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图书市场分析与未来出版走势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分析论文,走势论文,未来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时已过半的1996年及已成历史的1995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图书市场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的商品经济大潮冲荡,通俗文化大行其道之后,在文化规律调节性的作用下,已经进入一种雅可欣、俗可赏的齐头并进的磨合阶段。这种磨合可以从图书出版界与图书发行市场的交叉作用中看出,一方面图书出版界波澜壮阔,重炮不断,而另一方面,图书发行市场却微风细浪,难造辉煌。
据统计,1995年中国出版图书103630种,其中新版书60575种,与1994年相比有所减少,但重版书大放异彩。1995年重版书43055种,总印数62.34亿册,比1994年增长26.4%,重版书占总品种的41.6%。这一增一减,说明1995年出版业在经过两年的阶段性转移后初见成效。更可观的是1995年的重大题材,如妇女题材、二战题材等有上佳表演。据北京新华书店排定的1995年图书发行榜,排于前列的是《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汉英词典》等。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1995年的出版界,“过去的1995年可称为普及读物年,传统蒙学读物以及现代社会知识得到广泛传播”。
在出版界波澜壮阔,一浪高过一浪时,图书发行界却一直微波细雨,略显平静,一直处于无热点,无“主题”的状态下。虽然在人工炒作下形成了不少“虚热”之点,而实际没有哪个热点成为真正的热点,就是《廓桥遗梦》、《新三字经》也有点昙花一现的感觉,“虚热”而不能持久。
一、“虚热”之下的“热点”透视
1.“妇女热”与“二战热”。这两个被出版界公认的热点是伴随着1995年两件重大政治事件而出现的,一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盛况空前;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意义重大。
女性题材作品早在1994年中国已出现热销之势,但多为女性散文、随笔,尤其那些描写女人细腻柔肠的散文。而1995年则遍地开花,小说、散文、评论、传记,中国的、外国的,全面进攻,并且销量颇大。但是,令人悲哀的是,这些以迎合当代女性以及一些对女性怀有神秘感的男性的作品,大多为平庸之作,鲜有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不过却有“一枝红杏出墙来”: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红罂粟”和“蓝袜子”两套丛书在各种书市订货会和展销会上一直很抢手,而且在以发行畅销书为主的街头小书摊上,也是一上摊就被人买走,难觅芳踪。“红罂粟”是22位中国当代女作家的小说选集,“蓝袜子”则是外国妇女题材小说的选集。当然,“红罂粟”与“蓝袜子”的丛书名称遭到书评界指责,以毒品为书名似是有煽情之嫌。
以“二战”为背景的军事题材类的小说,最为走红的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出版物。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二战”三巨头传记、“二战”名将传记和“二战”图片集一直畅销不衰,所向无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抗日战争纪实”丛书,其内容之精彩,再一次证明“军旅出版前沿”的雄厚竞争力。
2.“少儿读物热”。1995年的少儿读物作品已不仅仅局限于动画卡通、寓言童话等启蒙类的出版物,一场“发掘祖国遗产”的运动兴起了,“旧瓶装新酒”的制作也开始了。大量的古籍被发掘而变成儿童的启蒙读物,并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广东教育出版社在1995年初推出《新三字经》后,发行数扶摇直上,在短短几个月间,发行量突破3500万册。在中国,这已是除领袖著作之外一般作品发行量的最高纪录了。同时,《新三字经》又荣获中宣部评出的“五个一工程”的“一本好书”奖,为广东省第一次夺得这个中国图书界的最高荣誉,可以说广东教育出版社名利双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创。
3.文学出版的“热点”。文学一直是出版界经久不衰的热点,1995年,文学出版的热点似乎不少,像“文集热”、“长篇热”、“翻译热”等等,但几乎都未成大气候。
好像有些时日了,书界的文集已不再是德高望重的老作家们的专利,年轻作家们纷纷推出其文集力作。江苏文艺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为一批年轻作家推出文集。从市场看,这批文集大都卖得不错。
与1992年至1994年“每天一部”的盛况相比,1995年的长篇的确没热起来,1995年,长篇一共出了400多部、大多为平庸之作,更多的集中于迎合市民口味的“名人、女人、罪人”三个方面,历史内幕、官司秘闻、致富要诀、异国风情等等,而八十年代人们普遍关注的现实改革、历史反思、民族寻根却被冷落。从现实到历史,到我们民族深层的文化结构,仿佛都变成了纵情欢娱!还算引起一点波澜的几部作品,像贾平凹的《白夜》、张炜的《柏彗》、《家族》、王安忆的《长恨歌》、莫言的《丰乳肥臀》、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总体看来平淡。贾平凹《白夜》是典型的炒作失败,书商们对创造了《废都》奇迹的贾平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大量的积书只能说明1995年的贾平凹“拖刀败走麦城”;张炜宗教式地对时代的呐喊却不能引起世人的同情;只能被一些女性认可的《长恨歌》也证明了王安忆的失败;《丰乳肥臀》过分商业化的包装不但未引起市民的兴趣,反而招来了一片批评,吓跑了一批高品位的读者……缺乏关注现实的作家是1995年长篇小说最大的遗憾。
与长篇小说的广种薄收相反,1995年的传记文学却相当风光。历史传记、文学传记、人物传记、准传记、非传记皆铺天盖地而来。万军丛中刘晓庆一马当先,用58天写成长达50万字的《我的自白录》,并创造了108万的版权高价,不能不令人瞠目。上海文艺出版社差强人意地印了46万册却并未达到预期的销售愿望。而一向以忠厚老实而植根于中国十几亿观众心中的赵忠祥推出的《岁月随想》却不声不响地销过了50万册。与人物传记相辅的各种传记鱼龙混杂、充斥着平庸与重复,尤其是大量“文革”题材的作品与历史人物传记作品更是如此。
翻译作品1995年应是“乏新可陈”,外国文学作品与学术的新译著几乎一片空白,而充斥市场的多为重版书。世界名著的重译、重版越出越多。据粗略统计,《茶花女》自1980年以来,已有20多种译本上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等译本也均在10种以上。西方学术图书的翻译工作,近年越来越引人注意,但除了商务的《新知译库》和上海人民版的《当代经济学译库》给读者带来了一点惊喜外,三联还是停留在重印80年代“文化生活译丛”、“新知文库”上,别的出版社更是鲜有新版西方学术著作。一方面翻译人才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国外译著日见稀少。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可能是由于中国加入了国际版权公约而又无财力购买版权,这个尖锐的矛盾,目前似乎尚未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4.学术著作热方兴未艾。1995年,应是广大学界笔耕者欣慰的一年。人民出版社策划推出的“东方书林之旅”系列学术图书,一印再印,十分令人称奇。“三联·燕京哈佛丛书”的面世,标志着这家出版社,经过调整后,终于认清了自己的基本定位而开始努力。学术界的不懈努力、出版者的长远眼光、图书销售者的良好素质三者之间的良好循环态势已露端倪。但那些空疏的学术赝品,至今无人问津,因为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思想的灵气和创新。
二、图书市场新视野及未来展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及兴趣的提高,出版界又面临着新的机遇。有人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中,电子类、休闲类、旅游类、知识普及类图书将会成为今后的出版热点。电子类图书以CD、VCD、LD等为最新的载体已显示出新生事物的茁壮生命力,虽然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很低,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电子出版物必然会成为未来出版业的主导;同样,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休闲、旅游、学习知识,这必然使得休闲、旅游、知识普及类图书大受欢迎;足球,已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体育运动,其趣味性与刺激性吸引了众多的狂热爱好者,而出版社更应抓住这一球迷市场大作文章,1995图书市场上许多精明的出版者已认识到这一点,像《贝利自传》《5.19长镜头》《甲A联赛手册》《徐根宝如是说》等,自一上市就很受球迷关注,销量多达数万册。再过几年,就要进入21世纪了,一批“跨世纪”选题也应运而生,像专题性图书——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书籍,综合类图书——从宏观上展望未来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前景,少儿教育性图书——以培养跨世纪的少儿人才为目的,如四川少儿版“二十一世纪主人丛书”等。
据资料显示:“八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迅速,不仅在出版规模上跃居世界前列,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已成为重要产业。未来中国的出版业必定会得到更大发展。展望世纪之交的未来几年,出版竞争阶段的特征主要是出书形式呈多样化、装帧水平大跨步、出版社个性化大发展,对外合作出版大发展等。可以预测未来的出版业定会成为纵横捭合的发达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