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_银行论文

“金融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_银行论文

“金融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讨会论文,金融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6月28日~29日, 中国金融学院“金融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金融学院隆重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明康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有关领导和有关宣传媒体的代表及中国金融学院的全体教师共300余人出席了大会。

中国金融学院院长胡怀邦教授在开幕词中从知识经济在全球兴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发展的背景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出发阐述了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在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教育的兴衰决定国力竞争的成败。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推动着教育的大发展、大变革。中国金融学院必须抓住机遇,促进金融教育与经济、金融改革的密切结合,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创新为灵魂,开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在以素质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中,不断提高教师以科研水平的提高为代表的创新能力。要面向新世纪,立足大金融,服务全社会。要面向经济、金融主战场,发挥群体优势,组织联合攻关,创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拳头产品,使金融学院成为金融家的摇篮,成为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智囊团”。

刘明康副行长做了题为“金融全球化与我国的对策”的学术报告。刘明康副行长说:80年代以来西方宣传金融全球化问题,在此基础上讲金融自由化,包括汇率、利率等由市场自由决定等。90年代初,逐渐被大家接受,90年代中达到高潮。大家都在考虑什么时候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到1997年下半年,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缩水、股票缩水、企业破产,经济出现负增长等。应该说,全球化和自由化确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推进金融的全球化,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西方某些大国,对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弊端,对应注意的问题,对其负面作用,没有说清楚,引起了一些误导。

金融危机之后,七国集团搞了金融稳定论坛,研究建立全球新的金融大厦,这是很好的。但是,对大规模资本流动,对引发危机负有重要责任的对冲基金,对高负债率的机构应如何完善管理,对其应有如何的监管措施始终没有达成共识、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注意解决国际金融中如何应对全球化、自由化,否则对冲基金和高杠杆率的金融机构仍会卷土重来!当前形势下,中国应如何对亚洲乃至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1997年危机后,中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并参加了抢救计划,受到世界欢迎。中国正努力加入WTO, 这对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做?使负面效应最小应做哪些事情,需要进行研究。

就国内情况看,面临通货紧缩压力,这一现实摆在面前,这是应该承认的。同时,通货紧缩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这正是推进利率改革的最好时机。通过利率改革,建立起发达的货币、资本市场,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为此,我们要出台一系列新的信贷办法。作为中央银行来说,第一要保持币值稳定,第二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研讨会主要涉及的问题及观点如下:

一、我国货币流动性问题

通过对我国货币流动性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从货币的流动性分析角度,探索通货紧缩现象的经济实质及其成因,主要应致力于讨论和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通过对不同层次货币对于维持经济均衡的作用和不同层次货币对于促进产出增加的作用方面考察,推断货币流动性的经济涵义:其一,就表现形式而言,货币流动性是指M[,1]占M[,2]的比重,不同层次货币增长率变动的差异,是使货币流动性发生变化的动态原因;当M[,1] 增长速度等于M[,2]则货币的流动性增强;反之,当M[,1]增长速度低于M[,2],则货币的流动性减弱;其二,就经济实质而言, 货币流动性强弱体现着有效需求过大或不足、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经济短期非均衡状况。

2.分析我国货币流动性是长期减弱趋势的客观必然性,证明与之相联系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我国在完成体制转轨的同时实现经济起飞所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经济问题。

3.我国货币流动性短期波动体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等经济短期非均衡状况,通过调控货币流动性以缓解上述经济问题的方式有二:一是由加大M[,2]增长率来带动M[,1]增长,二是在维持M[,2] 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提高M[,1]增长率。目前应采取第二种方式, 调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即在维持M[,2]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使M[,1]增长率略高于M[,2]增长率,从而促进储蓄向消费和投资转化,使M[,1]占M[,2]的比重有所回升,货币流动性不足问题有所缓解。

二、现代银行的功能定位

理论界和实业界长期以来认为,银行机构的经济功能是资金媒介,即银行从资金提供者那里获取资金(借款),并向资金使用者提供资金(贷款)。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在过去很长时间中基本上遵循这种思路,认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动员社会储蓄资金并将之分配给生产性部门。这种见解相对于现代银行业的发展来说已不足以准确概括银行的基本经济功能;现代银行的作用可以表述为资金媒介与支付服务的有机统一。现代商业银行既不同于以资金媒介服务为主的专业性投资机构,也不同于专业性的支付服务机构,而是两种服务功能的内在结合。正是依靠这两种服务功能的综合,现代商业银行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中维持自身地位并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我国商业银行在过去相对忽略了发挥商业的支付服务功能及其与资金媒介的有效结合,一方面给银行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给社会资金的流动和循环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在新市场环境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思路应当着眼于充分发挥现代银行机构的这种双重经济功能,并将此结合进银行业的改革和经营管理实践中。

三、财政赤字的积极作用

财政赤字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变量之一,对财政赤字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不能低估,我国中长期内必须彻底抛弃“财政赤字幻觉”,更不能寄托通过财政赤字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任何“通货膨胀红利”,希冀通过长期性财政赤字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起飞的任何主观想法或政策设计。都具有毁灭改革前程的极大危险性。财政赤字是国民经济的各种体制性深层次矛盾在财政上的综合反映。支大于收只是形成财政赤字的表面原因。在新旧体制转轨,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出较多向地方、企业和个人倾斜的态势。由于财政透支显示出十足的货币扩张压力,为了有效发挥财政赤字的积极作用,重新启动透支杠杆似乎仍有重新深入探究的必要。

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不可等量齐观。一个健全的充满活力的金融体系对有效运用和根除财政赤字显得极其重要。企业高投入、低产业出、经济效益差是形成我国财政赤字的源泉所在。居民家庭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与国家财政之间保持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离开对居民家庭部门的分析就难以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财政赤字。

面对失调经济不存在任何不花成本的药方,在新旧体制摩擦不可避免,各种利益集团间矛盾增大的经济制度变革中,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现实,在特殊经济时期,坚定实行可控的赤字财政政策以拉动内需,进而促进经济步出低谷,这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的明智选择。

四、银行业的脆弱性问题

银行危机频繁爆发的根源是银行业所固有的脆弱性。银行业的脆弱性是指银行业在外部冲击的作用下,极易出现流动性困难,失去清偿力,从而最终陷入危机的一种内在特性。这是由银行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以贷款为主要资金运用方式这一经营特征所决定的。银行业的脆弱性首先是表现在资产的脆弱性上,这是由贷款具有高风险性、低流动性和低透明性三个特征所决定的。其次表现在负债的脆弱性上,这是由存款的部分准备、存款提取的“先来后到”原则及存款提取的低成本三个特征所决定的。第三表现在资产脆弱性和负债脆弱性的相互加强上,由资产脆弱性所引起的清偿力困难和负债脆弱性所引起的流动性困难会相互影响而不断螺旋式攀升,最终发展成为清偿力危机和流动性危机,导致银行的倒闭。第四表现在银行间脆弱性的相互加强上,即因为传染效应和传递效应的作用,使整个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远远大于单家银行脆弱性的总和。银行业固有的脆弱性决定了银行业容易陷入危机,但一个国家的银行业是否爆发危机以及爆发危机的时间,则主要取决于其脆弱性是否加剧及是否遭遇到外部冲击两个因素。

五、银企关系问题

质的方面,银企关系产生的根源在于银行与企业同为资源配置机构,但各自在资源配置中所处层次存在差异。企业是实际产品和劳务生产者,其生产过程就是资源配置过程,具且具有资源配置微观性和终端性特点。银行是金融服务企业,其生产过程也是资源配置过程,它是资源配置中宏微观效应兼而有之,并且有资源配置先导性特点。现代经济运行的金融性和货币性特征,银行与企业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层次差异,决定了现代经济条件下的银行与企业的必然联系。

银企在量的关系方面有日德的银行主导性银企关系模式和英美资本市场主导性银企关系模式。前者是一种银企产权融合的紧密联系模式。由于政府在银企关系中所起作用不同,日本和德国模式还存在差异;后者是一种以自由交易借债还钱为核心的银企交易关系。在质上银企关系的定位无论在何种经济体制和背景下都应有相同的内容,而在量上银企关系的深度则由不同的金融制度和银行体制,企业制度与企业融资体制以及政府宏观政策等决定。我国的银企关系已受到高度重视,但在量上的深度是走日德式道路还是英美式道路,或者是第三条道路,这是我们应探索的问题。

除以上问题以外,研讨中还涉及到金融教育和金融电子化、金融工程等方面问题,此处不一一赘述。

中国金融学院副院长刘亚教授在闭幕词中概括了本次研讨会的四个特点:(1)主题突出,内容广泛;(2)参与面广,师生并举;(3 )形式多样,形式服从内容;(4)各级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最后他说,借助本届研讨会为我院制造的浓郁科研氛围,发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经过学院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迎来我院科研工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硕果累累的明天。

标签:;  ;  ;  ;  ;  ;  ;  ;  ;  

“金融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