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组织的特征及其对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取向_大学论文

大学组织特性及其对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论文,其对论文,导向论文,性及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2)06-0001-05

在大学内部,存在学术组织和行政组织两类不同的组织。学术组织是以学科为基础,按照知识体系的划分以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它是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学的主体组成部分。现代大学不但具有社会组织的一般特点,更具有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的组织特性。大学组织特性和学术组织创新存在紧密的关系,大学组织特性通过学术组织的组织形态和组织机制得到体现,学术组织创新要以大学组织特性为内在逻辑依据和价值导向。本文解析了现代大学的组织特性,并以此为根本出发点,提出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取向。

一、大学的组织特性

组织特性是组织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性质和形态,体现组织的根本特征和其内部要素所独具的状态。任何组织都是围绕其中心任务和目的形成自己的特性。大学以学术活动为中心,同时存在辅助的行政活动,这决定了学术属性和科层属性的双重结合是大学的基本属性,其中以学术属性为本质属性。而大学作为组织,由使命、结构、文化、权力、动力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在大学组织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直接反映了大学组织的衍生特性(见图1)。

图1 大学组织特性构成

1.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

以知识为中心的高度专业化的学术活动是大学组织的中心任务,大学通过知识的生产、继承和传播来完成其使命和目标。因此,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与生俱来地带有天然的学术属性。在大学中,学术体系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术属性作为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大学区分于其他组织的特有属性。

大学组织的科层属性是随着大学的发展演变而后发形成的。由于大学日益庞大复杂和其组织目标的多元化发展,在其组织内部也产生了许多纯粹的学术研究活动之外的行政性和管理类活动,这些行政管理类活动辅助学术活动顺利完成,提高学术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完善学术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了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运行,便在大学组织内部划分出了清晰的管辖权范围,形成具有一定管理幅度的等级制管理和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体系,按照科层制组织的管理原则运作。等级制度和权力层次增加了大学组织的科层化特征,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科层属性。学术属性和科层属性双重结合,构成了大学组织基本属性的两维。

2.大学组织的使命特性

组织的总体目标通常统称为“使命”,组织使命描述组织的愿景和目标、共享的价值观、信念以及存在的原因。大学组织使命是大学建立的基础,包含大学的组织愿景、组织目标和组织战略等内容。同时大学对于其组织使命的明确是其自身变革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大学的组织使命处于动态性的稳定状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对大学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大学的使命相对处于非稳定状态的演变和发展之中。中世纪的大学强调教学,早期的现代大学服务于民族和国家,成长中的美国大学推进民主化,同时,德国大学促进科研,发展到现代的美国大学强调提升公众服务,现今快速的全球化提出大学国际化的新使命[1]。大学的组织使命总是同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在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需要的双重作用下进行调整和变革,当然这种变革并不是急风暴雨式的突变,而是处于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当中。其次,大学的组织使命具有多元化特性。大学组织使命的多元化得益于大学在历史进程中的不断创新、开放和积淀。大学根据自身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使命,经历较长时期的发展演变后,至今已形成了多样化的使命系统[2]。最后,作为对于使命的具体陈述,大学的组织目标具有模糊性。一方面,由于大学组织使命的动态稳定和多元化,很难有简单而确切的陈述性语言来硬性规定大学目标;另一方面,由于大学从事以知识作为主要操作材料的学术活动,对其活动成果的评价不是基于单一的价值取向。正如伯恩鲍姆(Robert Birnbaum)所说:“高等教育组织没有类似的标准和目标。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的目标难以取得一致。另一方面是因为与人们的成就相关的目标的实现和实现目标的活动都不能以令人满意的方式记入‘资产负债表’。”[3]虽然针对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可以是具体而明确的,但是大学组织的整体目标却是多系统整合而成,因此大学的组织目标具有模糊性,它提供的并非是精确而具体化的行动指南,而是战略性的发展方向。

3.大学组织的结构特性

组织理论提供了对于组织结构的三个分析视角:组织复杂性程度、组织规范性程度和组织集权化程度。从组织复杂性程度来看,大学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和空间分布差异较小,各国大学基本都遵循几种固定的纵向结构划分类型:自大学产生以来,大学的组织结构有一个从松散到层次分明的演变过程。大学在产生初始并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只是由共同的信念和兴趣而维系的非正式组织;到了19世纪的德国,形成以“讲座制”为主要形式的,具有稳定结构、严格制度和绝对权力的正式组织结构,此时大学一般采用“学校-学部(学院)-讲座”三级组织结构;美国大学在对“讲座制”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形成了“学系制”,采取“学校-学院-学系”的组织结构,至今仍然传承。然而,大学组织之间的横向形式差异却很大,横向复杂化程度高,纵观各国大学几乎找不到在横向组织形式设定上完全一致的两所大学。这是由于大学组织基本依照学科单元为基础进行横向结构设置,学科之间的文化差异性造成了横向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形态。

在组织规范性程度上,大学组织的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规范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是以条文形式对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协调、约束和控制的强制性规定,非正式规范是指虽不成文但同样被组织内部成员接受的隐性规定。在大学组织内部,由于知识研究的高深性、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和大学组织“学术自由”的内在发展需要,强制性的正式规范的数量和束缚力都相对有限,它建立在尊重学者学术自由的精神之上,是对学者行为的一种宽范围的限制。在大学学术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更多地受到非正式规范的影响。比如说某一学科的研究范式、方法和程序等,虽然并没有形成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但是学者们却自觉地遵守其约定俗成的方式和准则。

在组织集权化程度上,需要考察大学的纵向权力分布。学术性决策强调分权,在处于底层的基层学术组织中则体现为学术权力分权、学术研究自由的特征。但是,在大学组织的顶层结构上则表现为行政集权,因此大学组织的高度集权性更多表现在战略性决策上。大学的组织结构体现了组织顶层的集权性与底层的分权性状态。大学组织以学术权力为主,是强调分权的组织,其权力的重心应该位于组织结构的底部。

4.大学组织的文化特性

首先,大学组织文化具有多样性。即使是同一所大学,其不同学科领域下的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管理人员身上所承载的大学文化也有所不同。以学科为中心形成的学术文化是大学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围绕其进行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的方式也形态各异,形成了不同学术组织内部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及组织成员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学科文化。学科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大学组织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其次,大学组织文化具有整合性。文化整合的基本含义是在核心价值要素的统摄与凝聚下,不同的思想文化,通过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达到趋同和适应。因此,文化整合是文化自我完善与文化创新的一种形式,构成文化内涵的因素虽然十分复杂,但核心要素是价值观[4]。大学内部各种价值取向并存、不同学术文化存在差异和隔阂,但是大学从来没有因为多元的文化造成内部的激烈冲突而陷入分崩离析的危险境地。在大学组织中存在某种整合多元价值冲突的机制,通过对多元价值文化的整合形成了大学组织文化的稳定内核。作为具有共同精神特征的知识分子群体,大学的学者们具有共同的学术理念和治学精神,如学术自由、崇尚真理、对知识的无止境探求等,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大学组织文化的内核,作为调节机制维系着大学组织内部的多元文化,体现了大学组织文化的整合性。

最后,大学组织文化具有稳定性。这里所提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无论大学怎样变化,继承于传统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作为组织文化内核始终被保留下来。虽然大学组织重在创新,但这种创新是在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核基础之上进行的。以学术文化为例,基于学科知识形成的专业领域内部的学术方式、行为准则、方法论、技术信念和符号系统等规范和文化不会被轻易颠覆和改变,一旦在学科内部被确定下来则具有长期的效力和价值,表现为学术文化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5.大学组织的权力特性

学术属性和科层属性决定了大学组织内部必然同时并存着相互制衡的两种权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大学学术权力诞生之初,大学的学术场域是一个尚未分化的空间:学术共同体是大学的唯一组织。学术权力就是学术共同体自主管理大学内部事务的权力,其合法性奠基于“探究高深知识的需要”,并成为维护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重要力量[5]。同时在大学组织内部存在行政权力,即通过强制性手段对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能力。行政权力根植于组织以及特定职位的权力,其大小由在层级制中所处的位置高低决定。行政权力结构呈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层级越高,权力越大越集中,因而行政权力具有高重心、集权性和强制性特征。学术权力是大学组织的内生权力,应该具有主导作用;而行政权力是大学组织的外生权力,应是服务于学术权力的。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组织内部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往往存在着种种矛盾,原因在于两者的权力主体特性、处理问题的原则、行为指向等多方面均有所不同。

6.大学组织的动力特性

组织的发展与变革的动因来自组织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推动,大学也不例外。大学发展与变革的外部动力来自于政府推动力和市场拉动力。同时,大学之间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也促使大学不断寻求自身发展与变化之道。大学组织内部也存在交错复杂的子系统,相互作用产生促进大学发展的内部动力。大学组织的内生性动力首先来源于大学自身发展与外部环境的感知而产生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欲望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因素产生于大学决策层,是大学自我发展的价值判断和动机驱动,可以称为使命驱动力。其次,知识的发展需求刺激着学术组织成员不断研究和创新知识,取得学术上的突破。学者自身对于学术研究具有天然的兴趣和不断追求。知识的发展裂变和学者的学术追求相结合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即知识牵动力。这也成为推动组织变革的内部动力的另外一种重要源头。大学组织依靠内生性动力进行适当的变革与创新,调整组织结构和权力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修正人员的行为方式、改变管理制度等,为学者们创造更加适合的环境与条件,以方便他们开拓知识的新领域。

二、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取向

学术组织创新是对内部的战略、结构、文化、权力和动力等组织要素进行调整和改造以优化组织系统,提高组织效率。任何组织的特性都是其进行创新的基础,因此大学的组织特性对其内部学术组织的战略、结构、文化、权力和动力等方面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1.制定与大学使命相适的学术组织创新战略

组织战略是一种关于组织如何达成其使命和目标的综合的、总体的、长远性的规划,它着重于将组织的优势最大化、劣势最小化,其与组织的发展和成功息息相关。而组织使命则是制定组织战略和目标的基础。大学学术组织的战略与大学使命是一脉相承的,学术组织应该围绕大学使命来制定创新战略。大学组织使命保障学术组织的战略规划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使学术组织更加主动地应对大学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并进一步强化其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大学使命的动态稳定性和多元化特性决定了学术组织的创新战略既不能固守成规和一成不变,也不能局限于单一目标。在学术组织的创新过程中,根据大学使命适当地调整具体创新战略,形成具有动态性和多重子目标的战略系统,可以更加有效地聚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有形资源,并通过内部的整合,促进无形资源的形成和积累,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大学核心能力的提高,同时形成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大学使命的反作用力。

2.建立多样化和扁平化的学术组织结构

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纵向结构的趋同性是不利于大学发展自身优势的。大学应该针对自身的资源优势、类型定位、功能任务、内外环境等特点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不可以采取强制统一的模式或者盲目地相互借鉴和模仿。学术组织的结构创新应该具有多样化的模式。其重点是打破僵化的同一格局,精简纵向层次,弱化组织边界,扩宽管理幅度,使大学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结构重心下移到基层。简单来说,可以在传统的“学校-学院-系所”的结构之外,调整和建立一批具有新型结构的学术组织,增加大学学术组织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如建立矩阵型或虚拟化的跨学科研究中心等。通过多样化和扁平化的学术组织结构创新,一方面可以协调组织内部权责和人际关系,整合各种物资、人力和财力资源,并促进其在不同子系统内进行流通和交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行大学特有的学科活动。组织结构的创新有利于学科彼此之间界限的突破,促进学科融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资源集合。

3.建设多元性和整合性统一的学术组织文化

对于大学学术组织而言,文化的凝聚意义尤为重大。与其他组织相比,大学学术组织内部成员的情感联系更为强烈,他们献身于特定的信念和象征物,依附于更广泛坚定的思想意识。大学的组织文化是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所大学都有自身难以模仿和替代的组织文化,文化的异质性和其对于大学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大学组织的文化创新具有更广阔的资源空间和更宽泛的整合限度。学术组织应注重结合大学的文化特性和知识创造所需要的环境,创造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学术自由的、动态性的组织文化。一方面要为大学组织内部成员提供有利于从事知识创造与传播活动的文化环境,使大学的人力资源得以优化。另一方面要关注大学内部不同学科文化的整合,建立整体价值观基础,为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流和共享提供条件和可能,为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

4.形成学术权力为主导、行政权力为之服务的权力体系

在理想状态下,大学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独立,相互渗透,相互制衡,共同作用,使得大学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更具生命力[6]。要实现大学内部权力的制衡,就要切实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7]在学术组织中,应该彰显学术权力的主导作用,而行政权力则作为辅助性和服务性的权力发挥作用。应构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主次分明、和谐作用的权力体系。一方面,要重视制定和明确相关的管理制度章程,正式明确学术组织内部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的具体权力职能,划清两者的权力边界,同时还应该在整体的权力系统中形成两种权力双向监督的机制,确保每种权力行使公平、有效。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学术组织作为以知识生产、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教学和科研单位,应该是学术人员可以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问研究的场所,基层学术组织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代表着大学的学术发展方向,应该具有主要的发言权。这就要求大学应该打破行政权力的束缚,彰显学术权力的主导作用,将行政权力从控制性转变为服务性,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

5.增强学术组织的内源性发展动力

组织动力是推动大学创新和变革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的作用力量源。大学学术组织是一个多动力系统,无论是外部动力还是内部动力都可以分解为若干分动力因素,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形成有机统一的动力系统。相对于受主观因素影响极小和难以控制的外源性发展动力,学术组织的内源性发展动力更加容易被全面开发和有效利用。增强学术组织的内源性发展动力,首先,要尊重知识发展的客观要求。学术是大学发展的首要内在动力,要在学术组织内部打造有利于知识创造与继承的组织环境,大学和学者要时时秉持以学术活动为先的理念,坚守学术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引导和激励学术组织内部成员的创新能动力和自主发展潜能。学术组织主要由专业学者、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组成,他们对于知识和学术使命有着不懈的追求。对于以知识为操作材料的学术人员的评价和激励标准不能强制性统一,而是要采取富有弹性和灵活度的标准,根据不同学科的学术活动特点、学术人员群体特征和学术成果的价值取向,实行不同的考评和激励政策,鼓励学者们按照学术活动的内部规律进行学术创新。最后,要注意将学术组织的外源性动力与内源性动力结合。组织外部动力通过与组织内部要素结合而产生作用力,要通过刺激组织内部动力增长来发挥其作用。

标签:;  ;  ;  ;  ;  ;  ;  

大学组织的特征及其对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取向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