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检验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传染疾病,乙肝病毒感染后会导致肝脏发生炎症病变,从而引发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后常伴随肾功能损伤,病情控制不当会引发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尽早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必不可少[1]。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状况对于其治疗和预后都有着重要意义,且多数研究资料表明,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肝功能损伤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此,本研究主要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中对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检验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乙型肝炎患者107例;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32例,女27例 ,年龄29至42岁,平均(35.5±6.5)岁;4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患者,男29例,女19例;年龄32至41岁,平均(36.5±4.5)岁。另取56例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30至43 岁,平均(36.5±6.5)岁。根据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好转程度分为62例好转组与45例恶化组。各组经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与《2015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相符[2];②本研究获我院伦理委员会许可,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肝癌;②急性乙型肝炎;③丙型病毒性肝炎。
1.2方法 三组患者清晨空腹取肘静脉5ml,把血液样本放置在抗凝管中摇晃,离心约10分钟后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水平(IgA、IgM、IgG)。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三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 IgA、IgM、IgG 水平。②比较好转组与恶化组干预前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乙肝组IgA、IgM、IgG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各指标水平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对比(x±s,g/L)
好转组干预后IgA、IgM、IgG水平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比干预后的恶化组更低,恶化组干预后IgA、IgM、IgG水平较干预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好转组与恶化组干预前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对比(x±s,g/L)
3讨论
多数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为幼年期感染,当机体遭受病毒侵袭后,易引起肝脏炎症,在肝细胞出现弥漫性炎症坏死的同时,肝脏会不断增生纤维结缔组织,造成小叶结构损伤并形成假小叶,被纤维间隔包围的肝细胞再生,逐渐形成大小结节,治疗措施欠佳会导致病情持续发展,进而成为肝硬化、肝癌等,危及患者生命[3]。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具有抗体活性蛋白,机体肝功能受损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且损伤越严重,升高越明显,因此对于患者后续治疗起到指导作用[4]。本研究发现,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IgA、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各指标水平突出,好转组干预后IgA、IgM、IgG水平较干预前明显降低,恶化组干预后 IgA、IgM、IgG 水平较干预前有所增高,且好转组干预后 IgA、IgM、IgG水平较恶化组更低。证明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检验,有助于确定患者病情以及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为患者病情的后续治疗起到辅助性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将免疫球蛋白水平检验应用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检验中,有助于确定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为患者后续治疗起辅助性的治疗作用,应在临床上增强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晓婷,赖广华,卓李圆,潘为力.血清甲状腺激素、免疫球蛋白的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病案,2018,19(9):99-101
[2]闫忠.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临床检验结果分析[J].黑龙江药,2017,30(6):1369-1370.
[3]杨玉梅.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价值评价[J].辽宁医学杂志,2018,32(2):25-26.
[4]宋晓东.血清免疫球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水平变化以及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6):52-53.
论文作者:赵雨,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乙型肝炎论文; 水平论文; 患者论文; 免疫球蛋白论文; 血清论文; 病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