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经典课例《睡美人》品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睡美人论文,课例论文,经典论文,钱梦龙论文,品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师:今天我们准备上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这篇文章是我从课外选来的。我先问问同学们,你们课外看不看小说?看过小说的同学请举手。(看学生的反应)看来很多同学都看过小说。(问一个学生)你看的什么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 周志强(以下简称“周”):导入亲切,如拉家常。这就是钱老师倡导的师生平等的“交谈”方式。 周浩(以下简称“浩”):是啊,家常式的对话既拉近师生距离,又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你们听说过微型小说吗?(部分学生:听说过)今天我选的是一篇微型小说,它又称小小说。这种小说在现在的杂志上,比方说《知音》啊,《读者》啊,几乎每期都有。还有些微型小说的选本,同学们都可以找来看。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千字左右,两三分钟就看完了,同学们课外作业多,看微型小说不像看长篇巨著那样费时。所以我建议大家课外多读一些这种微型小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微型小说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读微型小说。希望能引起同学们阅读的兴趣。现在请大家先为每个自然段编一个序号,这样比较方便讨论。总共多少自然段? 周:以“短”诱之,学生学习的欲望由此产生。 浩:课堂教学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入难,逐步深入的规律。 生:(众)12段。 师:对,12自然段。我再要问问同学们,你们在课外阅读的时候,碰到不认识的字或不了解的意思是不是就查字典?有没有这个习惯?有这个习惯的请举手。(无人举手)没这个习惯的请举手。(大部分同学都举手)看来大家都没有这个习惯,不过没关系,习惯可以慢慢养成嘛。我再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上网去搜索一些资料,或者碰到什么疑问到网上去求得解答的习惯?有这个习惯的请举手。(大部分同学都举手)很高兴大部分同学都有这个习惯。(指一学生)你是怎样上网搜集资料的? 周:细细的询问,正体现了钱老师“教会学生读书”的指导思想。 浩:细小的教学环节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切实指导。 生:上百度打入一些需要查找的资料,然后一搜,上面能显出一些我需要的资料。 师:有一个“百度常用搜索”,你用过吗? 生:好像没用过。 师:它跟百度是两个系统。这是一个很有用的搜索引擎,它有百科辞典,有汉语字典、成语词典、英语词典等等,还有很多其他实用的搜索工具。我建议大家回去试试看。看来电脑在你们的手中,已经不是一台游戏机,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了,我很高兴!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睡美人》,首先要了解“睡美人”是什么意思,这会儿你们当然不可能上网搜索,下面我把我的搜索结果跟大家共享一下。(课件展示。让一学生站起来读) 周:年近八旬而能紧随时代。教师的这种“时髦”,消弭代沟,搭建起亲切平等的交流“桥梁”,贴切地进行着自读方法的指导。不失时机的鼓励,给贪玩的孩子一个提醒。这种正面的强化容易奏效。老师的“共享”,是最好的示范。 刘志军(以下简称“刘”):一个酷爱学习、热爱新事物的老师,怎么会不受学生的欢迎呢? 生:《睡美人》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的童话,是柴可夫斯基继《天鹅湖》之后创作的第二部经典作品。故事梗概:美丽的奥罗拉公主受到邪恶的巫婆卡拉沃斯的诅咒,在16岁时被纺锭刺伤手指而死,代表智慧和善良的仙女里拉用魔杖赶走了妖婆,并救活了奥罗拉公主,但必须以公主和她的王国沉睡100年为代价。100年以后英俊的王子菲利普打猎经过城堡,受到里拉的指引,来到了安睡在卧榻上的公主前面,又受到里拉的指示,轻轻一吻,唤醒了沉睡一百年的奥罗拉公主。 师:你们看,《睡美人》是一个很美丽的童话故事,柴可夫斯基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这部芭蕾舞剧,是一部经典的芭蕾舞剧。同学们如果要进一步追究的话,还可以查一查芭蕾舞剧是一个什么样的剧种,柴可夫斯基是怎样的一位作曲家,这在百度的百科辞典里都可以找到的。网络真是一个无所不有的丰富的世界!我还搜索了几张《睡美人》的漂亮的剧照,请大家欣赏一下演员们优美的舞姿。(课件展示) 周:把握好课外延展的度很重要。如老师此时再来介绍柴可夫斯基和芭蕾舞,则大煞风景了! 刘:是啊,点到为止,引而不发,反倒激发了学生课后学习的兴趣。 浩:如何把握教学收与放的“度”,钱老师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师:这里3张剧照,记得好像都是乌克兰芭蕾舞剧团到中国演出时拍摄的。第1张是菲利普王子吻醒奥罗拉公主,第2张奥罗拉公主的独舞,第3张奥罗拉公主和菲利普王子的双人舞,你们看奥罗拉公主的舞姿多么优美,这篇小说里用“典雅雍容、飘洒翩跹”来描写她的舞姿,是很准确的。 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恰到好处。 刘:是的,和钱老师的描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各自把小说读一遍。读小说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板书:理清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首先是了解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其次,看看它描写了什么人物,这些人物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特征,作者是怎么来描写的。我们读小说一般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先看看它写了个什么故事。(学生自读) 周:提纲挈领。不是着眼于这一篇,而是着眼于这一类。这体现了钱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 刘: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授之以渔,让学生举一后能反三。 师:看好的同学请把头抬起来,让我知道大家都看好了。(稍停)我们来说说看,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用简单的话把它说清楚。我们来做一个课堂调查:凡是说不清这篇小说讲了什么故事的同学,请举手。(看了学生的情况)没有啊。那好,凡是能够说清楚的同学请举手。(学生大多举手)有几位同学两次都没有举手,是一个什么状态呢?(笑)其实说对也好,说错也好,重要的是大家都必须有信心说。我们再来一次,现在为止还说不清什么故事的请举手。(看学生反应,有几个学生举手)噢,还有5位同学缺乏自信。这不要紧,现在说不清,我们学了以后自然会说得清的。现在我想测试一下同学们对故事的理解程度。先看小说第1自然段,我们请一位同学先读一遍。(一学生读第1自然段) 周:老师能时刻关注学情,并相应提出明确的要求。 浩:幽默是课堂上师生进行有效互动的润滑剂。 刘:课堂主体是学生,而非“唱独角戏”的老师。 师:正是在音乐响起,演出马上就要开始的关键时刻,突然怎么?A角失踪了!注意,“失踪”有一个引号,为什么要加引号?知道的请举手。(看同学举手的不多)那我要问问,(指一个没举手的学生)你怎么不知道呢? 生1:因为他没有真正的失踪。 师:原来你还是知道的。(笑)你怎么知道她没有真正的失踪? 生1:因为“失踪”加了引号,所以是没有失踪。 师:你得从文本的其他地方找到根据,不能用这个问题本身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不知道。 师:谁来帮助她一下?(指另一学生) 生:第11到12自然段,“忽然她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掌”,最后两句话,前面如果A角失踪是个谜的话,那么谜底就在这儿揭晓。 师:(向生1)请你把这个句子也读一遍。 生1:(读)忽然她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掌。 师:对了,现在知道了吗? 生1:知道了。 刘: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 师:刚才你自读的时候怎么没看到这句话呢? 生1:看到了,只是没有前后联系起来想。 师:读文章要“思前想后”,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以后可要注意哦!(生1点头) 周:这一环节循循善诱。老师善于从细节处入手,教给读书的方法。 浩:紧扣文本,抓住细节,正是“最语文”的教学方法。 刘:一个貌似不起眼的点拨,衍生了无限精彩。 师:请大家再进一步思考,A角为什么要这么干? 周:这一问高明!学生容易有不同的答案。唯其不同,才有思维的碰撞。 浩:教师恰当抓住作品中的“留白”,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生:是A角要给B角一个展示的机会。 师:理解得很好啊,前有“失踪”,后有A角在观众席上鼓掌,前后照应。从A角的“失踪”到“鼓掌”,(板书:失踪——鼓掌)这里面包含着很多的故事啊。请回忆一下,当你们读到最后一句话,看到A角在那里鼓掌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那个A角挺伟大的,能够把这次重要演出的机会让给B角。 师:说得很好。他看出了A角伟大的地方,A角把这次难得的机会让给了B角。还有什么故事吗?大家再想想看。 周:始终抓住“有很多故事”这个话题来展开讨论。课堂因之而趣味无穷。 刘:用想象来再造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生:我觉得是A角想要让导演发现B角的才能。 生:我觉得A角非常善良,她放弃自己成功的机会,把它让给B角,她是一个非常伟大而善良的人。 师:哦,伟大而善良的A角! 生:我认为是为了打破导演对B角的偏见。 师:说得好极了! 周:请注意老师评价方式和语气的变化。这对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不可小觑。 师:导演有偏见,遮蔽了他的眼睛,使他没有发现B角的艺术才华。谁还能说出一点道理来? 生:我觉得可能是A角看出来了B角对男A角的爱情。 师:这位同学的想象力是够丰富的。他们之间有没有爱情,小说里写了他们有爱情吗? 生:写了,但“相爱”也是加了引号的。 师:噢,也是加了引号的爱情。剧中奥罗拉公主和菲利普王子是有爱情的,但是演员之间有没有爱情,那是他们的隐私,我们可不知道!(笑) 周:精彩的钱氏幽默! 浩:幽默的人总受欢迎。适时幽他一默,助推教学妙境的出现!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从“失踪”,到“鼓掌”,它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关于A角的动人的故事。它不在文字的表面,而在文字的背面。这就告诉我们读文章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字的表面信息,还有一个是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的东西。想想看,叫它什么好? 生:内含信息。 师:好,就称它为内含信息吧。 周:相信钱老师有自己的定义,但他不强加给学生,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 浩:课堂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简单地记住某个结论,而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培养学生思与悟的意识和习惯。 刘: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结论,是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护。 师:有人读文章只注意文字的表面信息,而不往深处想一想。没有注意在表面信息的后面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我们读到最后两句话有种什么感觉? 生:(七嘴八舌)恍然大悟、出乎意料…… 师:对,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但是又在情理之中。有两句话叫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你们听说过没有? 生:(部分)听说过。 师:这里就可以看出微型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什么特点?谁能说? 生:结尾“意料之外,在于情理之中”。 师:说得对,微型小说大多有出乎意料的结局,往往用巧妙的构思,引人入胜,到结尾时造成一种使读者感动、震撼的效果。根据同学们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课件展示,请一学生朗读) 生:优秀的微型小说都能以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从而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奥法斯特认为,微型小说应当具备这三个要素:1.新颖奇特的构思;2.相对完整的情节;3.出人意料的结尾。 周:让学生读幻灯给出的结论。这何尝不是书面表达的一次示范呢! 刘:多媒体再次登场,简洁明快。 师: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往往通过巧妙的构思,做到“以少胜多”。这篇小说写得很成功,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的特点。看来同学们对微型小说已经产生了兴趣。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调查:对这篇小说的故事还说不清楚的同学请举手。(没有人举手)那我们反过来,能够说清楚的请举手。(全班举手)很高兴,百分之百的同学都能说清楚了。 周:用检查教学效果来结束这一环节。课堂,是共同进步的舞台。 浩:课堂教学需要这种巧妙的“前后呼应”,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师:那我们下一步做什么工作? 生2:讨论这篇课文。 师:刚才就在讨论这篇课文呀!谁来帮助他说准确?(指另一学生) 生:感知人物形象。 师:对了,两件事嘛。刚才我已经交代了读小说要做两件事。你(指生2)怎么忘了? 周:及时提醒,点出学生的逻辑问题,培养其听课的好习惯。 刘:不错,钱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有收获,教学才成功。 师:好,我们来看看这篇小说写了几个人?A角、B角、男A角和导演。主要人物是谁?(众:B角)为什么说B角是主要人物呢?A角很重要啊,导演也很重要啊。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刘:期待钱老师如何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生:因为描写她的笔墨比较多。 师:描写导演的笔墨也不少啊! 生:主要描写的是B角的事。 师:不要光看描写的多少,还要找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 生:因为B角的形象是贯穿全文的,在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找到B角。 师:说得好,但A角虽然着墨不多,其实从她“失踪”到最后“鼓掌”,她的故事也是贯穿全文的。大家再看看,能否从文章中找出更有力的根据来支撑你的观点,那么就更有说服力了。 周:质疑、点拨,是钱老师最擅长的激趣手段。 刘:同时,还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生:因为文章中有一句话:“而B角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B角正是一位“睡美人”,小说的题目也是《睡美人》,体现出她是小说的主人公。 师:这位同学真是会读书! 周:把热情的赞赏给有自己发现的学生,这将会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 师:B角就是生活中的睡美人啊!有的同学也知道,但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不能从文本中找出根据。过去我教我的学生,要求做到两句话,一句是“言必有据”,就是发表意见一定要有根据;另一句是“手不离书”,就是要在文本中找根据。刚才那位同学就从文本中找到了根据。现在请同学们手里拿支笔,把文中描写B角的句子画下来。看B角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然后归纳一下。(学生看书) 周:过渡极自然。下面紧扣人物特征来讨论。 浩:教学不仅是师生互动讨论的过程,更是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过程。 生:B角是一个倔强和执着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她倔强和执着的? 生:文中第7段写的,“由于她的倔强”,后面还有“由于她的执着”,从她的表演也可以看出来,她把美丽隐藏在最后。所以我觉得她是一个倔强和执着的人。 师:好,“她把美丽隐藏在最后”,这句话说得好。 刘:善于倾听学生的教师,表扬起来才能入耳入心。 生:我认为她是一个自信、坚强、懂得把握机会的人。 师:根据呢? 生:因为她第一次和男A角搭档,并没有怯场,对自己的才能很自信。 生:我认为她是一个只要去做就一定要做好的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通过对她舞姿的大量描写。(朗读课文中描写她舞姿的段落) 师:对,舞姿非常优美,她第一次和男A角搭档就配合得天衣无缝。看看谁还能讲出些什么来,不要重复别人的。 生:她很爱自己的职业。 师:那这叫什么精神? 周:使学生的表达更精准。 浩:指导学生规范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有效的语文训练。 生:敬业精神。她虽然没有和男A角配合过,但是只要能让她在舞台上演出,她就能把自己的美丽绽放出来。就像第5自然段写的那样,“她巧妙地把音乐的颤动和光影融汇在一套芭蕾舞的语言里了”,她能把自己的美呈献给观众。 师:你说得很好,“敬业”这个词用得很准。除了她举的演出例子以外,还能不能从别的细节看出她的敬业来?也许只有仔细读书的人才能发现…… 周:钱老师这招,就叫“请将不如激将”,妙! 刘:也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钱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是那样活跃。 生:第2段里“突然,他(导演)的手指向了端坐在一边的B角:‘你上!’”这里有一个“端坐”。 师:啊!找得非常正确!请说出你的理由来。 生:我就是觉得一般演出的时候B角很少有机会上台,而她却认认真真地坐在那里,充分表现出她非常敬业。 师:是呀,如果不是一个敬业的人,那么在不是她演出的时候很可能就随随便便地跑来跑去,但是她却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做着随时都可以上场的准备。这位同学能从这些很普通的、往往被人忽略的词看出它后面隐含的信息,书就该这样读。 周:结束前的这个亮点,难道不是老师的点化之功?这位学生的发现,对其他同学学会读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浩:是啊,“端坐”一词的讨论把本堂课推向高潮。 刘:这样的引导实在妙绝! 师:好,这堂课的时间差不多了,最后我们再来看一段名言。(课件展示)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生: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师:我们就用罗丹的这句名言作为我们这堂课的总结,我们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像小说中的A角那样能够发现身边的美;我们读书也是这样,要善于发现文字的美。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齐声把这篇小说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同学们如果对微型小说已经发生了兴趣的话,建议课外去找一本书来读读,书名叫《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还有一种月刊叫《微型小说选刊》,也可以读读。这堂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周:得法课内,得益课外。语文之道也! 刘:钱老师的课,总是言尽意无穷。课堂的韵味,源于他对语文的理解。 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正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研读感悟】 这是一堂普普通通却又精彩纷呈的阅读指导课,它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很多。 钱老师常说,自己只是初中学历,但能够成为一名算是合格的中学语文老师,全得益于自学。因此,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就成了他一生不懈的追求。 课外资料的查阅是自学的一般要求,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还没有查阅字典的习惯,这里的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剧情的概述,剧照的展现,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关百度操作的介绍也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 这是一堂微型小说的阅读指导课,钱老师紧紧抓住微型小说的特点进行指导,教学循着情节和人物展开。如何了解情节,怎样分析人物要从小说的语言中去仔细寻觅。不仅是某一个词语,还要瞻前顾后;不仅要看到词语的表面信息,还要探究其隐含信息。词语的选择更是十分精妙,简直是震撼!只“失踪”和“鼓掌”两个词(就只两个词)的细细品味,就让微型小说“新颖奇特的构思、相对完整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尾”特点充分地、准确无误地显现在人们眼前。这是艺术,他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课堂的生成很精彩。特别是结尾处的“端坐”的发现,尤令人拍案叫绝。就像微型小说的结尾常常出人意料一样,这堂课的结尾水到渠成地出现了这样令人击节赞赏的高潮。阅读指导在于点拨,绝不面面俱到,条分缕析;点拨必须精要,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个“端坐”让人物形象尽显。粗疏中有细密,细密中见深意。这当然得归功于老师深厚的教学素养。 这堂课,老师对学情的关注是特别注重的。老师多次进行课堂调查,面对实际情况,老师或提建议,或谈看法;或期待,或赞赏……循循善诱,既结合具体的问题,又着眼培养习惯。钱老师的特点,就在于他善于让学生暴露出问题,也善于让学生展现出才华。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能游刃有余,这是最高的教学智慧。 我们有些老师上公开课,最苦恼的就是确定要教什么,总希望要教出新意。但新意怎么可能一直挖掘得出呢?看看这堂课,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是常态化的。一篇微型小说该怎么读,它的特点是什么,这是很基本很常识的内容。但是老师认为的常识,并不一定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常识。教什么,当然是重要的,但似乎不必苛求老是求新。 其实怎么教,很多时候显得尤为重要。你看钱老师的教学过程,通过老师的“导”,实现了学生自主的“学”;通过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实现学生语文习惯的养成。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过程,或许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的意义所在。 启示还有很多…… 随心所欲不逾矩,看似无招胜有招。以此感悟钱老师的这堂课,或许是恰当的。 原标题: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睡美人》解读钱梦龙经典的“睡美人”_睡美人论文
解读钱梦龙经典的“睡美人”_睡美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