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的历史界定及其分类论文_刘颖

词类活用的历史界定及其分类论文_刘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词类活用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我们在阅读古籍时经常可以遇见,本文将词类活用的历史界定进行梳理,接着将词类活用进行分类。

关键词:词类活用;定义;分类;

一、词类活用的历史界定

词类活用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我们在阅读古籍时经常可以遇见,现代汉语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中提到“甲类词假借即为乙类词”。陈承泽不同意马建忠的说法,在《国文法草创》中明确提出“词类活用”。这一说法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王力的《古代汉语》中认为词类活用即词类的灵活运用,是词类在句子中的临时“职务”。词类灵活用法是跟词类的基本用法(简称为“本用”)相对而言的,词类的本用即词在句子中的比较固定的“职务”。①郭锡良继承发展王力的学说,认为词类活用就是本来属于某种词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或者是由于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改变它的用法,在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有的“工作”。②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认为一个词只有一种用法,即本用,其它用法即为活用。③他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也提到了词类活用问题,他认为:“词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④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中写到:“甲类词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修辞上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这是活用。” 以上是词类活用的历史界定。自从陈承泽提出词类活用之后,词类活用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下面我们简要探讨词类活用的分类。

二、词类活用的分类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中最值得注意的两种现象,另外,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名词用作状语虽然不是词类活用现象,但是名词作状语在古籍中出现频率高且不易理解,另外,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存在名词作状语,古今不同,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将讨论名词作状语这种特殊的文言文现象。

(一)使动用法

1.定义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分类

使动用法可以分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我们都知道,动词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一般地,及物动词可以直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能直接带宾语,所以,动词的使动用法仅限于不及物动词,在活用时,本身不及物的动词后面会带上宾语。比如《史记·鸿门宴》中的“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本来是一个不及物动词,但是在这句活中后面紧跟宾语“之”,翻译成“使他活”。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有时可以省略后面的宾语。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用于使动用法的这个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所代表的人和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中“绿”字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绿”使“江南岸”具有“绿”所代表的性质和状态,翻译成“使江南岸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上面我们已经说过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下面来谈一谈名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名词也有使动用法,即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的“王”即“使我成为王”。名词的使动用法并不常见。

(二)意动用法

1.定义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者名词,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2.分类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性质或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战国策·齐策一》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就是“认为......美”的意思,再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的“异”翻译成“对......感到奇怪”。

(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他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柳宗元的《封建论》中“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第一个“君”的意思是“把......当成国君”。

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首先,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却可以有使动用法;其次,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具有客观性,而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上的看法, 试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①吾妻之美我者

②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第一句话中,“美”显然是意动用法,即“认为......美”,具有主观性;第二句话中的“美”翻译成“使自己得到提高”,具有客观性,也就是使动用法。

(三)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其实都属于名词用作动词,只是在古代汉语里这两种用法比较特殊,而一般的名词用作动词的情况则比较多,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性嗜酒”中的“酒”应该解释为“喝酒”,也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四)名词用作状语

1.概述

现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情况比较少见,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而在古汉代汉语中,不仅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的常见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用法,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2.分类

(1)表示方位或处所。如《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中“北”翻译成“向北方”表示方位。

(2)表示工具或依据。如《列子·汤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箕畚”翻译成“用箕畚”,表示工具。

再如《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中“法”翻译成“按照法律”,表示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兄”翻译成“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表示态度。

(4)表示比喻。柳宗元《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中“斗”翻译成“像北斗七星一样”“蛇”翻译成“像蛇一样”。再如蒲松龄《聊斋志异·狼》“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翻译成“像狗一样”,表示比喻。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很不一样。比如上面的“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果“犬”不是名词作状语,就要翻译成“一条狗坐在前面”那意思也大不相同。

如何判断一个名词是用作状语还是做主语呢?首先,一般地,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中往往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还有另外一个主语,例如《战国策·秦策一》中“嫂蛇行匍匐”中用作状语的“蛇”前面还有另一个名词作主语。第二,如果句子中主语不太确定或者没有主语,那么就只能看上下文语境了。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373。

[2]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

[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6。

论文作者:刘颖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词类活用的历史界定及其分类论文_刘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