。PrEP可降低高危人群感染HIV的风险。成人中,对于不持续使用安全套,可能感染HIV的高危人群应进行暴露前预防。
王之春主张发行的纸币虽然属于表征货币,但已初步具备信用货币的某些特征。货币信用分为对内信用与对外信用,对内信用是对外信用的基础。王之春主张国家发行纸币之初,允许百姓使用纸币“完纳钱粮厘税”[2]8,强调的是纸币对内信用。晚清社会中,“钱粮厘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清朝前期,凡征收钱粮、关税等均以 “七成银、三成钱”[18]20为定率。19世纪60年代,上述钱粮、关税的征收则使用圆宝纹银[5]596,进一步强化了白银在晚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随着外国银圆的大量流入, “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19]42,使外国银圆在华信誉度愈高,流通更为广泛。王之春主张在发行纸币之初,允许纸币 “完纳钱粮厘税”,是为确保新式纸币能在晚清货币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进而构建纸币对内信用体系。
3.准备储备金
他的这些话我记了一辈子,而且使我领悟到“没有精彩的细节,就不可能有作品的生动。没有恰当的细节,就无法凸显人物的性格。”
王之春主张以实银为本,认为 “京内由户部先提一百万实银为本,便可散给二百万两虚币。各直省如两江、浙江……财赋之区,由藩库先提五十万实银为本,可散给一百万两虚币”[2]8。纸币发行在我国历史悠久,以宋代纸币发行为例,“交子”早期具备表征货币的特征,随后开始向信用货币转变。后来宋朝政府发行纸币不再准备足够的准备金,只根据财政的需要任意发行,致使通货膨胀,纸币也就沦为废纸[20]50。王之春主张发行纸币时准备相应储备金,正是基于对传统发行纸币出现通货膨胀的反思,此种主张对晚清纸币发行具有积极意义。
4.设立国家银行专司纸币发行
光绪二十三年 (公元1897年)四月,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对此,王之春深表赞同,认为 “创设中国银行,井井有条”[2]9。王之春主张设立国家银行,专司纸币发行。首先,王之春认为创办银行之始,应当 “将现铸银圆存储若干搭放”[2]9,用以作为银行储备金;其次,王之春提出银行各项章程,当 “饬令盛宣怀先为妥议”[2]9;最后,王之春认为国有银行应该与外国银行 “联络一气,定出入利息”[2]838,使晚清发行的纸币能够与世界金融市场接轨。
(三)王之春的 “防伪”观
中国纸币的使用历史悠久,但使用旧式雕刻技术 (木版或铜版)生产出来的纸币粗糙不堪且容易伪造。王之春认为,“前明已有奸民假冒之币”,“中国从前拟用钞票,每虑奸民伪造,查泰西造办纸厂,俄国为上,此纸须用机器,其费甚巨,民间不能猝办,故可杜绝伪造”[2]838。明时期,中国发行的纸币因粗劣的制造工艺,致使伪造现象严重,阻碍了纸币的发行。近代以来,欧美纸币因依托新式银行、使用机器制造,无论是从信誉上,还是精美程度上而言,都远胜于中国旧时钱庄、银号发行的 “私票”。因此,王之春主张使用机器造币,用以防伪。
3.国际金银比重出现 “银多金少”,造成银价下跌
即便是同样一件事,当其发生的时间、空间不同,对陆游而言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效果,譬如他在嘉州所写的《迎诏书》云:“忆瞻銮仗省门前,扇影鞭声下九天。寂寞嘉州迎诏处,忽闻鼔吹却凄然。”“鼓吹”之声比”扇影鞭声”应该更为热闹,而陆游却感到特别寂寞凄凉,可见他对时间之今昔、空间之优劣的意识多么根深蒂固。
机器铸币除给王之春带来视觉震撼以外,最为关键的是,在王之春的认知里,机器铸造纸币,增加了制造成本,绝不是民间仓猝间可以仿造的,从而达到防伪的目的。具体措施为:① 海外购买印钞纸。王之春主张使用机器铸币,因考虑购买机器时间上仓促,所以王之春主张暂时由驻外使臣向俄国订购印钞纸。② 使用三联单防伪。即 “户部钤以印信,作为三联缄合”[2]838。③ 中央发行。纸币裁切完成后,以中央政权的命令,谕令各省使用。王之春机器铸币提出之际正值甲午战争接近尾声,从甲午战争后晚清社会开始大量使用机器用以发行新式纸币,且新式纸币多模仿外钞来看[6]307-312,王之春的防伪主张对晚清纸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启发意义。
三、结 语
王之春货币改革思想形成之际,正是晚清社会币制改革的大变迁时期。王之春货币改革思想是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经济思想的一次碰撞和融合,是对晚清社会币制改革的一次有益启示。王之春货币改革思想针对晚清经济状况提出,既有务实性与实践性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王之春的货币改革思想缺乏系统性与严谨性,同时因其身份的限制,他的货币改革思想只能被清政府部分借鉴并采纳。但王之春主张政府收回铸币权,统一货币发行机制,为有效治理晚清社会经济混乱提供了借鉴。王之春有关金本位制的构想,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意义,提倡机器铸币,用于纸币防伪,提高纸币的信用度,体现了其经济思想的务实性。王之春能够在晚清币制混乱的局面下,试图去改变国内币制混乱的局面,意图以此对外抵制外国的金融掠夺,对内进行经济振兴、扩充财源,也是其爱国情怀的体现。
注 释:
3.裸车销售+电池租赁。这种模式是电动汽车生产商只出售裸车,由能源供应商提供电池租赁服务。这种情况下,电动汽车的电池集中于能源供应商,所以当其进行管理时具有规模效应,成本低,效率高,并且专业程度高。这种情况下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和用车成本,使车与电池产生问题的责任分离,并且电池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但是由于不同的车型对电池的规格和充电要求的不同,短期内难以实现电池的标准化、统一化,进而难以快速的建设基础充电设施,阻碍了电动汽车的推广发展。但是,这个问题在电池生产商和电动汽车生产商的合作协商下,在政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下,电池和充电设施的标准化会得以解决。
①研究王之春西学观论文有:侯起中的《从<使俄草>看王之春的西学观》,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杨德志的《晚清使臣视域下的欧西形象及省思——以王之春的<使俄草>为视点》,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146-149页.研究王之春外交思想的有:李永昌的《王之春使俄与清政府的联俄政策》,载《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4期第117-121页;王青波的《王之春与晚清外交》,河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研究王之春晚年被刺杀案的有:陈奇的《刘师培与暗杀王之春案》,载《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165-168页;苏全有、姚翠翠的《万福华暗杀王之春真相》,载《兰台世界》2009年第15期第43-44页.
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着人民百姓的生命安全,需要从业者予以重视,要在意识层面上使房屋建筑管理人员具有质量管理与安全责任意识,对工程中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土建施工过程复杂,施工质量问题有可能会出现在所有的施工环节之中,对质量控制工作落实的好坏会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
奋斗自强,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目标和方向,体现了新时代辽宁精神的现实要求、现实需要,以及辽宁人民力争上游、勇于拼搏的顽强斗志,是辽宁人民不甘落后、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与凝练 [2],是新时代背景下,辽宁人民强烈的自主性和自信心的迸发。
此外,除了展示国家形象的国家展,以及开展贸易合作的企业展,各类论坛也是此次进博会的一大亮点。密集的论坛对贸易、减贫、能源等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进博会是为世界打造的公共平台,不仅给来自全球的参与者创造平等的机会,也汇聚了更加开放的强音。
③戴建兵认为,近代中国货币体系没有形成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的本位这一概念,实质属于一种以银两与银元同时流通所构成的“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
④虚金本位制又称“金汇兑制”,是指该国货币与一个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间接地实行金本位制的一种货币制度.
⑤光绪年间,马建忠、郑观应等晚清改良思想家以及官僚胡燏棻、王鹏运、盛宣怀、杨宜治等人都先后主张实行“金、银、铜三品币制”.部分驻外公使、出国考察的大臣、出国留学人员也明确提出实行金本位的主张.英、美、俄、日等国则建议清政府实行虚金本位制,其中以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中国银价确定金价论》、美国人精琦的《中国新圆法条议》《中国新圆法案诠解》等为代表.
⑥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可以理解为基准货币,就是衡量一般货币或者说一切商品的基准,如金本位制中,黄金就作为本位币.
⑦库平是指清政府全国统一收征租税、出纳银两所用衡量标准.最早出现于清康熙年间.1908年清政府农工商部和度支部拟订统一度量制度,规定以库平为权衡标准,库平一两约为37.3克.
⑧明清很多日常交易中,“宝银”往往需要弄碎成数块使用.日常进行交易时需要用随身携带的“戥子”称.“戥子”是一种可随身携带、较为精确的秤.
⑨ “贴水”(discount),为“升水”的对称.此处的“贴水”是中国旧时银钱业用语,指不同资金间相互的调换、两地间汇兑因币值不同以及供求关系不同在比价上的折减.
将信访处置结果用满意或不满意进行投票表决易导致问题处理的片面化。矛盾纠纷化解是多方妥协的结果,信访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往往存在部分合理性,在否定不合理诉求的同时也否定了其合理部分,易导致零和博弈,最终造成“决策产生无补偿的输家,或相对最少受益者”。与此同时,评议员的能力与素质对信访案件的处理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评议员代表在听取双方质证和辩论后,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⑩ “龙钱”即“龙洋”.是指公元1888年~公元1889年,由广东铸币局所铸银圆.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为蟠龙纹,周围有“广东省造”“七钱三分”等字样,分主币一种和辅币四等.该银圆仿墨西哥银圆,先前重库平七钱三分,后改为重库平七钱二分,是我国最早的新式银圆.
⑪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受世界金银比重变化的影响,金贵银贱,银价大幅走低,使国人财富大量缩水,国家的关税、外债、商业活动等均遭受损失,对当时中国财政产生了致命打击.
⑫“磅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磅亏”,指在国际结算时,由于银价下跌,中国在国际结算中要增加额外亏损;狭义的“磅亏”,指中国偿还借、赔款时,由于银价的不断跌落,各项按外币单位所订的债款,其逐年偿付的本息银数,都比按订借年份平均汇价折算所应偿付的银数多,这就形成所谓“磅亏”.参见林航、林艳的《陈衍币制改革思想探析》,载《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41-45页.
⑬汇丰银行在香港发行的纸币有银两票和银圆票两种.银两票有1两、5两、10两、25两、50两、100两等 6种;银圆票有1圆、5圆、10圆、50圆、100圆等 5种,此处专指银圆票.
参考文献:
[1]谭国清.晚清文选[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2]王之春.王之春集[M].赵春晨,曾主陶,岑生平,校对.长沙:岳麓书社,2010.
[3]林航,林艳.陈衍币制改革思想探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1):41-51.
[4]张士伟.陈衍的经济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
[5]罗尔纲.困学丛书: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6]张宁.清代后期的外币流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5):307-312.
[7]苑书义,李秉新,秦进,等.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8]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辑 [Z].北京:中华书局,1964.
[9]贺水金.论近代中国银本位制下的汇率变动[J].社会科学,2006(6):100-111.
[10]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 6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1]陈衍.陈石遗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12]王延涛.陈炽的经济思想[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4):183-187.
[13]蔡金殿.银价波动与晚清货币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叶世昌.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6]方志钦,蒋祖缘.广东通史·近代:下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7]常华兵.外国银行入侵对晚清支付结算体系影响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4):15-17.
[18]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M].合肥:黄山书社,1986.
[19]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辑: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0]车迎新.宋代货币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On WANG Zhichun′s Thought of Monetary Reform
LIU Changlin
(School of Literatur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100,China)
Abstract: The idea of monetary reform forms an important part of WANGZhichun economic thought,which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 reform of metal monetary system and the circulation of banknotes.The reform of metal monetary system mainly includes"casting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gold coin,silver coin and copper coin"and"casting imitating gold dollars".His reform of the metal monetary system came into being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foreign banknotes were flooding and endangering the national economic interests,and he also advocated the use of machine banknotes to prevent counterfeited banknotes.WANGZhichun′s idea of monetary reform is marked by the times and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the thought of monetary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Key words: WANG Zhichun;monetary system;reform
DOI: 10.3969/j.issn.1674-5035.2019.01.014
中图分类号: F8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035(2019)01-0069-08
收稿日期: 2018-08-05
作者简介: 刘长林(1992-),男,湖南常德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 闫丽环)
标签:王之春论文; 货币制度论文; 改革论文;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