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德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江西 南昌 330027
摘 要:小学数学练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直接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练习加深概念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浅谈几种优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练习设计 方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探讨的价值日显重要。上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课堂练习围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设计,练习设计注重系统训练,注意知识的梳理和结构的掌握,精讲多练成为普遍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加深概念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巧改导语,激发兴趣
教科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上面有许多数学专家、一线教师精心编写的题目,教师如果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改造一些题目,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题目的改错题,如果你说:请同学们看题目有错吗?错在哪里?同学们会无精打采地回答你。如果你这样说:同学们,下面是猪八戒做的题目,猪八戒可是一个马大哈,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发现它的问题,并把它纠过来。这样的语言显得童趣横生,学生定会充满信心,学习兴趣就会提高。以往练习的导语比较呆板、划一,如口算题、填空题、选择题等等。
二、变换题型,增添趣味
如学习《最大公因数》一课后,可设计一道这样的诗体数学题:三个女儿来看娘,三五七天各一趟。今日都往娘家走,何日一齐再看娘?若用普通叙述法需要增添文字才能表达出来,相比较,数学诗省略了许多繁琐之处,不仅叙述讲明了,而且更有韵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拓展练习,发展思维
开放性、拓展性练习是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还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开放性、拓展性练习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学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思考,体验成功,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的思想。
四、凸显层次,尊重差异
要满足差异的发展,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展示。从知识系统来考虑,练习必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练习设计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为满足学生的差异发展,可按以下几个层次设计练习:
1.基础题。使每个学生初步理解、巩固新知,可针对每一节课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题目,这类习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2.发展题。使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3.挑战题。使学生能进行观察、想象和思维训练,开发智力,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
4.贴近现实,回归生活。
五、动手操作,实践应用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其应用性也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设计时要加强实践性,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视作业为“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教师对作业的选材、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应用练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后,要求学生用木条制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8厘米,宽15厘米,它的周长与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捏住它的一组对角,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原来长方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说明理由。这种作业要求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其中的规律,可以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
因此,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数学课都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去总结失败的教训,去体验学习的完整过程。
练习设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真诚地投入,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相信我们终究将欣赏到一路山花的艳丽,享受到一路花开的芳香。
参考文献
[1]肖川 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数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3]张奠宙 数学素质教育设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论文作者:李建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题目论文; 教师论文; 作业论文; 同学们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