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离不开提问,而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若提问能切中要害、一语中的,产生类似于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起来,还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提问 多米诺骨牌效应 课堂气氛 课堂效率
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
——题记
一、被问题“肢解”的语文课堂
听了好几节语文阅读课,常常看到的形式是用一张或多张幻灯片将课文所涉及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学生读文,再逐一回答。学生回答时,老师给予是或否的评判。问题答完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于是乎,长长地舒一口气。从表面上看,教学任务似是完成了,教学目的似乎是达到了,殊不知,这只是粗暴地“肢解”了文章。当文质兼美的文章被如此“肢解”,常会令人扼腕叹息:语文的美感到底去了哪里?这样的课堂学生到底受到了多少美的熏陶?而且,这样一开始上课就提出铺天盖地的问题,难免让学生产生较大的压迫感,轻松愉快地学习从何谈起?课堂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二、多米诺骨牌效应——理想的课堂提问效应
诚然,无论什么课都离不开提问,而且是用一系列的提问撑起语文课堂的脊梁。但,关键是,如何提问能激起学生的思考热情,进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兴致盎然地深入文本,抵达文本的核心,达到一两拨千斤的效果?这里,我想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物理道理是: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己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上……所以每张牌倒下的时候,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块牌大,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产生的能量令人瞠目。
由此推开来看,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终产生强烈的效果。
设想,课堂上的一个个问题就是一张张骨牌,老师的某个(尽量是首个)看似轻描淡写的提问——本人叫它主问题,就是第一张“骨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轻轻“推倒”它之后,后面的问题迅速次第地被“放倒”,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一系列问题,逐步走到文本核心,与作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而不是痛苦地回答几个被“肢解”的枯燥的问题——是不是一件意趣盎然的事?课堂效果又会怎样?
三、把握准第一张骨牌
由此看来,课堂能产生多大的多米诺效应,在于老师备课时对课文乃至课堂的全局把握,对课堂诸多问题及问题间关系的充分考虑,尤其是对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的准确把握。
如,某老师在执教《孙权劝学》一课时,抓住题目中的“劝”字作为主问题切入:从“劝”这个字的构成看,它有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要多次且下功夫。老师由此带着学生逐步解决以下问题:
1.吕蒙为何需要孙权“多次下功夫劝”?——研究吕蒙的处境、年龄、心理……
2.孙权为何、如何“多次下功夫劝”?——研究孙权为人为学的态度、劝人艺术……
3.吕蒙听了劝学得怎么样?——从鲁肃的惊叹研究吕蒙的学习情况,即“劝”的效果、鲁肃的为人……
4.从劝与听劝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研究劝学艺术、学习的好处……
5.从吕蒙的学习经历中,你想到了哪些有名的刻苦攻读的例子?——延伸开来,树立榜样,达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以“劝”为引爆点和粘合剂,各个问题的提出都以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前提,一线串珠,环环相扣,在教师不着痕迹的引导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显现出“以一抵十”的力量,产生了较明显的多米诺效应。
由此,我想,教师若深谙提问艺术,就能把灵魂还给教材,把灵魂还给学生,把灵魂还给课堂,那么,富有生机、富有成效的课堂就不再只是梦想。
参考文献
[1]杨再隋 面向新时代的语文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
[2]赵雩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论文作者:李茂葵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5
标签:课堂论文; 效应论文; 动能论文; 学生论文; 骨牌论文; 效果论文; 老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